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构建双语型小学活动课程体系的研究”是我校于2003年8月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阶段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我校从2002年秋开始在苏州市教科所“双语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始了小学阶段双语教育的探索,并成为苏州市首批“双语教育实验学校”。我们从单纯的英语学科教学入手,逐步尝试在非语言学科中用非母语进行教学,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双语型活动。  相似文献   

2.
基于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克服偏见与随意,构建模块化的数学教育类课程,是小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是践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并走向卓越的重要支撑.以MKT理论为基本架构,面向小学数学教学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以5门高等数学、小学数学研究、数学史为基本课程,构建了面向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课程模块,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学习论为基本课程,构建了面向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课程模块,进而针对两类知识的融通,构建了数学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教育实践课程模块,形成与诠释由9门课程与3类教育实践构成的三模块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小教本科“课程与教学”课程群建设,涉及“论”“法”分立的课程体系,同时设计辅助的双语课程《西方小学教育案例解读》,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理论理解的跨文化视角;在内容改革的基础上,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研究实践、透析实践的能力,使“课程与教学”学科群的教学有效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技能和实践性知识.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育专业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小学教育的特点是奠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建设追求的目标是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学习与工作的“零过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5.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构建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应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理论基础,遵循综合系统性、结构协同性、和谐成长性、科学创新性等原则,把实验课程、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教育见习实习和综合科研训练五项实践环节结合起来,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增强实践教学的效能,提升实践课程的地位,更好地达成小学教育专业高素质师资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上应关注小学生认知上的具体性、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小学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小学教学实践的技能性。但现实中存在教育实践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高校与小学合作不紧密、对教育实践课程指导不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师技能训练不足等问题。因此,要构建科学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双赢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念、加强管理环节、强化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育专业双语师资培养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双语教学的实验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青睐双语教学,实践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研究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师资问题一直是双语教学实施的一个关键问题。专家认为双语师资的培养已成为能否继续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本文将对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双语师资培养实践进行探讨,并对小学双语师资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实践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技术》2015,(10):12-18
信息技术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围绕理论建构、设计开发、教学应用和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文章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人员较少参与双语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团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视野有待拓展,缺乏评价与实证研究,理论与实践有待融合。文章还指出,未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信息化研究应该:着眼系统,构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体系;立足特点,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信息化研究实践;完善方法,丰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对象;科学评价,评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与局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新疆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实践,采用实践(问题的发现)—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方案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了新疆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学》2015,(5):23-24
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十多年来潜心研究"双语教学",提出了"大英语课程"的发展目标,并将其作为该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构建了以英语为主要载体的适合本地区学生英语学习与国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使国际教育本土化,本土教育国际化,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胸怀、跨文化理解与交往能力的人才的教育目标。2001年,我校以"双语教学"研究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进行了双语课程设置、双语教学课型、双语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创新,我校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绿色田园中  相似文献   

11.
搞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帮助儿童语言及学业成绩的提高。双语教育幼小衔接的目标可以分为直接目标与间接目标。在实施双语教育幼小衔接时应注意双语教育目标的小步化,双语教育内容生活化,双语教育组织统整化,双语教育实施活动化。  相似文献   

12.
双语教学的展开主要是我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一种策略性安排。双语教学要发展,教师专业化、课程体系安排、教材编选是三大关键,也是当前阻碍我国双语教学发展的三大瓶颈问题。文章基于上海市平和学校的双语教学实践,立足校本研发,总结提炼解决双语教学瓶颈问题的基本经验,概括双语教学实践的基本思路、价值定位、发展轨迹,论证双语教材开发、双语课程建构、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3.
当前是双语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中,双语教育的地位、目标和经费保障都有清晰的表述,我国已建立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但是,在双语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对政策法规的片面理解,另一方面,对双语教育中学习与教学规律的研究严重滞后,成为制约双语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落实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宪法规定,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是双语教育的政策基础;转变双语教育研究范式,关注课堂中具体语言的双语教学研究,是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前提;变革民族教育学校体系,鼓励民汉合校,创新双语教育机制,是双语教育改革的路径;制定双语教育课程标准、丰富课程资源、提高师资水平,是双语教育质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双语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培养一支合格的“双语型”少数民族教师队伍。本文试从“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研究的思路与目标”等五个方面对少数民族小学数学教师双语培训中教学策略做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我国石油工程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双语教学的现状,结合自己在求学和教学过程中对双语教学的体验,认为双语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教学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双语教学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与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的不断沟通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从《成衣工艺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建设成效出发,探索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设置、国际化教学平台的双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科教结合的教学队伍建设、多元化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等,以期能够为《成衣工艺学》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成为广泛共识后,如何提高“双语”培训的对象在新疆基础教育中承担重要任务的中小学教师学员的“双语”教学水平,成为关键中的关键。论文通过对新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加新疆师范大学“双语”培训的现状进行研究,从需求调研、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过程分析三个维度,探讨实践中的“双语”培训中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内容和方法,并对改进工作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也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所必须的。但是,在实践当中"双语"教学的开展大部分只是在中小学阶段进行,而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学前期儿童的"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期学习汉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然后又从实践上提了一些学前期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以期对同行们有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40年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较快。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78—2018年期间国内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研究机构、研究内容及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归纳出该领域的五大研究方向:双语教学、双语教师及双语教育模式研究,学前和中小学阶段双语教育研究,藏汉和维汉双语教育研究,美国双语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研究。该领域的研究经历了探索期、平稳发展期、井喷期和新时代四个阶段。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强化濒危语言的教育研究、弥补高等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研究短板、开展国外双语教育专项研究等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immigrant bilingual teachers and mother‐tongue teachers are not formally recognised as ‘genuine’ teachers in the Norwegian school system. Norwegian education authorities have invested considerable effor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mpetences of bilingual teachers and to both recognise and formalise their home country education. Amongst other things, several university colleges were encouraged to provide specially designed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for bilingual teachers in order to integrate teachers with bilingual competences into the Norwegian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system. This paper i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in 2007–2008 during the national evaluation of this education, which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Norway. Although popular amongst immigrant students, it seems that the competences to be gained by graduates of the BA degree programme are not recognised or utilised in the schools where they work. Due to low social status and an unfavourable structural position within the Norwegian school education sector, these teachers will try to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their bilingual roles and identities. Within such a framework, the higher education that is intended to strengthen optimum bilingual tuition in the primary schools sector is, in fact, steering bilingual teachers and mother‐tongue teachers away from these more specialised and less valued professions, seeking instead, access into the more mainstream and higher status teaching job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