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方美学进入20世纪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不同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从朱狄先生的"科学美学"和"分析美学"到朱立元先生的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西方美学发展的一大显著倾向是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美与生活不是对立的,他们不仅仅是外在的统一,更是本体论的内在统一,而且这种统一摒弃了狭隘的个人局限性,达到了社会的交流和共享.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通常是把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作相互对立的理解,本文在对本体论的含义作初步分析后,结合自己对物质和实践的关系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理解,认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是一致的,它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之中.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作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3.
语言本体论是现代西方本体论哲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里所说的本体论具有与一切传统本体论甚至同非理性本体论和生存本体论有不同的含义。我们仅仅是在语言与存在相联系的意义上承认语言的本体地位。另外,所谓语言本体论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统属在这个名称下的各流派对语言的观点各异,也仅是在它们都论述了语言与存在关系的意义下,才把它们统称为语言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对“美的东西”和“美本身”的区分,把美的本体研究推向了一个形而上领域,揭示了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使“美本身”具有了终极价值的本体论高度。近代以来的西方美学则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强烈反叛,美学的技术化与实证化使美学失落了其本体内涵。康德发现了这一危机,从而给知性划界并寻求理性的昭示,但他对美本体却基本未曾涉及。胡塞尔纠正了康德的偏向,向柏拉图主义积极回归,使理性再一次发扬光大,哲学本体成为美本体。这是美学的积极导向。只有坚持这超越的一维,才能保证美学不再迷失。  相似文献   

5.
张载是宋初诸儒中最激进的佛老思想批判者。其崇儒斥佛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申儒学“天人合一”、“体用一源”之旨趣,斥佛学“天人异用”、“体用殊绝”之谬妄;赞儒学“穷理尽性”、“推己及人”之博大,斥佛学“不思穷理”、“溺志虚空”之浅妄;扬儒学“大心体物”、“不萌见闻”之理性直觉,斥佛学“以六根之小因缘天地”之认知形式;彰儒学“均生死”、“通阴阳”之无畏精神,斥佛学“死生转流”、“厌苦求免”之偏狭自私。但是,处在“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中,张载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特别是老子及先秦诸子的本体论多是本原意义上的本体论,而非本质意义上的本体论。老子的本体论主要是阿那克希曼德“无限物”意义上的素朴唯物论即非柏拉图“理念意义上的客观观念论”。无论是“无限物”还是“道”“无”都是人类思维从低级向高级、由具体到抽象发展途径上的一个有机环节,而非脱离人类思维总体发展趋势的一个既非物质又非精神的神秘观念。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家梁漱溟的教育本体论思想是与其哲学本体观相一致的,强调对受教育者生命的关注.教育的目的在于成全生命、教养生命,情意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教学实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强调亲密师生关系的构建;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沟通教育与生活的距离.梁漱溟生命教育本体论与当今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紧密相连,对现代教育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体论问题作为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典哲学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其内涵之丰富、范围之广泛、思辨之抽象、玄想之辽远,是其他学问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它是所有哲学问题中最为复杂最令人困惑当然也是最具有魅力的哲学问题.从历史上来考察,我们可以把本体论分为古代本体论、中世纪近代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它曾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统治地位长达2000多年之久,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是哲学家们热烈争论的问题.因此研究本体论问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本体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智的本体论向由舍勒所开创的爱的本体论的转变历程。舍勒的本体论学说与中国古代的本体论学说之间的共通性质恰恰为我们指明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学说自身的特征:如果说西方传统的本体论是一种智的本体论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本体论则体现为一种爱的本体论。实际上,正如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二者须臾不可分离一样,无论是智的本体论还是爱的本体论其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理论。人类本体论学说发展的最终归宿,不是一者对另一者的取代,而是应走向二者的交融与综合。  相似文献   

