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梳理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要路径以及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思路的基础上,认为中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既具有初始阶段技术驱动特点、政府引导效益明显等共同点,同时在管理体系、投入机制、保护体系、法律保障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从而为本国文化资源在数字化空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越发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面临着忽视地方性、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重形式轻意义等文化问题。应倡导一种"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赋予传承人和拥有者参与数字化保护的权利,让他们参与进来,数字化保护才有可能够完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并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数字化存储与采集技术更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收集与分类体系以及数字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这两个问题都不容忽视.杨红编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一书,2014年3月1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核心问题,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核心数据元素收集方案,并且建立了相关的数字编码体系,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以及数据库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四种分层次方式,大致解决了数据管理需求与分类之间的矛盾,也是一项较大的突破.数字化存储与采集和数字化复原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一切都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之上,数字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相对较为繁琐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简单的数据,并且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建立相关的管理模式,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永林 《文化遗产》2015,(1):1-10,157
本文基于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保护、传承与传播,以及创新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分类和检索体系构建、虚拟现实和可视化展示技术、新媒体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与传播的作用,以及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等问题,试图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章梳理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开发与保护的相关实践与工作保障,探析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政策扶持和文化价值,选取7所加拿大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出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在面向土著文化、地方区域历史文化、艺术类文化遗产以及融合数字遗产资源库等方面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和特色实践案例。这些实践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有以下启示:倡导多元化主体合作,建构数字保护联盟联合创作;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兼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开发;运用地方馆藏资源推动本土文化数字开发;创设基金协会,以申请制资助计划模式支持文化遗产数字保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数字时代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运作模式及实现策略.作为公共文化资源机构,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既符合档案馆的基本职责,又会促进档案馆馆藏结构的优化,并能拓宽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范围.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运作模式包括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层次分明的服务产品以及多...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今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已经从前十年的名录和保护机制建设,开始向更深层的保护实践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进入了"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民间组织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热门话题。为  相似文献   

8.
面对数字化对各行各业带来的变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成为其传承与保护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如何基于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手段,发挥数字传播的优势,制定智能、创新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策略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在国内外文献分析研究、专家深度访谈及受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呈现出的新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对面临的新挑战作出分析与判断,进而结合数字传播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延续的重要内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可以看出其本身就具有档案的属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这些属性则恰恰能对其实行档案化保护.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一、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 2004年4月,苏州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地区,这标志着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了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也为苏州科学地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话优势,从传播学的现实意义出发,可以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从理论上的可能变为现实中的实践。我们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的人类文化行为来研究,深入探索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数字化手段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的手段和方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络传播平台,有效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传播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建好特色馆藏对服务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通过明确工作任务和建设目标、建立良好的组织管理与工作机制、开展合作研究、收集与整理相关资源、利用数字化保护技术、建设浙北地区蚕桑丝织文化网上服务平台等方式,建设蚕桑丝织文化的特色馆藏,从而服务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司法困境、文化多样性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务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属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实践经验的角度论证了在我国使用此项制度的可行性,探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现状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的具体制度构想,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立法保护和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剖析,阐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论述了以数字化形式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性、必要性,并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现代数字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条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国家、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的最好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邓抒扬  许旸 《出版广角》2019,(20):47-49
文章以“广陵刻书”“金陵刻经”为保护对象,对雕版技艺、古籍版片、雕版典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创建雕版印刷数字技艺资源库,借助数字记录和存储技术为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建立永久的数字档案;开展雕版典籍再造计划,应用计算机辅助成型、三维建模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对古籍版片和佛像经版进行逆向复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衍生产品;建立雕版典籍数字内容资源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揭示雕版典籍所蕴含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白族口承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概括,继而分析了白族口承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属性,提出通过数字化实现白族口承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7.
周秋萍 《兰台世界》2017,(16):71-73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非物理属性表现出显著的不可再生特质,换句话说,此种遗产难以采取以往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对其实现保存,因而全球各国普遍对此种遗产的保护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档案资源能够实现对人类文化进程中相关文化要素的有效记载,因此,借助档案资源的形式,能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记忆。本文以佛山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淮安剪纸为例,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从数字化处理、加工、传播几个维度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个人数字存档具有数字化、高密度性、可操作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可以降低非遗传承人档案管理难度,平衡档案利用与隐私、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个人数字存档过程中,应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身特点,根据现有技术条件,广泛、智能收集电子文件,进行启发式的鉴定,选择数据库作为组织方式,以云存储和本地存储为主要存储方式,以VRA Core为元数据标准,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广泛利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大潮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也日趋严重,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消亡,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殊性,对保存和再现的具体操作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在全面调查发掘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保护.本文拟从数字化手段出发探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以南京云锦为例进行阐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长远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江苏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近年来,江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断努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