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使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中华大地上滚动。以宣传改革开放为己任,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的新闻市场,呈现百花争艳的喜人景象。各种新闻媒介顺应社会改革的潮流,以全新的态势去寻求挑战,参与竞争。新闻市场的竞争,首先表现在版面、声波和荧屏上。它们经过竞争,优胜劣汰,在报纸发行量和电视广播收视收听率上表现出差异。这种竞争状况的不同,源自新闻媒体是人才的竞争、观念的竞争和领导凝聚力的竞争。  相似文献   

2.
在报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新闻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策划的竞争。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非事件新闻,各类报纸通常组织一些大型系列报道,策划出独特的形式、角度和包装风格,赢得受众或者市场的认可,从而在报业竞争中抢得先机和主动。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18):28-31
场景化传播环境下,新闻出版业传统的营销方式遇到极大挑战,以产品和受众作为市场细分依据的静态营销理念将被以场景中受众需要完成的任务为细分依据的动态营销理念取代,受众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成为市场细分的基础。新闻出版业的营销理念将产生颠覆性改变:从满足受众需要发展到预测受众需求;从提供标准化产品的大众化市场转为提供定制化产品的个人消费市场;产品和服务竞争将从行业内部竞争转为满足受众需要完成的任务的跨界竞争。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大众媒体的受众意识和人文意识在逐渐增强,体现为受众本位观念的树立,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兴起,新闻的视角更多地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所思所求.  相似文献   

5.
如今,媒体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受众市场成为媒体的必争之地。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媒体品牌中独树一帜,为受众所信赖和青睐?这要求媒体在新闻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形象的竞争中制胜。我们知道,新闻和信息的竞争靠的是人才、技术、装备和资金,而新闻策划是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胜人一筹的姿态挑战市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媒体形象的竞争,媒体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则离不开媒体公关的开展。那么,作为服务于媒体市场竞争的两种手段,新闻策划和媒体公关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异曲同工的默契,一种殊途同归的和谐呢?  相似文献   

6.
王志刚 《编辑之友》2018,(5):107-112
英国报业面对销量与收入的整体下滑,在实施裁员、减少印刷成本等措施的同时,加大了数字新闻市场的开拓力度.其中,大数据技术在新闻生产、受众服务和广告开拓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新闻内容生产方面,体现为新闻信息源的大数据甄别、新闻写作的人工智能应用和新闻作品的可视化呈现;在报业受众服务方面,体现为利用大数据强化社交媒体的充分运用和付费墙的不断调整;在商业运营方面,体现为广告市场的精准服务和数据资源的深层加工.  相似文献   

7.
胡萍 《新闻窗》2009,(3):91-92
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的区别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上。民生新闻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以普通百姓的需求为着眼点,体现了报纸强烈的受众意识和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新闻的“重量”愈显重要;单枪匹马的消息已显势单力薄,许多媒体想方设法采用集中策划的方法,体现编排思想、报道意图,以使新闻产生集束效应,凸显媒体价值。笔认为,将传播的创造性与受众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适应市场,贴近受众,无疑是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以较高速度发展,各行各业的市场规模越做越大,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高新科技不断成熟应用,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媒体竞争的焦点是新闻信息竞争、受众竞争,最激烈的竞争是广告竞争。这种惨烈的竞争对地市级广播电台既是严峻的考验,同样也是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韩溟 《新闻爱好者》2011,(14):48-4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以较高速度发展,各行各业的市场规模越做越大,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高新科技不断成熟应用,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媒体竞争的焦点是新闻信息竞争、受众竞争,最激烈的竞争是广告竞争。这种惨烈的竞争对地市级广播电台既是严峻的考验,同样也是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于蓓 《声屏世界》2009,(2):54-5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大众媒体的受众意识和人文意识在逐渐增强,体现为受众本位观念的树立,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兴起,新闻的视角更多地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所思所求。实践表明,哪家媒体的新闻宣传对民生关切更到位,受众对哪家媒体的认知、喜欢、接受和信任程度就更强,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媒市场与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闻传媒市场已规模空前宏大,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平时所见所议的扩版大战、发行大战、节目大战等等,说到底,就是市场大战,争夺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受众和广告客户的大战。新闻传媒市场有不少消极作用:引导传媒片面追求盈利,降低社会责任心,趋于媚俗和哗众取宠,甚至搞剽窃盗版等等。新闻传媒市场更有许多积极作用:功能上促进流通、集散信息、调节供需、推动竞争;效果上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改进和提高传媒机构的经营管理、设施技术、受众意识、质量效益。市场化、产业化是新闻传媒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闻传媒市…  相似文献   