10.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普遍生命”出发探讨生命哲学,建立了以生命为中心的审美价值本体论.在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思想中,为了宇宙与人生、事实与价值达到统一状态.方东美从心性之学的进路深刻分析并继承与发展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学说,从而建立了其生命美学思想中兼容“情”“理”的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学界形成了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源于对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反思,而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存在论维度对于突破现有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立足于中国当代美学的独特语境,实践存在论美学在马克思的存在论这一新的理论视域中提出并思考了当前美学可能的突破之途,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美学、现代美学的多重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3.
杨文会作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站在佛学的立场解释老庄,在本体论、心性论、修行观和言意观等方面全面融会佛道思想,为近代佛学的振兴弘扬作出开创性贡献。杨文会对老庄思想的佛学解读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使佛教文化在中国近代思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迹,推动了近代知识界对时代先进思想的创造性吸收和不失民族特色的改造,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其佛学思想对匡正当今的世道人心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美学尤其近代以来的世界美学由于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长期执著于西方二元论文化传统,总是企图在诸如核心命题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理论视域的宏大哲学视域与狭隘心理学视域、研究对象的艺术美与自然美,思想基础的客体实体论与主体认识论等方面有所分别、判断与取舍,乃至形成了知识美学的主流品格,最终导致了诸多自身无法解决的学科缺憾与困惑。全面而且深刻地反思与检讨知识美学主流品格及其缺憾,提倡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宏大哲学视域与狭隘心理学视域、艺术美与自然美、客体实体论与主体认识论平等不二、不取不舍的智慧美学,是克服传统美学尤其近代以来世界美学之知识美学主流品格及其缺憾的基本对策。而知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二元论与不二论、知识与智慧有所分别而又无所分别,对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二元论与不二论、知识美学与智慧美学不取不舍,更是智慧美学的真正化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实践感性观及其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的全面解放思想的美学特质,建基于其实践、能动和历史性的实践感性观之上。这使他不仅完成了从感性认识论美学向人类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感性学美学转换,超越了他以前的旧哲学美学,而且以其对感性本质的深刻把握宜人审美现代性问题性之中,对理解他以后的中西美学发展和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也具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佛教思想自"缘起"论始,就主张人与自然皆为一体,这也成为佛教环保思想的基础所在。由此衍伸开去,"依正不二"之论与《华严经》以"因陀罗网"之喻来说明人与自然实为互存、互用,息息相关的关系。这些思想成为佛教生态理念的主流。此外,"无我论"、"无情有性"、"净土论"等进一步对佛教的生态理念进行阐发,将人与自然置于同一层面上看待,从而颠覆了传统的人天地对立的观念。佛教的一系列主张和实践,如"护生"、"惜福"、"净化佛地"等对当今社会的生态理念多所启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佛教为建构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颇具价值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7.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者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美学是一门渗透力很强的学科,当前,伴随着人们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美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专门化、多样化.新闻美学、体育美学就是20世纪末逐渐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体育新闻近些年来逐渐崛起,是否应该构建自身的美学品格?体育新闻、体育报道又呈现出怎样的审美形态?结合美学、体育学、新闻传播学知识,对体育新闻报道美学形态的分野进行了探讨,并从体育事实的美质、传者的审美感知、符号的美学风格以及受众的审美认同四个方面阐述了构成体育新闻美学形态的要素.  相似文献   

19.
熊十力一生所致力者在于建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因此宗教问题不是其研究的重点。不过,对于在近现代中国影响巨大的佛教和基督教,熊十力亦有很深的见地。“体用不二”是熊十力哲学的宗旨。因此,他以“体用不二”来评判各种宗教。并形成为其宗教观:其一,宗教诉诸于感情,哲学诉诸于理性。其二,宗教基于“体用二分”立教,此乃宗教之根本特征。其三,宗教与哲学一样具有“本体论”,但其本体论最终会被哲学本体论所取代,即哲学将取代宗教。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万年来的玉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与审美观念。由古人的爱玉、用玉、崇玉、赞玉,以及用玉来比人状物,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经典的美学理念。玉美,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身,为中国传统美学之结晶。由玉美学,可见中华美学之源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