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智慧网络学习资源信息系统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适应性学习的需求,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体、语义网整合研究,并把本体、语义网作为技术支撑,构建智慧网络学习资源共享信息空间和设计模型,真正实现了以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及合适的方式将适应的学习信息和资源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通过共享学习空间获取帮助、交流和对知识的索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Web 2.0环境下基于本体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的适应性学习系统只能机械地呈现给学习者一些学习材料,而不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不能根据学生认知模型智能地组织符合学习者特点和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本文将本体运用到适应性学习系统中,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系统架构,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语义层和本体库,及系统具体的实现技术.本文用本体来描述学习资源,初步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智能导航和学习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互助学习以及适应学习的需求,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对某些高校校园网的学习资源及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现状进行网络调研,并在分析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将适应性和个性化的前沿性学习思想引入到系统设计中来,得出了共建共享适应性和个性化学习系统的设计机制和设计模型,据此设计了系统实例,真正实现了学生共建共享,并以合适的时、空及合适的方式将适应的学习信息和资源呈现给学生,保证了学生适应性个性化学习。  相似文献   

4.
CSCL的目标是为学习者对新知识的获取提供支持,而目前的Web学习系统只能机械地、被动地把学习资料呈现给学生,而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缺乏对学生个体适应与理解知识的支持.本文把语义、本体适应性的概念应用到Web学习环境中,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在相关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基于CSCL的本体适应性Web学习模型,并据此设计了CSCL下本体适应性Web学习系统实例.  相似文献   

5.
基于境脉感知的泛在学习环境模型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满足学习者实现无缝学习的需求,本文在比较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的基础上,认为具有境脉感知功能的泛在学习是满足学习者无处不在的个性化与适应性学习需求的最佳学习方式,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活动理论和沉浸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泛在学习环境模型,提出了构成泛在学习环境的三要素,即泛在的学习资源、泛在的学习服务和泛在的支撑技术,并对各要素的具体组成部分如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伙伴、学习交互、学习支持服务、境脉感知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泛在学习环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真正实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合适的信息,从而保证学习者实现真正无缝的个性化学习.  相似文献   

6.
基于用户模型的个性化本体学习资源推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如何基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特征,使学习者在大量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中快速定位自己最适合的内容已成为当前热点问题.本文研究的SAELS(Semantic Adaptiv-Learning System)实现以本体技术为核心,以用户模型为依据的个性化本体学习资源推荐.文中首先以课程为例构建本体,然后介绍了如何构建一个成功的用户模型,接着提出了个性化本体学习资源推荐模型,最后重点探讨了如何根据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量表和学习过程行为模式,推断学习风格,和基于概念累积计分法推断认知水平两个层面加以整合实现个性化本体学习资源推荐.  相似文献   

7.
自适应学习系统述评及其优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网络学习系统如Blackboard、Moodle、SaKai等提供给学习者都是千篇一律的学习资源,不能根据用户特性动态适应地呈现个性化学习内容。因此,构建自适应学习系统是解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与教学资源的静态化的有效方案。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常见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出其特点和不足,设计与实现一个面向服务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分别在系统参考模型设计、用户模型和领域模型构建、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策略、多元化学习资源建设以及系统依据学习风格模型适应性呈现学习活动序列和学习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全面服务型为建设理念,按照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构建适应性学习模型,从培养理念更新、个性化学习模型研究、教学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创新网络课程体系并设计了服务型创新网络课程平台运行机制,创新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个性化社会人才培养体制,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网络教学中,学习者缺乏个性化指导、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以知识点为核心进行资源组织的个性化学习推荐模型。该模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因材施教"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习者推荐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构造了用于表示知识点间关联度的客观和主观知识点关联表,给出了个性化知识点序列提取算法和针对特定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材料的推荐算法,能根据学习者模型提供适应学习者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并且学习者模型定期的利用关联规则挖掘进行完善更新。该模型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学习系统只能机械地呈现给学习者一些学习材料,而不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不能根据学生认知模型智能地组织符合学习者特点和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将本体运用到智能学习系统中,是一种基于本体的智能学习系统的系统架构,对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描述,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定位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方式。以实现网络个性化学习为目标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成为提高网络学习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目前大多数自适应学习系统仅具有单向适应能力,即实现了系统根据用户特性适应性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资源、过程和策略的功能。尽管这种功能有助于解决学习者认知超载和网络迷航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学习者在此系统中是一种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还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惰性。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和系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在自适应学习系统中建立双向适应交互,即用户主动选择资源的适应性交互和系统主动推送资源的自适应交互。双向适应交互最为关键的是用户模型,而认知风格是用户模型中影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元素。从学习效率和使用感受两个层面实证评价双向适应交互性,以及认知风格对其的影响发现:采用自适应学习方式,学习者具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绩效;但认知风格会影响到自适应学习和适应性学习的绩效。  相似文献   

