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意识"到"社会性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性别诗学"."女性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歧义的文学概念,并且造成了批评与阐释的困难;相比而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明确和清晰."女权主义"代表了西方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偏重于政治和斗争性;而"女性主义"则深受西方后结构主义影响,偏重于文学、文化."女性意识"带有"性别本质论"色彩,以"社会性别"替代"女性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相似文献   

2.
“女性文学”揭示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批评”力求批评的“性别公正”;“女性写作”是女性重新命名的话语实践;“女性文学理论”凸显了理论上的性别烙印;“女性文学研究”实质上是对文学的一种性别分析。借鉴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将“性别”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运用于文学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女性经验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起点,只有从真实的女性经验出发,女性才能找到自己的话语,除了女性经验这一决定性因素,性别概念作为一个有效的分析范畴,对女性文学批评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女性经验到女性的社会性别的分析,试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刮起的一股文学思潮或革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生态危机和性别歧视的语境下,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和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九十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发展变化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的分析考察,阐述了对女性主义文学现状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学形象批评开始寻找女性被书写、被定义的历史,在对男性文本的"性别阅读"中发现自己、表达自己,重视女性话语权力,使女性的声音不再被湮没,使男性的文本开始正视女性的真实存在,这为女性身份的定义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为女性形象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夏雅君  杨健 《英语辅导》2010,(3):225-227
在英国文坛,荒岛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从《鲁滨逊飘流记》到《蝇王》,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一系列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这三部荒岛经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重新审视历来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的一支,它是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物。20世纪中叶,女性主义批评迅速地成为一种新的批评理论风靡欧美的批评界,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局面。女性主义批评突破了传统文学批评的范围,动摇了以男权为中心的性别定型论,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西方文学传统。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仅是文学批评,它还是一种跨学科的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者是法国的西蒙·波芙娃。1949年,她出版了《第二性》一书,从性别的角度探讨了有关女性的若干理论问题,奠定了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女性主义批评在实践上为自己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的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从长远意义来说,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加深了人们对边缘文学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0.
试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狭隘的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走向多元差异的性别身份立场,重建审美形态的性属特征,追问两性存在的历史与社会状况,建构健康和谐的性别意识形态和文学性别审美意象,在形式文本和历史文化、社会机制中扩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一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婿生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2.
呼吁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古代文学研究应在坚守审美本位、纯文学本位、纯学术本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关注现实,关注国计民生、世道人心,主动介入、积极参与政治文明建设、道德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对当下流行的文学思潮、文化思潮做出“回应”,发出自己的声音。古代文学研究只有走出象牙塔,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公众,才更有活力。古代文学只有走进当下,才会“复活”起来,才更有价值。古代文学研究者应“定位”为人文知识分子,以学术研究为高尚事业,代表社会良心和公论,将自己的思想识见贡献给时代,实现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3.
包括古代文学研究在内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都不能迎合“当下”,而应该相对超脱。只有超脱才能从现实的利害中解脱,使研究不受眼下功利的干扰;只有超脱才能登高望远,探讨那些深奥的甚至是“形而上”的理论问题,以期产生高质量的、影响久远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追求的是“学术价值”,而富有学术价值的成果,是学术研究者向社会、甚至是向未来奉献的宝贵财富,这也是他最大的“当下关怀”。  相似文献   

14.
《紫色》这部作品充满了沃克的女性主义观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沃克提出的妇女主义理论进而阐述女主人公的女性自我意识如何在妇女间的"姐妹情"的帮助下彻底觉醒,并最终摆脱黑人男性的压迫,以及如何重拾信心并最终走向自立自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沉默"在传统文论构成了"哲学性空白"、"修辞性空白"与"结构性空白",作为对沉默内容的表达,这些只是一种作为现象的沉默。相反,沉默的文学必须从言说出发,通过考察精神追问、个体建构、文学自律中沉默的言说,发现一切言说背后"沉默"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以她独创的"妇女主义"思想而享誉全球。这在她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此外,沃克还逐渐显示出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她在其后期的作品中融入了自然的元素,以此说明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关系。基于此,以沃克的三部小说为例,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她的妇女主义思想,并指出她对男性、女性、自然三者平等共生的渴望和对男女共建和谐世界的期盼。  相似文献   

17.
从高尔基用“批判现实主义”为19世纪现实主义学命名中引出现实主义的批判性问题,认为批判性不仅是19世纪现实主义学的特点,也是所有现实主义学的应有品格。并在对批判性进行必要的界定的基础上,从现实主义学的哲学背景,历史经验和当前境遇三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文学农民题材占有绝对优势,这一创作现象说明中国作家与农村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从而构成了百年中国文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即对农民意识的批判。从思维方式的农业文明特征、叙述方式的传统文化属性和介入现代工业文明话语的失败,也表现出百年中国文学农民话语写作对工业文明的漠然和阻隔。总结中国文学现代进程怠惰与滞缓的经验与教训,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学的“效应”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效果”、“反应”等平面概念。作为一个兼兼史兼哲的立体范畴,其特征至少有三:(一)它确指学本身四要素的相互作用、多向建构和共同生成;(二)它的运动体现出学作为历史所特有的、必然的“净化律”规范;(三)它的导向或理想化终端,便是哲学高度上的“人的实现”。通过如此考察,我们会发现:以“效应”的视角来切入学,学便具有了另种崭新的存在面貌。这基本可称作“效应的学观”的理论探讨,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学的全面、完整的认识,无疑有着积极的参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题材并非是简单地对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作出分类,它本身就是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而且某几类题材被命名、被反复阐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这本身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学史范畴。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本文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这两个现有文学史范畴并不当作一种既成事实进行接受,而对它的生成与使用以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进行考察,力图从一个侧面获至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