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地市级党报如何做好报纸导读,方便读者阅读,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2012年4月,连云港日报率先在头版推出偏重深度导读的版式,导读不是把其他版面的标题机械地重复照搬,而是编辑进行再提炼、再加工,把读者关心的新闻要点、把对读者有用的信息浓缩在头版,形成顺应“浅阅读”需求的深度导读.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编》2008,(1):9-10
随着新闻媒体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想在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突出报纸版面的冲击力,这是每一个报纸编辑特别是新闻编辑的一个重要技巧。精编标题形成冲击力标题是最先和读者见面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长文章,读者往往是扫描式的阅读、重点式的阅读、有针对性的阅读,这种浅阅读的方式正在逐步普及。所以要想吸  相似文献   

3.
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窗口",不仅担负信息传递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和留住读者。当快速跳跃的"浅阅读"成为阅读习惯,便对新闻标题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准确凝练且加生动形象地制作出新闻标题,是"浅阅读"时代对新闻编辑要求。本文认为新闻标题应在如实充分提炼新闻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恰到好处地使用修辞,立足读者需求通俗而生动地制作出来,才能抓住习惯"浅阅读"的目光。  相似文献   

4.
在全媒体时代下,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相互融合,使得各种传媒力量形成合力,多平台、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格局形成,这些条件为“浅阅读”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浅阅读”最大的特征就是让读者在工作间隙期吸取海量的信息,用快速、简洁、便捷、随意、概要等方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俨然成为阅读的主流形态.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人民日报>等主流大报和门户网站头版头条刊登了新华社4月11日播发的长达1.4万字的长篇通讯<为了生命的呼唤-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救援全纪录>.在当今"浅阅读"的时代,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消费基本上以"有用"为原则,这样的长文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事实证明,大凡确定刊登这篇通讯的媒体编辑都觉得用大版面刊登此文"物有所值",而大凡读过此文的读者均为拯救生命的壮歌感动不已.  相似文献   

6.
论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书评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时下流行的浅阅读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负面影响的解读,探讨图书馆在浅阅读时代,如何利用书评的信息功能,影响读者的阅读倾向,激发读者的阅读和求知兴趣,做好指导读者正确阅读书籍内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阅读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的工作,更好地实现让读者读到有思想力度和精神厚度的图书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7.
对近两年图书馆界关于“浅阅读”问题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阅读"方式的研究,是近两年"图书馆与社会阅读"论题关注的焦点之一,图书馆界对"浅阅读"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浅阅读"不是所谓的"勿需思考"、"浅显浏览"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也不存在所谓的"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是当代读者积极应对海量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为此,图书馆应贯彻落实<图书馆服务宣言>精神,实施人性化、个性化的有效服务,为读者自由方便地利用文献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当前阅读模式的改变,阐述了云阅读的含义及特征,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云阅读进行阅读推广,并从满足读者信息查找、浅阅读常态化、深阅读多层次覆盖、移动交流和信息分享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构想.  相似文献   

9.
浅阅读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阅读与深阅读在阅读符号、阅读方式、阅读的内容、阅读的目的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浅阅读可以让读者发现值得深阅读的东西,而传统阅读积累的功底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准确。学术阅读是一种传统阅读和深阅读,在网络信息时代,学术阅读也呈现出浅阅读的一些特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主体应该根据阅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的变化,注意论文题名的吸引力和摘要对论文的推介、展示作用,合理利用"浅阅读元素",以增强论文的吸引力,扩大期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面对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学术期刊也应有所作为.传统阅读模式与数字化阅读模式具有互相融合、优势互补的特点,学术期刊应据不同终端和媒介的特点,对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抓住浅阅读,让“小众学术”走进“大众视野”:利用浅阅读元素,加工产品;通过全面网络化,打造浅阅读和深阅读的信息推送平台;通过内容组织“多形态化”,发掘学术成果的多维价值.拓展传播渠道,寻求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结合点,推进深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