12.
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诉求,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文章针对传统层状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未阐明学习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不足,基于自适应逆控制理论研制了一种自适应学习系统动力模型。学习者的学习目标选择促使学习系统开始运行,学习者的初始学习目标与其后的学习成效之间的差值是维系学习系统继续运行的内在动力。学习系统在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认知诊断和自适应模型四者的协同作用下向学习者不断推送适切的学习资源,旨在消除学习目标与当前学习成效之间的差值,从而使系统重新归于稳定。文章从系统动力机制视角,设计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包含的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自适应模型和认知诊断模型。研究将为自适应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移动学习资源呈现方式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移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文章在分析移动学习资源呈现方式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习者的学习位置、学习需求、网络速率以及设备电量等情景因素组成的移动学习资源自适应呈现函数和呈现模型,并采用模型训练与测试方法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语义Web强调对网络资源附加可供机器理解和处理的语义信息,使人与电脑之间更好地协同工作,同时也使资源的大规模重用和自动化处理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语Y,.Web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e—Learning平台(适应性学习系统、智能导师系统、语义化知识社区等)纷纷尝试引入语义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学习服务。学习元平台(LCS)基于语义化组织的学习资源,应用语义Web体系框架中的本体技术和推理技术,构建了包含OntologyAPI层、语义层、标注层和推理层的语义技术框架。依托该框架,LCS分别在学习资源的有序进化控制、学习资源的动态语义关联、学习资源的动态语义聚合、学习资源的适应性推荐、学习资源的语义化检索以及社会认知网络的动态构建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实现从资源的语义化组织到具有更强智能性和个性化的高级应用服务。这些应用实践表明,将语义技术在e-Learning系统中推广应用,需要积极引入外部开放、成熟的本体和更多高级应用服务,集成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运行效率的推理机,在人工标注和自动标注相结合的基础上,关注资源和用户的语义化表征,重视情境模型的设计和情境本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泛在学习中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在学习能够给予学习者随时发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更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者自主研究学习。从"区别传统学习系统"一点出发,考虑学习者学习风格,结合泛在环境下灵活自由的学习形式,提出了一个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该模型主要是体现高等教育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根据环境感知和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和认知结构、情感倾向,提供不同资源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最后对泛在学习中自适应学习系统进行思考,为以后研究提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远程开放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能够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教育技术来构建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在协作的前提下共同对系统性的学习资源以及模式进行探究。大多数学校的远程开放教育资源都依靠教师方来提供,而学生没有意识主动参与学习资源的建设当中,一直以来都是被动接受资源,或获取资源。那么,实施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师生共建,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加入学习资源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7.
基于Felder—Silverman量表用户学习风格模型的修正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自适应学习管理系统能够依据用户学习风格模型自适应的推荐学习路径、内容对象及扩展资源等。本文首先介绍了运用Felder—Silverman量表前测推断用户学习风格,接着以此为据,重点介绍数据挖掘影响学习风格模型的行为模式及修正学习风格模型的估算规则和算法。最后,给出了修正用户学习风格模型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泛在学习资源的过程中,人机界面设计是资源建设者面临的一个常见难题。泛在学习资源需要支持多种设备访问,为每种设备定制人机界面工作量较大,而设计自适应呈现方法又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性。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HTML5技术的泛在学习资源人机界面设计模式,并给出具体的技术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9.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n education is well recognised – learning environments where the ICT features included are being proposed for many years now. The Web Geometry Laboratory (WGL) innovates in proposing a blended learning, collaborative and adaptive learning Web-environment for geometry. It integrates a well-known dynamic geometry system providing an adaptive environment where face-to-face activities can be combined with computer-mediated activities, in a collaborative or stand-alone, synchronous or asynchronous, classroom or homework way. The WGL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allows each student to capitalise on one another's resources and skills. Its adaptive module gives to each teacher the ability to assess the geometric level of each student, allowing the teacher to build the individual profile and/or learning paths. In this paper we begin describing what are the goals that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an environment, the goals that support our beliefs in the usefulness of such an environment for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geometry, after which we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ase studies already conducted.  相似文献   

20.
专题学习网站的本质是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系统,它通过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协作学习交流工具和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让学习者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资料,应用知识和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据此,对"新疆旅游"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目标、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等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