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创新之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主题的转换,从关注自然转移到关注人,以实践本体论代替物质本体论,或者是创立了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把实践引进认识论,把实践理解为沟通意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的中介,等等.这些理解并没有正确地、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真正创新.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实现了哲学出发点的根本转换.旧唯物主义是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直观唯物主义或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从实践,即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石。在现代,随着人类思维的成熟和社会的转型,传统本体论问题的缺陷暴露了出来:一是其无法涵摄全部哲学问题,如真善美问题;二是抽象物质或抽象精神的理论前提预设。基于时代的要求和哲学本身发展的要求,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批判了传统本体论及其本体论思维方式。发端于柏拉图的传统本体论哲学终结了。然而经过漫长跋涉之后,出于哲学的本性和人类的实践本性,重构新型本体论的呼声又逐渐高涨。  相似文献   

3.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从人出发,用人的观点去理解世界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真正的哲学内蕴就在于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创造和生成着属人的世界。马克思正是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并赋予实践以特殊的内涵和意义,第一次真正地将哲学的视域拉回到生活世界,开辟了一条从现实中不断发现未来、从实践中不断生成理想、在运动中无限趋近终极实在的本体澄明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共产主义三位一体,其本体论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其理论核心是唯物史观,其理论归宿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特征,既是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的根本特征,也是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而这些思想均蕴含在马克思的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之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问题作为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典哲学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其内涵之丰富、范围之广泛、思辨之抽象、玄想之辽远,是其他学问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它是所有哲学问题中最为复杂最令人困惑当然也是最具有魅力的哲学问题.从历史上来考察,我们可以把本体论分为古代本体论、中世纪近代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它曾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统治地位长达2000多年之久,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是哲学家们热烈争论的问题.因此研究本体论问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家梁漱溟的教育本体论思想是与其哲学本体观相一致的,强调对受教育者生命的关注.教育的目的在于成全生命、教养生命,情意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教学实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强调亲密师生关系的构建;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沟通教育与生活的距离.梁漱溟生命教育本体论与当今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紧密相连,对现代教育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主体哲学 ,也是实践的、革命的批判的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不仅立足于实践去理解自然、社会和人 ,而且也以实践作为检验和发展自己的标准和动力。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性、主体性和革命批判性 ,才能阐明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生机勃勃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解不是一种认识过程中的认知方式,也不是情感的沟通过程, 而是筹划并实现生命的可能性,是人的存在方式, 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这意味着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探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解",把教育引向了意义世界,"理解"使得教育终极目标从知识转向了生命.理解能使知识对生活的意义显现出来.是联结教育与个体精神的根本方式.理解使得教学成为实现师生生命可能性的舞台.通过理解,师生在教学中达到乐而忘己的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世界物质统一论,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举足轻重。尤其是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提出,更是事关唯物论的存亡。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积累,在此重点阐述了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贡献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本体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是什么"是体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本原问题。通过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方法,运用广义的本体论在价值层面上探讨了体育教学,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寻求其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分析体育教学本体论对体育教学理论建构、实践活动和发展的意义。经过对以往体育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指出体育教学应是指向动作技能的"身体"教育。运用感知控制论理论,分析了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机制,以篮球投篮技术和学习游泳过程为例,阐述了体育教学的本质本原是以感知控制系统重组为目的具有多种附加功能的活动,并提出了在建构体育教学本体论中应注意,本体世界是逻辑思辩的产物并具有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张夺 《江汉学术》2021,40(1):112-120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所实现的"划时代的哲学变革".这一哲学变革并非简单地否定本体论,并非简单地将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为无根基的实证科学.而是从传统形而上学中拯救出本体论,并赋予其新的内涵.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以社会存在的客观性颠倒了传统形而上学,并将客观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相结合,消解了一切历史唯...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他通过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完成了现代哲学的两个重大转变,即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的转变,进而从一般解释学到本体解释学的转变。他的哲学解释学的主要成就与贡献在于,揭示了理解的一般结构,指出了这一结构基于人的历史——时间性。他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言谈是按照含义对现身在世的可领会的状态的分解与勾连。  相似文献   

1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批判费尔巴哈为重点,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同时,《提纲》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块结束旧质开创新质的界碑,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具有根本划界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天才提纲.  相似文献   

13.
二元合一:佛学本体论与美学本体论的共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学本体论与美学本体论的逻辑起点不是依托于一元性本体 ,而是植根于“主客观统一”的二元合一关系中。作为佛学本体论的缘起说 ,其最根本的缘起就是心物二元的并生共起 ;而最符合美学特殊性的本体论 ,也是“美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说。这“二学”的本体论之所以具有“二元合一”的“共相”,乃是因为它们都强调“感性”。这项共相是佛学和美学建立亲和关系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解构之后重审文艺学的本体论问题,是一个关乎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该学科研究的元命题.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一直成为传统哲学的主干和重要研究内容.20世纪后,西方哲学研究中虽有本体论解构现象的出现,但从解构之主张与后现代哲学的建设性意向看,人文学科领域中的本体论问题是无法抹去的.现代西方哲学中本体论研究的复兴,为重审文艺学本体论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哲学依据.当代中国文艺学价值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广大理论界人士所争论,至今尚无定论.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提出的"形式本体论"大大地提高了形式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一反以往重内容轻形式的趋势,认为形式才应该是文学的本体.本文拟就"形式本体论"产生原因、产生来源及现实意义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获得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语言本体论是现代西方本体论哲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里所说的本体论具有与一切传统本体论甚至同非理性本体论和生存本体论有不同的含义。我们仅仅是在语言与存在相联系的意义上承认语言的本体地位。另外,所谓语言本体论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统属在这个名称下的各流派对语言的观点各异,也仅是在它们都论述了语言与存在关系的意义下,才把它们统称为语言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不仅表明了马克思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标志。马克思实践观的核心是把实践作为马克思整体理论的思维方式,是理解人、人的社会生活、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马克思的实践观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实践观,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创新与视界开放--对文艺美学学科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体论创新与视界开放,既是文艺美学学科性的体现,也是促进该学科发展的重要价值选择。在当代科学与文化不断趋于交叉与融合的背景下,文艺美学作为人文阐释的学科,其本体论研究的重心和方向,应从以往注重对学科自身本体构成的自律性研究,对学科内部知识形态的系统化生产,自觉转向对人文思想资源与审美价值观念的生产与运用方面来,进一步提高该学科捕捉与提炼问题、阐释与评估现实的观念与能力;在学科的知识构型、研究范式、阐释视野及理论品格等方面,坚持开放性的意识与精神。要实现这种目标,需不断加强人文研究者的精神建构与人格提升,这是促进人文学科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特别是老子及先秦诸子的本体论多是本原意义上的本体论,而非本质意义上的本体论。老子的本体论主要是阿那克希曼德“无限物”意义上的素朴唯物论即非柏拉图“理念意义上的客观观念论”。无论是“无限物”还是“道”“无”都是人类思维从低级向高级、由具体到抽象发展途径上的一个有机环节,而非脱离人类思维总体发展趋势的一个既非物质又非精神的神秘观念。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了学习符合教育起源的两个特征:教育区别于学习,脑科学亦证明学习不同于教育;学习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元素。在本体论意义下,人在自然法则的孕育中获得了教育存在的条件,人类的学习需要促使人类学习这一原型在人类学习条件———劳动、语言、社会交往等的互相促进中发生变化,人类意识(人类具有的首要潜能)整合这些因素指导学习,出现教育。具体地讲,教育是起源于猿人潜意识地指导学习。这说明教育必须基于学习,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