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感谢诚信之光,照耀了炎黄世代子孙,感谢诚信之花,装点着华夏壮美山川。有它相伴,我们无畏艰险,有它护佑,我们相安万年。诚信是天,神圣。诚信是地,博大。诚信是山,庄严。诚信是海,深远。诚信是碧玉,无暇。诚信是清泉,有意。它是天良,它是肝胆,它是历史的积淀,它是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三"文革"结束,普天同庆。当时,我还在一家小化工厂劳动,抽假日去探望舒适和刘琼。舒适在干校时,虽经历了与妻子慕容婉儿生离死别的惨痛,却依旧精神饱满,锻炼身体,等待拍戏。只要有人请他,爽快地满口答应。只演配角,只有一两场戏,他也劲道十足,说是为了过过瘾。他还组织篮球队和由汪道涵发起的京剧票房,每周一次,去票房唱戏,还登台演出。我见到刘琼时,只见他人憔悴,体力弱,眼神里依旧闪烁着神采。我问起他在干校隔离的情况。他脸色庄严,目  相似文献   

3.
<正>2011年6月1日周三乌鲁木齐天气阴郁,不见阳光。微博上很热闹,一片节日快乐的气氛。"六一"儿童节,成人们也跟着互道快乐,成为一道有趣的风景。这里有怀念,有追忆,有期盼未来更快乐的良好心愿。有很多精彩言词,令人津津有味。我也写了两首小诗,引来一阵转发和评论。在酒店吃了丰盛的早餐,车赴迎宾馆,一路顺畅,不用半小时就到了。陪黄主任查看现场,听取汇报。又与建设者合影。我即兴安  相似文献   

4.
熊建 《中国广播》2013,(4):94-95
新媒体的飞速崛起,每天都在给传统媒体敲着警钟。传统媒体跟人一样,生而奔死。当年,电视出现,广播业界悲鸣一片。可当事人预料不到,今天广播居然还能大行于世,活得很好。广播会死,但不是今天。它找到了新的听众群,更新了盈利模式,改变了内容供给,咸鱼翻身了。事实上,只要传统媒体还有一丝价值,就不会被轻易抛开。  相似文献   

5.
孙祥凯 《军事记者》2009,(12):60-60
祢衡,字正平,东汉时人。据《后汉书·文苑列传》载: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因孔融举荐,他先在曹操那里供职,后又到荆州刘表帐下服务。“刘表及荆州士大夫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论,非衡不定。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表怃然为骇。衡乃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客观。表大悦,益重之。”  相似文献   

6.
正公元777年(唐大历十二年)三月,宰相元载伏诛。他被押往万年县行刑,刽子手开刀问斩之前,循例要问:相公,可有什么遗言和要求,且说无妨。元载说他只有一事,唯求速死。刽子手说,那倒不难,不过要委屈相公。于是,剥下他的臭袜子,塞进他的口中。然后,刀光一闪,人头落地。唐之元载,宋之蔡京,明之严嵩,清之和珅,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权奸兼巨贪。但蔡、严、和三位,  相似文献   

7.
"心潮起伏,莽原上,玉龙翻飞。举目望,放喉高歌,情怀激越。千年帝制已归去,四亿神州向共和。须警觉,有人开倒车,蹈覆辙。袁世凯,复帝制,新青年,举干戈,跨骏马直捣袁氏巢穴。壮志饥餐国贼肉,笑谈渴饮袁凶血,待到国体重光日,奏凯歌。"  相似文献   

8.
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安南靠山,北依水。山是秦岭,水是渭水,处在山水之间。说渭水是陕西的母亲河,历史上怎样,没有考证,就我记事起,渭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这一条与季节相关的河水,夏日水丰,冬日水枯。既没有起到农业灌溉的功效,也没有解决人们生活饮水,更谈不到调节气候。反而时不时在夏日发作,淹没农田,冲毁房屋。最严重在2003年,洪水淹没渭南两  相似文献   

9.
放牧心灵     
读书是读书人升华心灵的必经之路。好书是空气和阳光,是思想之舟,而读书则可以说是心灵的探险,思想的放牧。 少年青涩乱读书,喜欢优美词章,每每抄满案头。落日楼头的清丽,独上高楼的向往,随着心智的完善而飞扬。夜阑人静,万籁无声,或春风入帷,或秋月盈窗。此时一卷在手,犹如在人生寂寞的旅途上,与挚友小聚,获得一点点有用的信息有所启悟时,那份快意,犹如酷暑之饮冰淇淋般舒爽透彻,乐然,怡然。但因年轻气盛,阅历浅,毕竟只是读到了一此皮毛。  相似文献   

10.
姜平 《新闻前哨》2013,(4):18-18
东湖水清,文人心远。党报意境,家国情怀。对"东湖放评"栏目,个评如是。如果把《湖北日报》一版比做荆楚第一繁华大道,每日可谓车水马龙,沸腾喧嚣。漫步其间的"东湖放评",宛如戴望舒笔下的那位丁香般的姑娘。轻轻地走,淡淡的香。静,美,深。对"东湖放评"栏目,印象如是。开栏一年多来,因仅是偶尔的"被作者",谈写作体会不如说读后感。先说栏目名。"东湖"二字,显见的就地取材,却独占楼台,套一句俗话"扔在报纸堆里一眼就看出是《湖北日报》的"。"评"字为栏目定性,不消多言。唯有一个"放"字,如棋眼,是灵魂。  相似文献   

