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旅游专业与国情形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紧密相关,具有课程思政建设的先天优势.应从"课堂授课—实习实践—考试设计"等三个环节构建旅游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旅游产业发展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形势教育;以旅游专业规划设计类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和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以"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行业责任感和忠诚度,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面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更高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与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且势在必行。旅游院校教育和培养旅游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实施有效的改革,以提高专业培养成效。本文就此提出了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规划等七个方面采取扎实措施,以着力提高培养效果,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于我国旅游业及旅游资源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及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文明教育迫切性的分析,提出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4.
加强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养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针对旅游职业素质要求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及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简要概括了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中提出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针对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提出五个具体策略:塑造高等旅游教育品牌,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项目引进,不断提升旅游教育国际影响力;形成中国旅游教育体系,探索输出培训和留学生教育;建立国际交流平台,提高旅游教育质量;拓展学生海外实习与就业渠道,拓宽学生国际化就业发展路径。对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彬 《考试周刊》2015,(25):117-118
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学生学好旅游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与生态文明意识,是社会性生态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前提。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综合分析在当前旅游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性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耿莉萍 《文教资料》2009,(16):181-182
近年来,随着河南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但是,现行的旅游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河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MBTI可以有效地帮助评估旅游专业学生的性格类型,继而更好地实施针对性教育,这也预示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旅游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8.
旅游市场的发展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注重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旅游专业设置等方面,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推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旅游人才应以适应时代需求为主要目的.但在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课堂讲授缺乏与学生互动以及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融入"互联网+"元素,教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引导者,强化其对"互联网+"内涵的理解,除此以外,还应根据不同就业方向,譬如酒店、旅行社、景区规划、会展旅游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培养酒店及旅游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0.
刘莉 《华章》2010,(25)
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旅游专业社团对建设旅游专业、培养学生综合素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针对旅游专业社团自身特点及作用进行分析,借此提出促进旅游专业社团发挥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灵岩山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为例,阐述了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必须以坚持旅游开发为前提,保护景观环境为目标,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的可持续规划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2.
陕西黄河湿地保护区的洽川湿地近年来在湿地旅游方面发展较为迅速,产生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出现了湿地开发与生态保护方面的矛盾与现实问题。洽川湿地开发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丰富水资源等方面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会对旅游业发展产生强大助推力。湿地旅游业发展在影响当地的生产布局、强化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当地政府改善景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对湿地生态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湿地开发管理不合理带来的生态环境隐患等消极影响,对此应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适度开发策略,鼓励居民参与等措施,以实现洽川湿地生态保护和地方旅游业规划管理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极具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目前,整个洞庭湖一湖三地,其生态旅游资源被人为分割,缺少科学的总体规划。本文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现状,阐述了制约其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构建环洞庭湖生态旅游经济圈,走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生态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建立协调机制、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和品牌旅游产品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来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从铜仁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影响制约生态旅游的成因,在借鉴外地生态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铜仁区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五台山生态旅游开发不走弯路,使生态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开发中要注意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完整性,挖掘旅游产品的特色性,注重旅游项目的自然多样性,确保游客参与性,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接待服务设施,严格管理,加强生态环保教育,使五台山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贵州高原属于旅游条件好,区位条件差,经济基础欠发达的地区。其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原始性、古老性和丰富性,但其生态脆弱性也是不容质疑的。喀斯特地区环境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弱,环境容量小,生态平衡很难恢复。一些掠夺式的开发和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不仅损害了环境和生态资源,而且也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和当前因环境问题所引起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要求,贵州旅游应建立在“生态旅游”的目标上。  相似文献   

17.
以工业遗产为资源要素,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理念,以工业旅游为开发手段,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旅游,是实现工矿企业转型复苏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工矿企业需利用丰富的遗产资源,借鉴成熟的开发模式,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实施生态工业旅游开发,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深度开拓旅游市场。开发中遵循科学规划设计,突出生态理念,完善旅游功能,强化服务主体。以期提升企业形象,满足旅游需求,培养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实现工矿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其目标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强调"认识自然,走进自然",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强化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科学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完善生态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9.
大洪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开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洪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鄂中地区,是一处景色优美的旅游胜地。如何实现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的目的,文章在对大洪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功能分区和对区内可供生态旅游开发的地质、地貌、植物、文化生态等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生态旅游的一般性特点作为指导原则,提出有利于形成保护大洪山区环境的生态旅游开发方案,基本思路是:一要强调资源开发的科学含量,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重视环境保护;二要从旅游过程把关,重视引导游客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实现大洪山生态旅游开发,需从景区的管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人员培训、境内居民受益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存在着多头管理、盲目开发、资源破坏等问题。采取建立综合协调结构、科学制订规划和宣传引导等策略,能够改变生态旅游现状,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