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辛弃疾是两宋词坛第一人,有词中之龙的美称,诗文成就也颇佳。历来苏辛并称,共同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的诗词风格多变,不主故常,集雄泰华与巧玲珑于一身,呈现出阳刚美和阴柔美兼而有之的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这其中本籍文化和客籍文化,无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南方文化的影响对辛弃疾个人成长和创作、对宋代词史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首先,南方文化培育了辛弃疾,南方文化促成辛弃疾创作转型和成熟;其次南方文化使辛弃疾形成婉约风格,推动了婉约词风的转变,完善了婉约词词体。再次,稼轩词融合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使豪放和婉约之争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3.
冲突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冲突的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有着不同的期待,这种期待影响着人们对竞争、谈判、合作、分享等人际交往的态度,影响着人们对待人际冲突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主要表达了词人悲凉的人生感悟,具有沉潜的韵味和深凝空茫的审美特质.这种韵味和审美特质通过审美意象的象征性和审美主体的情绪化表现出来.使整首词包含着一定带有普遍性的人生哲理——奋斗人生的无奈与不平,反映了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相对稳定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斯芬克斯“死亡”现象中探讨熵现象的最后归宿、文化的迁移及冲突、文化的断裂及对接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涅槃,说明肉体的“死亡”与精神的重生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6.
简述“入闽词”是了解辛弃疾仕闽期间心态的重要凭证,总结辛弃疾“入闽词”作品历史编年,通过分析词的题材、意象、典故等即可发现他的内心矛盾激荡,进退维谷。而结合正史、地方志等所记载的辛弃疾在福建为官时的事迹分析,词中的犹疑、退隐等情绪和治理地方的积极作风又产生了鲜明矛盾,实质上是现实与理想冲突所造成的失落情绪的外化,也是其报国责任压制消沉心态的表现。通过整理分析文本,以更直观的方式梳理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探索“入闽词”与辛弃疾复杂心态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7.
冲突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冲突的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有着不同的期待。这种期待影响着人们对竞争、谈判、合作、分享等人际交往的态度,影响着人们对待人际冲突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试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及其基本价值观发源于西方,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发生了冲突。探求这些冲突及其产生原因,并适当消解这种冲突是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时,首先会遇到母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这种跨文化冲突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百胜集团的本土化战略是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所实施的一种同本土文化相兼容的一种战略,实质上是在迎合并兼容中国文化心理,使广大中国消费者产生文化认同,从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对于提升百胜集团在华竞争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的企业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时,应当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切实提高自身参与全球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处于一种冲突与融合的状态,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市场价值追求之间的冲突表现的最为明显。可是要实现我国经济的起飞和社会进步,必须对这种冲突进行有效的整合。文章揭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与市场价值理念的冲突和表现,提出了价值整合的基础和整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中世纪算起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高等教育思想经历了许多选择与冲突,这些选择与冲突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其背后起统合与支配作用的教育价值观是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诸种选择与冲突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中寻找到自身的归宿,可以说,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是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冲突与和谐: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度集约式的亚文化,它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个人行为的选择都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但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激烈冲突。因此,在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功能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冲突中求和谐,合理整合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就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拜伦的死亡观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乐死的传统认识相悖离:一方面他将死亡看作是客观存在,是对自然的回归,悖离了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死属于上帝的传统轨迹;另一方面,他视死亡为生命的最终归宿,生命只有短暂的存在,没有永恒,对抗着基督教文化中将人的归宿指向为上帝的天堂,从而获得生命的永恒的彼岸理想。这种死亡观指向性内含着积极抗死、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人文学作品较多的表现了华人在异国他乡多元文化交融中的冲突与无奈,岑岚的作品尤以表现这种冲突与无奈见长。岑岚小说《烹调风波》,在质朴叙述中蕴含充满张力的暗示,在平常生活中展示了不平常的文化因素,表现了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冲突中华裔移民的无奈之痛。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政策领域的价值冲突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价值冲突的复杂性并分析其深层的原因。当前的这种价值冲突在本质上是社会转型期不同群体的利益与权力意志的斗争,以及这种斗争对高等教育自主与学术自治的制约。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的共同背景之下,这种价值冲突体现在多个层面并表现出其独有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小说的怨恨来源于以下诸多冲突:创作方法和创作目的的冲突,文化立场和文化人格的冲突,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冲突,社会功利与文学审美的冲突,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冲突,农民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冲突.赵树理的冲突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冲突,赵树理的怨恨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中国现当代文化就在这种无尽的冲突与怨恨中呼啸前进.  相似文献   

17.
陈阳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4):22-24,45
侠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的是侠的思想行为精神意识品质等,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民族处世济世之道的自然体现。辛弃疾作为一个一心壮志报国却受阻于现实的词人,他的词作大量地表现他渴望实现的人生理想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抱负。构成辛弃疾"词侠"文化范式的是他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及体现在词境词风中的沉郁豪放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差别的冲突,这种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愕,并促使其产生关注和探索行为。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这一代作家有着特殊的经历与遭遇,他们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海外,他们经过了双重的放逐,离开故土越走越远了。尽管身置物质发达的西方社会,但在精神上却是痛苦的。这种思乡不仅是地理的,更是精神的,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的。这种“中国情结”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归依;是对故乡故土的思念、眷恋;是对文化传统的挚爱、归宿。此时的游子,拒绝西方,即使身处蓝色文明的包围之中,也无法阻断对民族文化的向往。《南太极》以其精妙的语言,铺叙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和冲突,奏响了一曲颂扬民族文化的凯歌。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文化变迁与学校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文化的冲突与整合,则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深层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变化。不同文化经相互碰撞、摩擦而又彼此吸收、融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不可能不深受社会文化这种变迁的影响。研究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理论,也就绝不能忽视这种变化。及时研究社会文化的种种冲突与整合,自觉地认识其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深入探讨其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及教育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