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质公园是20世纪的产物,是地质遗迹保护的创举.地质旅游现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随着地质公园的发展国内外对于地质公园的研究不断深入.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唯一的一座热带都市火山,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地质公园的旅游价值,开发适应游客需求的地质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2.
申报巢湖平顶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可行性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巢湖区域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地质背景及地质遗迹的评价,分析论证了该区申报平顶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可行性,探讨了解决地质旅游资源保护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旨在为巢湖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推动巢湖地质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开展区域地质旅游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质公园策划典型案例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的云台山通过地质公园的成功策划,抢得先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快速攀升,一举成为世界名山;王屋山与洛阳黛眉山通过联姻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使名不见经传的黛眉山成为地质公园的新宠;郑州黄河将黄土、黄河、黄淮平原、黄河文化通过地质公园这个载体予以体现,并利用独具地方特色的窑洞式博物馆进行了成功展示,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的科学内涵;将地质公园的申报与建设作为新时期的援藏项目进行成功策划和实施的西藏羊八井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是对我国地质公园建设的一项创举.事实证明,建设一个好的地质公园,其经济效益绝不亚于发现一个特大型金矿.  相似文献   

4.
网络对地质公园科普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助搜索引擎,从科普专栏的设置、科普文章数量、科普的通俗性、科普旅游线路、网络博物馆、科普表现形式等方面,对中国24家世界地质公园官网的科普现状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地质公园网络科普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质公园是近年在国内外出现的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旅游、休闲、求知的新产品和旅游目的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提出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将我国作为计划试点国家之一.我国已成立了地质公园的领导和评审机构.已批准了44处国家地质公园,而重庆至今尚未批准一处.资料显示,重庆市应予保护和可开发利用的各类地质遗迹资源多达231处,且分布广,品位高.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建设地质公园是树立重庆旅游新形象和建成我国旅游强市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在游客满意度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地质公园的特点,构建了世界地质公园的游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以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地质遗迹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优势特色旅游资源,地质公园建设及特色旅游开发是推动该区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以确定1个世界地质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和3个自治区级地质公园的地质公园建设备选名录,它们与该区2个已建国家地质公园和9个具有地质公园性质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共同构成地质公园网络体系。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质公园特色旅游应积极构建由地质奇观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科普考察游、文化体验游组成的产品体系,可以着力开发北线岩溶洞穴、北回归线之旅,东线丹霞洞天、温泉仙境之旅,南线火山海岛、滨海风情之旅,西线高山森林、跨国瀑布之旅4条骨干地质公园特色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8.
以四川省安县生物礁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对地质遗迹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安县地区有着类型丰富的地质和人文景观,其生物礁为深水硅质礁,种类丰富且形态多样.安县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分为6大类、10类以及12亚类,地质景观数量达22处,其中有世界级地质景观4处、国家级地质景观10处、省级地质景观8处.结合两个不同的评价模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证实研究区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并针对地质公园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读旅游品牌竞争力文献,解析地质公园旅游品牌竞争力涵义,考虑核心、环境、支撑和品牌四个方面的因素,构建地质公园旅游品牌形成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具体从地质遗迹资源优势、科普教育功能、保护措施、地质公园服务人员、品牌联想、品牌认知、品牌感知质量、品牌满意和忠诚等方面构建地质公园旅游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给出定量评价其品牌竞争力的方法.最后.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从指导性、普适性和应用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发展迅速,但同时在地质公园的建设中存在公益性缺失的情况,地质公园应通过加强科普宣传设施建设、完善导游人员的培训体系、沟通管理经验、增加服务内容等途径完善其公益性.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旅游产业纵深发展与旅游商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南省旅游商品的发展迟缓滞后,成为河南省旅游产业纵深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观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思想观念上的误区,重景区开发轻旅游商品开发;管理体制未理顺,缺少发展规划的正确引导;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环节互相脱节;忽视对旅游商品的包装,商品附加值低;旅游商品市场销售网络尚未形成;旅游商品研发缺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等。河南省旅游商品发展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开发。  相似文献   

12.
旅游门券的收藏与展览是一项涉及旅游业发展的活动。旅游门券具有观赏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史料性等特性,因而具有重要的收藏与展览的功用。旅游门券的收藏与展览有利于扩大旅游地区与景区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有利于丰富旅游化的内涵,拓展人们旅游思想与旅游化的视野和空间;有利于完善旅游业管理,推进旅游经济与化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旅游教育教学和旅游科学研究。旅游门券的收藏与展览将为社会的明进步和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国际风筝都”——潍坊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发展文化旅游,就需要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潍坊市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潍坊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是研究、发掘潍坊文化,进行品牌城市建设;加强潍坊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整合山水、文化旅游资源;搞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的开发与经营;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对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造成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以海南省A级旅游景区为例,开展实地调查研究,采用野外问卷调查、实地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结合数学统计分析,着重研究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结果将为海南省景区的旅游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试论国内农业旅游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国内农业旅游的发展,业界和学界对其兴起、概念和内涵,农业旅游的特点、类型与功能,农业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不过,迄今为止,这些研究还存在诸多欠缺,今后应加强相关基础理论、项目开发、社区参与、示范区建设等研究,以促进农业旅游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述了旅游目的地风险管理研究的意义,对近30年国内外旅游风险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概述和梳理,指出了目前目的地旅游风险研究的趋势与不足。研究表明,应该加强对旅游风险基础理论和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关注针对特定主体,如欠发达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文化敏感地区的研究,以提高旅游风险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制度、技术、管理为核心要素,论述了三要素对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意义.制度的安排,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旅游产业整体结构的优化及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有赖于管理对制度安排与技术实施上的进一步规范与创新.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制度与技术在旅游产业化中的逻辑关系,即制度优于技术,而技术的实施有赖于先进制度的安排.  相似文献   

18.
对碧峰峡模式的性质和意义,有必要作出界定。碧峰峡模式是一般风景类土地资源的旅游开发与经营模式,不适用于遗产旅游经营,但遗产旅游经营可以在旅游服务、旅游营销、经营人才、旅游资源组合等方面向碧峰峡模式学习。碧峰峡模式揭示出: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应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应高度重视一般风景类土地资源的旅游开发意义,并从政策上加以鼓励、支持与引导;应高度重视遗产旅游资源的管理和整合。  相似文献   

19.
导游薪酬制度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游薪酬制度是搞好导游管理工作的核心制度之一,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导游服务的质量。目前,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设计比较混乱,这直接导致了导游收入的不稳定和导游服务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论旅游规划中的主题形象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主题形象设计是旅游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开发和经营旅游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主题形象主要包括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三要素。旅游主题形象的定位必须考虑旅游地本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市场发展的态势、同行业的竞争状况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等因素。作以宁夏回话自治区为例,分析了其旅游形象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