11.
沙漠里的星星果然异常明亮。繁星之下,仰望天空,深感天地将我包藏,几十年来沾染在身心的污垢和伤痕,在此刻真的一点都不再重要凌晨6点多,关掉吵闹的空调后,寒意袭来。飞机上的电视还开着,在介绍沙漠。蓦地,沙漠尽头出现一栋帆船形状的建筑。直升机盘旋在它周围,哒哒哒地响。嗬,下面怎么竟然是海。旁白道,这是世界上最豪华的酒店,里面到处是镀金的,没办法用星级衡量,号称超7星。按遥控板,接着睡。  相似文献   

12.
正地理距离上,我们离日本很近,但在内心,却无限遥远。几年前,我曾去过日本。我们一行9人从广州新白云机场起飞,3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如果从上海起飞,只要一个半小时。如果从大连起飞,只要一个小时。从地理距高上看,我们的确高日本很近。从文化上看,你到日本,到处能看到汉字,它的标识系统,你能看懂七八成,上洗手间、找楼层,你基本没有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重庆组织唱红歌者进京演出。其中有位名叫易如国的成员,临出发前,其90多岁的老母亲去世。易某于8日向亲友托付后事,9日凌晨将母亲遗体送上灵车,毅然上车赴京。换言之,他没有参加母亲的丧礼。对着媒体他这样解释:这次演出,我代表的是重庆三千万人民。如果在这时请假,整个团队肯定会受到影响。从大局出发,我不能拖后腿。  相似文献   

14.
梁衡 《编辑之友》2011,(1):65-66
从医院里看范敬宜同志回来,第三天就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们是很熟的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但那天去看他时,却几乎是相对无言。过去常说的话题,如写作,如社会上的事,如新闻业务,都已无力再谈。而病情,心照不宣,又谁也不愿提及,不敢提及。我极难过,生离死别,竟是这个样子。又怕他累,说了一点不着边际的话,就赶快退了  相似文献   

15.
<正>校服初现中华,令人眼前一亮。白衣黑裙,清新靓丽,一下子接了潮流的轨;接轨之易,教会学校功莫大焉。于今最习见也最经典的校服女生图片,当是林徽因身穿北京培华女中校服,摄于1916年的一帧;林氏时年12岁,培华正是教会贵族学校。那个美啊,至今惹人遐想。早期新式学堂甚少,能入者大抵非富即贵,是以穿起校服,等于亮起了身份。在封建时代,这身份就意味着特权,特到可以欺压平民。  相似文献   

16.
封面反馈     
@ZW--烁微:看了之后,好怕。生命如此脆弱,一个未知的病毒,便足以让一个正常健康的身体以极快的速度崩塌瓦解。然后,生命走向尽头。死亡来得如此突然,让人措手不及。有很多感触,却说不明,道不清。  相似文献   

17.
解码周克华     
《中国新闻周刊》2012,(30):24-25
无所顾忌,无所怜悯。他的眼中,只剩下钱,已经没有了人。跟恩怨性犯罪不同,在他举起枪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不寒而栗。因为,这子弹所射,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当他终于暴毙街头的时候,当有关人士弹冠相庆的时候,仍有很多谜团也许永远无法解开。是什么魔力,让一个沉默寡言的底层青年,辗转成为冷面杀手。在第一次举起枪之前,究竟有没有人注意到他发生嬗变的迹象。要有多么深不见底的人性的幽暗,才能催促他一次次站在光天化日的闹市,公然举起杀戮之手,公然无视这个社会。更多人痛心于身体的死者时,却无视于灵魂的死者。周克华的暴行,给我们社会留下了太多的伤痛,也让我们产生太多的遗憾。  相似文献   

18.
刘志刚     
《出版参考》2011,(4):F0003-F0003
刘志刚,男,一九四六年生于开封市。号,抱冰子,英雄画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书画四友之一。广交友,喜收藏,粗通诗文。近年研习亦自觉颇有心得,虽年过花甲而挥毫兴致未减。  相似文献   

19.
<正> 天津大学图书馆有个范铮,他不是正常人,是位聋人——双耳双聋。然而他是图书馆研究馆员,是教授,在全国聋人中,他是唯一的。当真正了解范铮走过的人生轨迹后,人们无不发出感叹。范铮真是不幸,但他不屈,更不凡。时间倒退到1950年。20岁,风华正茂的年龄,范铮和所有的青年学生一样,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在当时的河北工学院(现天津大学前身),范铮是佼佼者,他是学校团总支的宣传委员,同时还担任班长。那时他热心社会工作,是个活跃分子。范铮也喜爱音乐参加了校口琴队。当他吹响一支支优美的乐曲时,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他感到是那么惬意。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50  相似文献   

20.
法官赋     
清人何启云: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此谓公正公平乃法官之魂也。余己丑之年毕业于中文专业,经公务员考试入濉溪县法院铁佛法庭。半载之间对法院工作感触良多,谨作此赋以记之。余本书生,初入法院;分配基层,学习锻炼。法官之名,世人闻之景仰;审判之苦,亲历始知其艰。法庭事务,琐碎冗繁。事无巨细,尽关百姓之福祉;民有疑难,皆欲赴诉于法官。查案不分白昼黑夜,调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