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成性是当前哲学研究的重要思维,也是思考课程建构的重要方式。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课程建构,从知识的整体性出发,坚持人的可发展性原则,体现了课程建构的前瞻性。在此视野下探究课程建构的"本质"内涵并坚持课程建构的差异化运作,有助于课程建构自我超越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生成性课程:一种基于生成性思维的课程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成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也是人与课程的根本存在状态或方式。生成性课程基于课程的生成性品质而存在,是相对于传统的预设性课程而言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和情境等多种因素的互动中所建构生成的一种非预期的、超越于原有预设性课程的,但富有教育价值的经验体系。生成性课程是一种彰显课程生成品性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意义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充满对话交往精神的课程形态。生成性课程具有过程性、关系性、创新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教师课程角色虽历经多次调整,但总体发展趋势是从“防范”走向“赋权”。“防范”的代表形式是“防教师”课程,它体现了一种工业化思维;“赋权”的代表形式是教师即课程,它体现了一种生成性思维。两种代表理论虽然各具特色,却均有陷入某种“极端”现象的风险。所以,根据复杂性思维的理解,合理的教师课程角色应具有主体性、依赖性、全息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课程是由教师、儿童、教材、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构成的"完整文化",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与表现性,强调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强调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动态性以及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发展性.这与后现代强调文化性、对话性及境域性的课程观本质一致.本文主要从建构主义课程观的视域对课程目标的再界定,对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再确定,对课程实施中师幼关系的再认识,对课程评价的再思考等方面所体现的后现代意蕴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生成视域中,高校教学是一种生存论本体论意义上的特殊的实践活动,人是一种生成性的实践存在。然而,在律规性教学中,人的存在偏离了本真状态,而异化的根源则在于统摄教学的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要超越律规性教学中"人"的生存困境,"生成性教学"是必由之路。而要实现生成性教学,其关键是哲学思维方式要从本质主义转向生成性思维,其基础是高校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师德性,其保障是高校教学应实行交互性的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后现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课程是由教师、儿童、教材、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构成的“完整文化”,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与表现性,强调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强调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动态性以及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发展性。这与后现代强调文化性、对话性及境域性的课程观本质一致0本文主要从建构主义课程观的视域对课程目标的再界定,对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再确定,对课程实施中师幼关系的再认识,对课程评价的再思考等方面所体现的后现代意蕴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所谓"教学课程",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开展教与学活动所生成经验的总和。它具有过程性、生成性、内隐性等特征,"教学课程"是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实际生成的。可以说,"教学课程"既是一种"进行时态"的课程,更是一种"融通"的课程思维。"教学课程"将融通课程改革顶层设计与课堂教学间的缝隙,将富有创造力的师生推至课程改革的舞台中心。"教学课程"将启发课程改革者更加关注课堂教学,要求做到"深入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历史课堂,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灵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呢?笔者以为,要灵活有效地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历史教师需要心中有"人",即充分关注学生;心中有"魂",即围绕课堂教学中心;心中有"值",即联系历史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9.
理解课程的生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成性思维是一种“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非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和同一”①的思维方式,其中“创造是生成的核心”②。在这种生成性思维中,课程与教学系统是一种关系存在、一种过程存在,强调“关系和过程”的内在价值。在另一方面,它又强调对人的权利、人格和潜能、需要的尊重,关注人作为主体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一、课程的生成性思想探源1.杜威的思想杜威的生成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他的教育即生长的观点,他解释为: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  相似文献   

10.
牛慧娟 《江苏高教》2006,42(2):72-74
后现代精神倡导思维方式从本质主义向关系思维、生成性思维进行转变,后现代视域中的大学课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它倡导课程设置以人的发展为依据,课程体系从封闭僵化到开放生成,课程实施从他育到自育,最终使我们通过大学课程培养出来的是“人”,而不是“物”。  相似文献   

11.
教师即课程的内涵有两个层面:其一,教师是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教师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二,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教师创生课程。教师即课程有三种表现形态:隐性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生成的课程。  相似文献   

12.
启发式与“学学半”之间有着深厚的关系,一方面启发式是在“学学半”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另一方面“学学半”思想蕴含通过孔子启发式而得到历史的传扬。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以人为本的主体观、发展观、民主平等观和“以学论教”的辨证观等无不直接导源于此。揭示二者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教育思想的来龙去脉,克服当代教育理论中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以及缺乏民族特色等弊端,也有助于从根本上理清教育改革的思路,根治现实教学中注入式、家长作风等顽症。  相似文献   

13.
王彦 《天津教育》2021,(3):64-65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开展,生成课程成为幼儿园课程中必须存在的课程方式,但是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开展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能顺利进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如何帮助教师进行课程生成,如何开展适宜的生成课程活动,笔者首先从理念上帮助教师明晰概念,带着教师一起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生成课程研究以及如何进行,以下是一些初步的实践与想法。  相似文献   

14.
Educative curricula, curriculum materials that intentionally foste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n serve as a site for teacher learning through their use in daily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The present article introduces a framework, Teacher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terials (TLO-Math), for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terials’ educative features according to seven theoretically based variables: (1) mathematics content knowledge for teaching, (2) teacher knowledge of student thinking in mathematics, (3) teacher knowledge of disciplinary discourse in mathematics, (4) teacher knowledge of assessment in mathematics, (5) teacher knowledge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s, (6) teacher knowledge of technology use in mathematics, and (7) teacher knowledge of mathematical community. Each variable is illustrated with a definition, guiding questions, discipline-specific literature, and examples from two sets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LO-Math framework is a critical first step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use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terials as sites for teacher learning.  相似文献   

15.
课程评价制度创新是指以新的思想和理念为指导,通过调整和变革已有的课程评价规则,制定出新的课程评价规范,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更大化地实现人和课程发展的价值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旨在通过创新课程评价制度,保障和提高课程评价的实践效能,实现课程评价向实践育人的回归。在现实中,预成论的思维方式、传统制度的路径锁定、考试和管理的文化依附等分别形成了课程评价制度创新的思维阻力、制度阻力和文化阻力。我们要实现化解阻力,推动课程评价的制度创新,就需要由预成论思维转向生成论思维,采用自然演化和理性建构并存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并营造适宜制度创新的文化氛围与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6.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在推进英语这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外籍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与管理,适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一方面,外籍教师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传播了二语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引进渠道等原因,难以把握外籍教师的学历结构、服务期限等;除此之外,过分依赖外籍教师,会造成第二课堂管理松散、其他教师缺乏参与热情等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优点,改进不足之处,有效促进第二课堂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指导下的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目的,创设民主、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前作好精心预设,“有心”发掘生成力,并留有生成空间,更要在课堂上把握互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适时生成、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智慧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学科学教师职前培养已形成了四种主要模式。不同模式的小学科学教师教育在科学类专业课程、教育类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上差异较大,在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方面也存在多种多样的方式。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改进小学科学教师教育及其专业的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新课程具有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等特征,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从现实的中小学新课程背景出发,我们认为高等师范院校现行课程内容存在缺失,必须进行适应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