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今年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推出了一个《众生相》专栏,迄今(3月25日)为止,已刊登了53篇。这个栏目刊出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海外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一些海外读者说:“我们爱看《众生相》,从中了解到了大陆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人民中国》杂志一位编辑来电话说:“这里介绍的人物,面广,特点突出,很有价值。”他们还准备挑选一部分编一期特集。  相似文献   

2.
报纸是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能使我们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千世界,看到在似海的人流中比肩接踵,东奔西忙的三百六十行芸芸众生。一年多以前,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二版推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栏目。它象一面透视社会的显微镜,把千姿百态的人们活生生地表达出来,吸引了不少读者。这个栏目叫做《众生相》。一、《众生相》不同于“人物专访”。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二版是“言论、专访”版,自创刊以来,发过不少好的人物专访。有政治家也有经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信息     
人民日报·海外版调整版面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海外读者的需要,人民日报·海外版自5月起对版面作了适当调整。一版仍为要闻版;二版由言论专访改为经济版;三版由经济版改为政法文教版;四版由政法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四年九月八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凡人新事》。细心的读者或许记得,也是在人民日报的第一版上,过去曾断断续续地刊登过一些比较新鲜有趣的“花边新闻”,如果把《凡人新事》比作一朵小花,那么,“花边新闻”就是它开放前的蓓蕾,后者是前者演化过来的。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要闻版版面向来很紧,它要用大量篇幅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还要刊登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活动。那么,为什么要在第一版开辟这样一个专栏呢?一九五六年党中央曾经在一次研究人民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  相似文献   

6.
《中国记者》曾以全页篇幅刊登掏粪工的照片,近来人民日报(华东版)的“华东人物”栏目里有农家妇女、退休教师、普通工匠,福建日报设“名人、凡人”专栏,泉州晚报不吝篇幅追踪报道资助失学儿童吴贤兰姐弟仨的好人好事。这些都产生良好的影响,受到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7.
翻开3月24日的《北京日报》第3版,感到一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主要是这个版上的“祖国各地”栏目一下吸引了我。像“祖国各地”这种专栏形式,在编辑学上称作“集纳栏”,也有人叫“报中报”,常作编辑的则简称它为“小栏”,类似的有《人民日报》要闻版的“新闻简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神州大地”、《北京日报》一版的“中华·京华”等。  相似文献   

8.
台州日报编辑林维横同志撰写的《来而不往亦有理》这篇言论,在台州日报5月18日《集巴广益》专栏中见报后,农民日报(见1987年7月13日二版)、浙江日报(见1987年8月31日二版)、人民日报(见1987年9月7日一版今日谈专栏)均作为花边言论登载,从我接触到的一些读者看,他们对这篇言论也点头称好,一篇只有470多字的“豆腐干”言论,引起了读者的叫好,这无疑是一篇成功之作.成功在哪里?本文作个浅析. 党报的新闻具有指导性,言论的指导性则更强,更明晰.《来而不往亦有事》这篇言论,旨在配合宣传中纪委发出的立即刹住用公款请客送礼、吃请受礼之风的通报,指导性无疑是强的.但指导性不同于指令性.报纸的言论是通过摆事实、讲道  相似文献   

9.
台州日报编辑部林维横同志撰写的《来而不往亦有理》这篇言论,在台州日报5月18日《集思广益》专栏中见报后,农民日报(见1987年7月13日二版)、浙江日报(见1987年8月31日二版)、人民日报(见1987年9月7日一版今日谈专栏)均作为花边言论登载。从我接触到的一些读者看,他们对这篇言论也点头称好。一篇只有4 70多字的“豆腐干”言论,引起了读者的叫好,这无疑是一篇成功之作。成功在哪里?本文作个浅析。党报的新闻具有指导性,言论的指导性则更  相似文献   

10.
站在全局的高度———我们是怎样组织“学习篇”系列报道的人民日报经济部“学习篇”发表以后从8月5日起,人民日报在一版《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专栏,推出了“学习篇”,连续刊登6篇记者述评(《最大的国情》《根本的任务》《无悔的选择》《基本的国策》《多样的形...  相似文献   

11.
概况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和第11届亚运会东道国最大的报纸,人民日报认真贯彻中央的各项指示以及编委会的意图,以空前宏大的规模、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本届亚运会作了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有重点的报道。从去年9月20日到10月9日,国内版除一版外,在二、三版共出亚运专版39块,海外版出专版43块;本报创办的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份对开4版大型彩色日报《亚运新闻》共出17期,平均每期发行近10万份。这段时间的报道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前不久本报版面(包括海外版及《亚运新闻》),获全国亚运会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比特别奖,2篇作品、1个专栏获一等奖,6篇作品、2个专栏获二等奖,2篇作品、3个专栏获三等奖,5篇作品获荣誉奖。去年4月中旬,报社编委会批准了第11届亚运会  相似文献   

