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现行的技工学校非机械类机械制图教科书中对基本几何体的介绍是:表面整齐而单一的几何体。按其表面性质不同,分为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两大类。平面立体有棱柱、棱锥;曲面立体有圆柱、圆锥、圆锥台、球体和圆环。我们对基本几何体的学习是为学习组合体三视...  相似文献   

2.
一、立体的投影特性 立体由其表面所围成,可分为两类:表面都是平面的平面立体和表面是曲面或曲面与平面的曲面立体。 1.平面立体 工程上常用的平面立体是棱柱(主要是直棱柱)和棱锥(包括棱台)。平面立体由若干个多边形平面所围成,其投影特性即为多边形表面的投影,也就是多边形的边和顶点的投影。对于平面立体应分析各表面、棱线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确定其投影特性。工程上常用的构件为一个平面或几个平面切割掉平面立体某部分后所形成的立体即为不完整平面立体。不完整平面立体上经常具有斜面或槽口等较为复杂的构形,并在立体表面上产生多边形,其投影特性运用形体分析法由平面立体的连接状况确定出不完整平面立体的基本形状,可运用线面分析法进一步分析斜面或槽口与基本立体的相对位置及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相似文献   

3.
班级2001级2班课程名称机械制图课题立体表面的点和线课时1学时1、利用点、线、面的投影规律,求立体表面上点的投影。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3、为绘制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投影打下基础。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面的积聚性和辅助平面法求立体表面上点的投影教学方法直观讲授、提问教具模型、挂图、指示棒、粉笔、小黑板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引出:前面学习了己知点的任意两投影,根据投影规律即可求出第三投影。本节课的内容是:已知基本体上已知点的一个投影,怎样求其另外两个投影?(出示模型…  相似文献   

4.
笔者想与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机械制图,第二版(1989年3月北京第8次印刷)作者商榷两个问题。 一、当求图一所示的两轴线垂直相交圆柱体的相贯线时,教科书中分析说:“因为两圆柱轴线分别垂直于H和W面,所以,小圆柱的H面投影积聚为圆。相贯线的H面投影积聚在该圆上。……”(P61倒数第5行至第4行。)  相似文献   

5.
机械制图课主要是研究由空间到平面(画图)和由平面到空间(看图)转化关系、规律和方法的学科。画图,是在初步建立了空间体系,掌握了点、线、面投影的基础上,运用正投影法把空间物体的“形”表达成平面上的“图”,而读图则是一个相逆的过程,这一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丰富的空间想象力。怎样将平面中的“图”转变为空间的“形”?这在教学中一直是个难点。读图的目的是为读零件图提供形体的分析能力,为培养这一能力,就要树立把组合体的一个视图看成是几个体的投影和一个图框为一体的观念,具有把组合体分解为若干基本几何体的思维能力。读…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空间几何体表面上的最值问题,是指空间几何体表面上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或某些点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值问题。将空间几何体表面进行展开是化解该难点的主要方法,对于多面体可以把各个面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到一个平面上,将旋转体(主要是圆柱、圆锥、圆台)按  相似文献   

7.
机械制图是以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为依据,按照投影规律进行作图,把空间物体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正确地表达在平面上。在牢固掌握基本投影原理的基础上,要把物体绘成图样以及由图样想象出物体的空间形状。除应透彻分析了解几何元素(或几何体)的空间情况外,还须注意到它们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反复联想空间形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就需要极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空间图形与直观图的关系,直观图与轴侧投影图的关系以及直观图的含义等方面来阐明直观图的意义。1.空间图形:什么是空间图形呢?我们称在空间里由空间的几何元素点、线、面或其部分所组成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为空间图形。这样,空间图形应该是空间里的立体图形。那么,这种图形谁见过呢?没有,事实上是作不出这样完全真实的空间图形的,但是人们用等价的或类似等价的平面上的平面投影  相似文献   

