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是一种独立的服饰体系。汉服具有民族性,它的发展还具有传统型和自然性。首先它是一个民族的特色,体现了该民族的独特文化。其次,它的发展始终是有所继承的,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加以改造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再度将“服装”政治化,似乎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劣势。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的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  相似文献   

3.
刘涛 《大观周刊》2012,(48):20-20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宾满族人民至今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日常生活方面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满族的传统。在和汉族人民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一方面满族文化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另一方面满族文化也对汉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力文 《大观周刊》2012,(25):31-31
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时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中国传统服饰蕴含着众多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理念。  相似文献   

6.
张冉 《新闻前哨》2023,(4):38-4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短视频行业的勃兴,与汉服文化相关的短视频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得以广泛传播。汉服文化短视频在满足用户自我展演和获取信息的同时,借助情感表达唤起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在共同关注和情感连带的核心机制影响下,抖音平台汉服爱好者的互动仪式得以构建。汉服爱好者在互动仪式中收获的情感能量驱动社群集体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服装作为不用时代文明的载体以及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在人类的文明是进程中呈现了很强的民族传承性。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中,儒家所倡导的“和”的审美理念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在中式服饰的特征上就呈现出讲究“情景合一”、“天人合一”的大一统风范,和谐、内敛、包容等审美情愫也不断地在中国古代的不用时期的服饰格律中加以表达。现代服饰设计需要民族文化的渗透与传承,这样才能展露出更富审美情节的民族华章。服饰审美正是源于社会的需求,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艺术化生活方式方面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追求。i  相似文献   

8.
出版文化与市场取向周涤尘,谢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纳入整个市场体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社会主义出版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出版业重出版、轻发行,重生产、轻流通,重政治、轻文化,不注意市场调查,不注意...  相似文献   

9.
宋代中原汉族吸收胡服文化中合理元素加以改造。宋代服饰之中的上领、靴鞋、幞头、銙带均为经过宋人吸收创新之后形成的汉化了的胡服,完全融入宋人汉族服饰文化之中,甚至部分胡服文化元素还成为朝廷官服的组成部分或者融入官服服饰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0.
汉服迷群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汉服迷群这一亚文化群体发生了转变,圈层扩大,界限消弭,汉服迷们自主表达想法和欲望。新媒体时代为其赋予权力的同时,新媒体也让汉服迷群内部联系更加紧密,互动仪式链加深同袍之间的身份认同。复兴汉服突出"仪式"的塑造,仪式性的实践活动唤醒大众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汉服迷群的生长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我国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罗昌繁 《图书馆》2021,(2):108-113
目前的石刻文献研究主要体现在史料的比勘验照、查漏补缺意义上。实际上,石刻具有多维面相,兼有物质载体与文献内容的双重意义,其研究角度亦可多元。已有的石刻研究,主要存在重文字轻图像、重碑志轻题识、重作者轻书者石工拓工、重静态石本轻动态立石与流通、重出土石本轻传世纸本、重汉字轻非汉字、轻石刻主体研究等偏向。有关石刻研究,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与历史文化视角,还可在文本学、物质文化、空间文化、视觉文化、阅读史等视角进行拓新考察。要拓新多元研究视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培养研究人员的石刻主体研究观念,将石刻从作为史料的“身份定位”与传世文献之“附庸”的角色里解放出来,单独予以主体性观照。另外,在当今学科体制下,对石刻进行学科意义层面的提升,有利于石刻文献研究朝多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时代精英文化大众化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百家讲坛》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糅合——既是学术传播的需要,也是电视媒体经营的需要。其制作理念的通俗化,筛选机制的重学问、轻思想以及制作模式的重形式、轻内容等特征解构了精英文化的独立、自由和艰深。探究该现象的社会根源,既与精英们的主动蜕变有关,也是电视媒体"平面化"的传播特性使然。  相似文献   

13.
黄能馥 《中国博物馆》2006,(4):13-15,22
中国服装发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已有衣冠鞋覆和丰盛的首饰佩饰,原始的龙图腾崇拜已在服装上得到反映,夏朝服饰已出现象征王权的十二章纹,周代已有完善的官服制度。战国赵武灵王为强化军队而实行“胡服骑射”,东汉明帝制定官服制度.儒家服饰理论从此在全国全面贯彻执行,南北朝汉服与胡服交流,对隋唐服饰文化的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宋明理学使中国服饰文化趋向保守,明清“江南三织造”使宫廷服装技艺达历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14.
市县级电视台要重视打造本土记者型主持人。首先,在人才选拔上要转变观念。要改变人才选拔过程中重外表、轻内涵:重年龄、轻阅历;重语言、轻素养的现状。当然,形象靓丽,字正腔圆,这些都是应该具备的。然而,如果仅有美丽的外表,缺乏个性魅力;仅有漂亮的语言,不能传递丰厚的文化思想内涵,那么从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来说,何益之有?  相似文献   

15.
<正>云南省陇川县户撒是阿昌族自治乡,汉族在当地为少数民族。由于长期的混居与融合,汉族服饰也受当地民族的影响,别具一格,很有特色。妇女头部缠有硕大的包头,服饰面料全为自织自染的土布,上衣下裤,腰系刺绣腰带,身上挂满金银装饰,自封为"大汉族"。初到此处的人见了都会问:你们是什么民族?20世纪30年代,英国旅行家B eatrix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重点研究在历史的长河中契丹族与汉族服饰的文化融合和演变。而这些融合和演变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考证,笔者将为大家一一陈述游牧民族与汉人民之间的文化融合和演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汉代服饰是服饰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代服饰无论是样式、面料、染色、图案都极富特色,充分反映了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8.
濮晓琬 《新闻世界》2014,(7):332-333
服饰文化是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涵盖的内容都是流行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女士在多次外事访问中的服饰搭配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一特殊的服饰流行事件成为流行文化中的重要现象。通过对此现象和流行服饰的深度解析,我们将更能了解流行文化的内涵,以及流行文化背后深层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9.
刘沁秋  徐辰 《出版参考》2021,(10):22-29
东盟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地区,双方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已取得丰硕成果.2020年,东盟首次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也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经济与文化历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方经贸合作的稳步进展,必将带来对文化的旺盛需求,而文学正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现阶段,中国出版业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的重要指示,深刻领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的重要思想内涵,摆脱重精英、轻草根,重官方、轻民间的固化思维模式,反击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妖魔化报道,以统一的国家形象传播理念,推动中国—东盟文学互译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服饰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服饰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交流对服饰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宋代服饰,本文针对民族文化交流对宋代服饰演变产生的影响,以及民族文化交流、服饰演变等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