12.
中央和地方报纸,都辟有《读者来信》专栏。唯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办得较好,已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不但篇幅多,坚持每周的星期六有一整版、星期三有半版多,而且各版经常刊登《来信》外,还以丰富的内容,精心的编排吸引读者。各种小专栏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推出第五版的《视点新闻》版,是人民日报编委会2003年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视点新闻》版设立"热点解读"、"人物"、"专访"等主要专栏,要求"热点解读"要有事件性,"人物"要有新闻性,"专访"要有新观点。这些栏目的推出,目的是能在"三贴近"上,在增强新闻性、可读性、服务性,以及吸引力、感染力上有新的提高。在此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视点新闻》版挑起重任,以党中央机关报特有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宏观把握有方,提前介入有度,推出了一批"三贴近"的精品佳作,尤以三篇整版推出的长篇通讯最为叫座:《护士日记》(4月15日五版)、《站在抗击非典最前沿——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4月21日五版)、《抗击非典,香港昂首踏过荆棘路》(5月7日五版)。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近十年的人民日报“两会走笔”言论专栏,如今依然走俏。今年3月3日至15日召开的第十届第一次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会议期间,人民日报照例开辟了专题式言论专栏“两会走笔”。先后发表了《代表谈“代表”》、《请委员多说》、《老话题与新话题》、《“每于寒尽觉春生”》、《辩证看西部》、《伟大的十年》等十二篇言论,对会议的召开起到了上下和会内外的舆论沟通和信息交流,活跃了议政的舆论氛围。 在“两会”期间开办专题式言论专栏这一举措并非始自今日。早在1991年3月28日至4月12日召开“两会”时,人民日报就开…  相似文献   

15.
传媒资讯     
人民日报海外版"菲律宾版"创刊据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菲律宾版"10月9日在马尼拉正式创刊。该版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与《菲律宾华报》联合主办。《菲律宾华报》将根据菲华社会读者的需求,每天精选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内容,编辑出版两块版,随当日《菲律宾华报》发行。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上面说的是同一天报纸的一、三、七版登我拍摄照片的事实,我称之为“137”。一天中登了三幅照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但是有必然性才会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17.
1996年5月1日,《深圳特区报》在“港澳台新闻”版上推出“香港名人专访”专栏,每周定期与读者见面,至1997年7月25日,已累计刊出了61篇专访文章。由于这一栏目在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一年多推出,设置新颖,采访难度大,各界名人分析香港形势,敞开心扉抒发爱国爱港之情,表达对香港未来充分的信心,很快得到了读者和有关方面的关注和好评。第一篇专访《范徐丽泰的家国情怀》推出时,香港《文汇报》《深星时报》等报刊还刊出消息介绍。这个栏目已成为深圳特区报加大对香港新闻报道力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了一个名牌专栏…  相似文献   

18.
《今日谈》是人民日报诸多言论栏目中篇幅最短小的一个。虽然它篇幅最短小,但却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资格”很老,已经坚持了14个年头。现在很多报纸都办了微型言论的专栏,但大多不及《今日谈》历史长。二是“机缘”颇好。人民日报一版是寸金之地,稿件之拥挤可想而知,唯独《今日谈》被格外厚爱,14年来一直被固定放在一版下方位置,加框处理。三是“人望”较高,历次读者评报,《今日谈》总是受到颇多褒奖。尤其是,读者为《今日谈》写稿的热情始终没有“疲软”过,平均每天总要有半百之数的来稿,常年都是如此。《今日谈》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而评论部的同志又须以写作社论、评论员文章为其要务,再加上这个栏目编的年头多了,编辑难免有些“疲”,多少有点“当局者迷”的困惑,老是问自己:这个小言论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的头一个月——1985年7月,就辟出《大江行》专栏,对长江大流域经济进行了系列报道,为期三个月,在海内外读者中,在经济理论界人士中引起反响。本报驻湖北记者王楚是这组报道的首篇作者,他写的《长江活了就活了半个中国》刊登在7月23日三版头条的位置,文章大声疾呼:长江流域的经济优势有待发挥!长江活了,不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的头一个月——1985年7月,就辟出《大江行》专栏,对长江大流域经济进行了系列报道,为期三个月,在海内外读者中,在经济理论界人士中引起反响。本报驻湖北记者王楚是这组报道的首篇作者,他写的《长江活了就活了半个中国》刊登在7月23日三版头条的位置,文章大声疾呼:长江流域的经济优势有待发挥!长江活了,不只活了半个中国,而且有助于搞活全国。在长江日报社发起的开发长江理论讨论会上,与会专家热烈支持海外版这一“舆论攻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