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班级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游离于班级正式群体之外,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没有明文规定和成员编制,成员之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3.
正式群体主要指在学校老师指导下正式组织起来的班、组或团队组织。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经常在一起活动的这种无形的组织,又叫小团体。非正式群体可分为志趣型、进步型、颓废型、怜悯型、敌对型。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最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社会的、心理的和生活的需要,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它存在于正式群体之中,对正式群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健康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它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且能  相似文献   

4.
徐伟东 《大学时代》2006,(11):176-177
在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它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正常管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只要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尽可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负面效应,才可以共同实现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姚蕾 《文教资料》2015,(3):105-106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与班集体等正式群体并存的还有各类学生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是基于一定的喜好、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而自发形成的,具有不同于正式群体的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但我们往往只看到或夸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而漠视或忽视它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导致教育和管理上产生偏差。要创造积极、开放、包容、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和发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6.
齐国民 《天中学刊》1998,13(1):110-111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按照社会的规定或学校行政的决定组织起来的一。定组织或基本单位,如学校中的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学生会或班级等;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不具有正式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以个人的情感好恶或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为基础,自发结成的学生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小,生活及活动的范围相对狭窄,因而,他们结识的小伙伴主要是邻居、亲友或同桌,这种群体关系很…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内部,既有正式组织存在,也有非正式群体存在。因此,在管理中,学校领导必须关注、研究教职工中的非正式群体。注意分类引导,区别对待,全面创新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促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构建起民主和谐的校园。  相似文献   

8.
陈静 《考试周刊》2010,(40):226-226
相对于班级、小组等学校教育中的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间还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一个学校的中心,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但现实是班级中还存在一些不被老师注意的群体,那就是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形成的群体。  相似文献   

11.
一、学校非正式群体与教师意见领袖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最早提出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formal group)与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为了达成有组织任务、有明确关联的特定目的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而产生的正式的组织机构。非正式群体则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  相似文献   

12.
一个班级组建一段时间后往往会产生班委、兴趣小组、团支部等正式群体之外的没有正式组织手续、经过个人间的接触和交往自然而然形成起来的非正式群体。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存在于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群体,对班主任工作来说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学生在长时间的共同学习中从入学时的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知心,由于兴趣相投,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群体:有一起进食堂的饭友;同一学校升入高中的学友;  相似文献   

13.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中,往往存在两类群体,一类是正式群体,一类是非正式群体。学校中的教研组、年级组是学校中的正式群体,它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管理的不同工作任务、不同工作重点,而由学校组织的教师群体。学校由教师自发组成的教师社团,学校中部分教师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小圈子",则是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能不能整合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所长,避其所短,形成校本研修、教师专业成长新的路径呢?我们南  相似文献   

14.
沈道波 《考试周刊》2013,(8):160-160
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从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而在民办高校中的学生容易形成正式组织之外的非正式群体已经成为重要的力量,对民办高校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淡化民办高校正式组织的结构关系,影响民办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可能增进群体成员心理和情感满足,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弥补民办高校正式群体功能不足这一缺陷,通过对这些群体影响力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高校育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支部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初中学生中以某种情趣为凝聚力自发形成的一种未得到学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师的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对学校正式组织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并根据非正式群体的特征恰当引导,合理管理,使之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失调、环境不适、情绪冲突、消极对抗等几个方面。要保证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健康,就必须强化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心理素质教育,缩小管理者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组织之间的心理距离,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注重心理卫生教育以促进心理相容,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些需要不能通过其自身单纯的活动来满足,必须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在实现群体目标过程中,使个体需求得到满足。而学校正式群体组织的学习、锻炼和教育的活动是为满足根本需要实现统一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这些活动不能满足每个学生自身多元化的心理需要,于是,学生非正式群体就产生了。如爱好一致而结成非正式群体,因某种利益和观点一致而结成非正式群体,模仿和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19.
新班级组建后不久,伴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一些在兴趣、性格、爱好方面有共同语言的学生会逐渐聚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和班委会、学习小组等班级统一安排的组织不同,非正式群体多是出于同学们之间交往、沟通的需要自发组成的.可见,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班级中的正常现象,良性发展的非正式群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学生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学校教育生活中,学校教育者、家长和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学生非正式群体,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要确立"大育人"理念,通过优化社会环境生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师影响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实践智慧,促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