13.
新闻要素在故事化过程中的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济荣 《新闻界》2008,(2):52-54
故事化新闻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可读性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它突破了以往的新闻纯粹地追求信息传递的局限,转而注重受众的接受体验。这种转变不仅仅反映在价值取向上,而且在新闻要素上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4.
社区新闻作为社会新闻的延伸,是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新闻源上的一个创新。它集中体现了市场化条件下受众细分、新闻接近性原理以及寻求差异化竞争等原则。虽然业界对于社区新闻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笔者从内地媒体社区新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专业理念与市场理念的融合与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理念与新闻专业理念有着相互融合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理解为市场理念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具体体现在市场理念对受众需求的尊重和对客观性原理的促进两方面;同时二者又有相冲突的一面,可理解为市场理念对新闻专业理念的消解,具体表现为市场理念的新闻报道观、受众观都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截然不同。虽然市场理念与新闻专业理念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但只要我们遵循缓和而不激化矛盾的原则,选择一个合适的报道角度,就有可能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后于<申报>21年创办,却能与之齐名,在销量上后采居上,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作者以新、申两报的竞争这一层面为出发点,从<新闻报>的经营管理分析其"受众即市场"受众观的意义与不足,这对我国当今新闻事业的经营与管理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牛存有 《视听界》2014,(5):46-50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收听工具演化为广播收听终端,形成传统、车载和智能三元终端主体市场,支撑广播媒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和融合中的独特市场地位和价值。网络收听终端的受众对收听终端使用的多样性、转换性以及收听节目的线性与非线性的兼容性,最具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延续马克思关于"人民报刊"思想精华,现代电视媒体民生新闻以受众为本位,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有所作为,并呈现以下发展取向:做普通百姓的知心人的节目理念;区域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的地域优势;主持人说新闻和受众参与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9.
面对几近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以及受众日益挑剔的信息获知心理,近年来,以声音为传播手段的广播新闻工作者立足于媒体形态特点,改革创新,以现场直播在第一时间满足受众"先知为快"的获知欲;以音响构筑"画面",直接显现新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在形式上给受众以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新闻采编工作创新的必要性新闻采编工作主要是负责对一些新闻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工作,虽然表面看似机械和重复,但实质上却也充满媒体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而且非常具有创新潜质。在新闻作品的激烈竞争过程中,新闻采编的优劣已经上升到直接影响新闻作品的高度。传媒发展迅猛,而且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大的新闻从业人员每天都要进行新闻采编工作,以完成传播新闻信息的目的。但是面对日益挑剔和需求多变的受众,普通的新闻采集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对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是赢得市场的必然选择。另外,新闻采编工作不仅体现出媒体工作人对于新闻事实灵敏嗅觉的职业要求,而且还要体现出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介入角度与报道态度。在快速消费的时代,新闻作为商品,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就是新闻最大的价值体现。如果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没有新闻从业者创新的报道视角,独特的内容发布,那么在千篇一律的新闻信息中就不能最有效抓住受众的眼球,当然也不能让新闻信息被广大受众接受,所以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也是顺应消费者的必然之路。最后,随着传媒行业不断向前发展,自身的有效变革能增强新闻传播的竞争力,所以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是抵御未来行业风险最好的行动,这是传媒行业进步的必然选择。所以,不论从市场、还是消费者,或者从新闻传播自身发展的需求,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都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