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慧  亓明曼 《文化遗产》2016,(2):119-125
本文通过介绍西郊农民画具体的创作过程,阐释了西郊地区农民画家如何在城镇化和非遗保护的双重背景下,留住乡愁,保留其身份的记忆。在城镇化急剧发展的今天,保护乡愁成为每个公民的一项职责,也是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吁。这样一种共同的选择也成为执政者的主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国家城镇规划的方针。西郊地区的西郊只是一个概念了,而昔日的农民早已经成为城市市民户口。但是这种乡愁却没有消失。"记住乡愁"的视角则是我们考察西郊农民画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
杨效泉 《档案天地》2020,(4):63-63,11
在已故诗人余光中的笔下,乡愁被描绘成一枚枚小小的邮票和一张张窄窄的船票。邮票和船票,无不承载着余光中先生年少时的乡愁记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深情地说,要记得住乡愁,于是,青砖黛瓦成了建筑师的乡愁,砚池兰亭化作书法家的记忆,而那一张张质朴的兰台,一叠叠尘封的卷宗,一页页泛黄的档案就成为了我们档案人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承载着祖国的沧海桑田。  相似文献   

3.
"乡愁"是近几年被频繁提及的热词,由此衍生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乡愁理论。2019年7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广播公司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到台湾交流展演,充满乡愁意味的非遗节目深受台湾民众热捧,反响热烈。本文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乡愁理论分析这一活动现象,得出结论:乡愁文化的传播在两岸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既能引起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祖地认同,又能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出版史料》2012,(1):42-42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上世纪70年代写了《乡愁》一诗,脍炙人口,传诵海峡两岸。被人称为“乡愁诗人”。不久前,余光中续写《乡愁》的第五段: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来那头。这新写的第五段,表达出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期盼祖国统一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5.
乡愁诗人     
《出版史料》2004,(1):69-69
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自己说:“我当然也是最广义最高义的中国诗人。”他在1972年写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八月半的月饼、腊月的腊八粥加上除夕之夜的团圆饭,乡愁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农民家的小鱼塘、小荷塘、小菱塘……乡愁就是乡情、乡韵、乡恋,就是民风、民俗、民情,就是以农耕、农时、农具、农人为主体的农耕民俗文化。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现代化的元素,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沈成嵩所著《记住乡愁》用农事寄托出无限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每当读起这首《乡愁》,一件发生在利用大厅的往事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八月半的月饼、腊月的腊八粥加上除夕之夜的团圆饭,乡愁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农民家的小鱼塘、小荷塘、小菱塘……乡愁就是乡情、乡韵、乡恋,就是民风、民俗、民情,就是以农耕、农时、农具、农人为主体的农耕民俗文化.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现代化的元素,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沈成嵩所著《记住乡愁》用农事寄托出无限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9.
母文化失落感,使他们孤独。他们的抑郁。是文化差异间弥漫的一种乡愁般的情绪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村落的消亡,人们的乡愁情感逐渐加深。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记得住乡愁”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话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反映乡愁记忆。本研究以新时代以来讲述乡愁的纪录片为研究文本,阐述了乡愁纪录片的含义,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乡愁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分析了这些纪录片在表达乡愁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内容,并给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振宇 《传媒》2022,(3):71-72
作为一种基于传播媒介上的文化形式,纪录片对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巩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对文化的纪实性再现、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以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承载深刻的创作思想,让受众在接受纪录片所传达信息的同时,生成共同的意识,进而强化文化认同.具体来讲,文化认同就是特定群体对特定文化的认同感,是一种行为、生活、言语、思想等层面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记住乡愁》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打造的精品力作,通过对一城一池、一村一镇的述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强化民族认同、构建文化自信的典范.2018年4月,《记住乡愁》荣获第25届"星光奖"纪录片大奖.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显示,2020年1月2日,《记住乡愁》第六季首播,再次创造了同时段全国纪录片收视率第一的成绩,以及累计收看观众超过170亿人次的记录.可见,《记住乡愁》以乡愁的具象符号为依托,彰显了一个民族对共性文化的追溯与认同,这也是其得以成功的关键,而其参与文化认同的具体路径,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情感的乡愁就是与空间息息相关的,这是《我的唐山》透过一段斑驳、丰饶、跌宕、恢宏的历史和一个荡气回肠、撼人心动的情爱故事,告诉给我们的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13.
仲秋白 《大观周刊》2012,(48):16-16
余光中的乡愁诗汲取中国传统诗歌的丰富营养来滋润、培植乡愁情感。塑造了深刻独特的乡愁意象。它主要表现在显性的,即直接的具体形象和隐性的即含蓄的抽象形象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是20世纪中国诗文双璧的大作家,数十年来作品量多质优,影响深远,无论是大陆、台湾,凡有中文书店的地方,就有人买其作品,诵其作品,其诗风文采,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璀璨的篇章。 说起余光中,很多人会立即想起那首情深意长的《乡愁》,重新品味清新委婉而又重浊沉雄的“乡愁”: 那是恋母的乡愁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那是情爱的乡愁——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那是生死的乡愁——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那也是永恒空间的乡愁——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而所有的一切又都是人生中无法摆脱的无奈,邮票、船票、坟墓、海…  相似文献   

15.
孙顺华  唐芳 《出版广角》2021,(18):16-19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乡村文化,有乡愁式、乡建式、乡土式三种叙事类型.乡愁式叙事借助乡愁文学的情感基础,反思城市化弊病,突出以传统伦理道德凝聚共识、增强文化自信的主题;乡建式叙事面向未来,以对乡村的现代化憧憬为基调,通过讲述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突出现代化功能与乡村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美丽乡村主题;乡土式叙事直面现实,以务实理性为基调,借助田野调查的方法,讲述贯通历史与现实的乡村庸常故事,突出针对乡村现实的打基础、保底线普惠主题.三种叙事视角虽然不同,但均在高度组织化的国家政策和体制框架之下,反映复杂多样的新乡村文化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6.
闲读偶记     
董桥:《乡愁的理念》有一种书,一看就懂;读后一想,收益甚少.只因书中真货太少,鲜货太少;人云亦云的道理,鹦鹉学舌的语言太多,几无自己的东西.这样的书,读罢就后悔,有一种吃亏上当之感.还有一种书,粗读好似  相似文献   

17.
在"乡愁中国"的问题意识下,梳理社树及其崇拜习俗的历史发展,分析文化管理对当下留住活态乡愁的文化意义。古代立树为社,社树最初与社神同体,并且蕴含了家国、祖先、乡土等多重文化内涵。对中国的社树崇拜风俗进行解读与剖析,能为记住乡愁提供活态的文化样本。  相似文献   

18.
蒋蕴 《新闻实践》2014,(11):13-15
用产品思维运营党报微信公众号的实践分享老家,一个微信公众号,浙江日报地方新闻中心2014年出品。由一群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打造,携带党报基因,想做一场新媒体实验。如果说一个产品要有"痛点",老家戳的就是"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传出了这样一句话。  相似文献   

19.
<正>家园,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字里行间道尽数十载的魂牵梦萦。北宋词人苏轼这样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眷恋:"此心安处是吾乡。"古村落,  相似文献   

20.
<正>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台湾80%的同胞祖籍在福建,两岸交流交往十分密切。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春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2006年以来,东南广播公司连续十三年策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