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第十三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包括系列讲座、主题征文、知识竞赛、书法展示四大部分,有近300所中学、近10万名中学生参与。经过专家评审,最终有500多位师生获奖,展现了当今中学生非同一般的传统文化积累与素养。在活动期间,"新读写"直播间邀请了知名学者、作家、语文特级教师等开展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与广大师生、家长全方位交流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理解其精髓。  相似文献   

2.
骆崇英 《广西教育》2008,(14):33-33
目前,部分中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够重视。种种现象表明,现在的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文言文除外)在教材中占的分量很少,一般不作为考试的内容。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基石,它是现代文化的“根”,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并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3.
2021年12月11日,第十四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有近400所中学、近15万名中学生参与,经过专家评审,最终有700多位师生获奖,展现了当今中学生非同一般的传统文化积累与素养。本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于今年5月拉开序幕,历时8个月,由系列讲座、主题征文、知识竞赛、书法摄影展示四个部分组成。系列讲座部分邀请了近十位沪上名师在"新读写"直播间为广大中学生讲解语文学习的重难点,为大家解惑答疑。  相似文献   

4.
江旭华 《考试周刊》2014,(55):37-3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是中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令人担忧。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诵读经典美文、阅读经典名著、生活中继承传统文化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些做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生活教育》2014,(7):F0003-F0003
江苏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原名镇江市第十一中学。学校共有24个班级,学生近1000名。学校占地面积3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5144平方米,绿化面积13000平方米,学校活动场地面积10759平方米。学校承继了“为进步而教,为成长而学”的办学理念,坚持把附中学生培养成“懂感恩、知廉耻、爱国守纪、有较强学习力和较高文化素养的文明中学生”,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是中学生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应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体育运动素养、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和体育文化素养的有机结合 ,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统一 ,是中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具体表现 .它具有兴趣指向性、身心投入性、群体互动性等特点 .培养中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 ,有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  相似文献   

7.
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有效融合,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内涵,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围绕“节日文化”“节气文化”“民间工艺”“家乡美食”等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一栏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一、活动宗旨: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广大中学生在古诗文阅读、理解和鉴赏方面的能力,《当代学生》杂志举办“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以大赛的形式,激发广大中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10.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蕴含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公共参与是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化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化设计,尝试用三个环节培育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一是整合教学资源,引导中学生公共参与,使中学生学习公共参与知识和技能,积累参与经验、规范参与行为、提升参与兴趣;二是开展主题活动,引导中学生模拟公共参与,增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法治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理性参与的认知和自觉;三是开发实践课程,使中学生高质量公共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弘扬创新精神,促进高质量发展。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其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从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中学生程序设计概述 (一)中学生信息素养与中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关系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首次提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英文为“InformationLiteracy”,它也可译为信息文化,其本义更多地强调一种文化理念。“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识字与写字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文章论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策略,要将识字与文化高度联结,与生活紧密联系,融入实践活动,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课程内容,将识字能力转化为素养。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学生,需要多学习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国粹,提高素养。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过程的适当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强化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古诗词、对联、谚语,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受益,也是教育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戏曲艺术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相当大的推广。在中学音乐课堂中融入传统音乐形式,既丰富了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又提高了中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但目前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学音乐课堂并没有彻底落实传统艺术进课堂的有效方针,仍然以流行音乐为主,这导致中学生传统文化艺术意识日渐淡薄,地方性文化艺术得不到较好的传承。针对此种情况,从传承地方文化艺术的角度,对初中音乐“锡剧教学”的推进策略进行剖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三文”识字教学模式,主张从文字着手,立足于教材文本,着眼于文字背后的文化,用文化浸润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正好可以实践在智慧阅读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是作文教学的灵魂,是展现学生语言认知积累和知识底蕴的重要基石,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内化的过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需求,更是其积淀深厚语言文化知识的厚实土壤。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专家学者对当前的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用传统文化的理念反思作文,从传统文化中探寻其中的精髓,让传统文化成为中学生写作不可或缺的素材,让传统文化熠熠生辉,定能让作文更加流光溢彩,更有耐人寻味的深度。一、关注习俗文化,厚实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习俗融入表达素材,不仅能彰显  相似文献   

17.
朱美娟 《小学生》2024,(2):25-27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本文的研究中,美术教师精选南通“年”元素,设计“年娃娃”工坊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民俗探究和实践创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美术核心素养。在设计“年娃娃”工坊的活动时,教师要注意秉持工艺性、地域性、民俗性的原则,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丰富活动形式,让学生从年画、木刻、泥塑入手,掌握创作工艺,提升艺术表现水平;要引导学生学会搭配色彩,尝试运用夸张变形,学会创意组合,提升审美判断素养。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学过多地关注“双基”,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活动经验和深刻体验。“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也是数学教学关注的目标之一,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国几千年文化中最为璀璨夺目的魂宝,是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精粹,历来都是学子们倍加珍视的学习经典。学习一点古诗文,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爱国热情大有裨益。文章就学校“诗词素养”教育活动的实践,论述了开展“古诗词素养”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0.
备课用文化眼光来处理新教材何谓“文化眼光”呢?“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眼光,也就是眼力。”“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冯骥才《文化眼光》)有“京派散文集大成者”之美誉的汪曾祺先生,凭借其独特的“眼力”——那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