9.
相贯线中用圆弧代替双曲线近似程度的误差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圆柱相交时其表面交线一般情况下是空间四次曲线。当两圆柱的轴线垂直相交时,其表面交线在与两轴线平行的平面上的投影一般重影为双曲线,常用面上找点法作出。工程上有时为了简化作图,常用两圆柱中大圆柱的半径所作的圆弧来代替双曲线。这种代替有时两者的形状相差较大。本文通过正交两圆柱表面交线数学表达式及投影图、误差曲线图等多方面的考察分析,提出在投影图上使用圆弧代替双曲线的合适范围与条件。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圆柱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时,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几何知识的经验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间观念,可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必备的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一、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揭示  相似文献   

11.
由平面中构成正多边形的研究,联想到立体空间中正多面体棱上点的个数及其叠加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或曲面图形围成的,许多立体图形经过投影或展开能成为平面图形,而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或旋转又可以得到立体图形。  相似文献   

13.
立体几何研究的对象是由空间的点、线、面所构成的空间几何体.因此,立体几何的基础是对点、线、面各种位置关系,以及空间几何体、三视图、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的讨论和研究,进而研究几何体的性质.在高考试题中,立体几何侧重于对空间几何体的直观研究与基本运算、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考查,加重考查对空间概念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运算能力.下面结合2012年高考中相应的立体几何部分的考题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4.
以圆球面与圆柱面相交为例,根据已知的部分平面正投影三视图,找到一种解析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快速求出圆球面与圆柱面相交空间曲线在3个视图上的正投影。该方法首先通过2次旋转坐标系,使圆柱面轴线和z轴平行,以简化圆柱面方程,再联立圆柱面和圆球面的方程求出空间曲线上的点。然后经正交逆变换矩阵求出原坐标系中空间曲线上点的坐标,找出该坐标在3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就可以求出平面三视图中空间点的正投影,随着求出的点的增加便可以求出空间曲线在三视图上的投影。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旋转体是一种特殊的几何体,其侧面称为旋转面.关于旋转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分别有著名的Guldin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移动体和移动面的概念是旋转体和旋转面的推广,定义如下;设空间简单曲线C(可以非闭)与一平面图形g(其边界线C是简单闭曲线)正交于g上一点P,连续移动平面图形g,使它与曲线C保持正交于点P,沿曲线C作如此移动而生成的几何体就叫做移动体;(?)或(?)的一弧段(?) 如上移动所形成的曲面则称为移动面.其中,称  相似文献   

16.
学好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的必要性建立投影概念、掌握投影方法,为学习机械制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机械工程图样是根据正投影原理绘制的,因而机械制图的研究方法就是投影法,利用投影法将空间形体表示成平面图形;由平面图形想像出空间形体,这种物与图的对应转换关系是完全建立在投影法之上的。因此,建立投影概念,熟悉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讲乃是学好制图课的根本途径。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内容打好基础一个中学生成为技术工人,需要在学校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其中从只习惯于对一个平面图形思考问题,转…  相似文献   

17.
顾娟 《教育导刊》2008,(5):48-50
网柱体是一种常见的几何体。然而,幼儿对圆柱体的基本认识不清,只会笼统地表述它是“圆圆的”、“长长的”,并且很难将相关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认识几何体是大班幼儿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如何让幼儿正确认识圆柱体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鉴于幼儿是在与物体触摸和摆弄中发现形体特征的,因此我尝试在幼儿已认识了多种平面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3立体几何的结构体系、知识内容、处理方式、呈现形式有很大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比较突出的是《数学2》中立体几何初步的内容.与传统的立体几何的结构体系相比,新课程中的立体几何的结构体系有重大改革.传统的立体几何内容,常从研究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要素:点、直线和平面开始,讲述平面及其基本性质,点、直线、平面之间位置关系和有关公理、定理,再研究由它们组成的几何体,  相似文献   

19.
在《机械制图》第三章圆柱截割一节中,平面倾斜轴线截圆柱为重点,难点是所得三面投影中椭圆形状和大小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书中只提了一句:“椭圆的形状和大小随着截平面与轴线的倾斜程度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了将这个问题讲清讲透,我自  相似文献   

20.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学生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同时还在前面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较为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