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凯 《兰台世界》2007,(10X):24-25
本文分析了50多年来行政公文文种的增删变化,明确指出其“增”着眼于公文工作的需要与方便。其“删”源于文种功能重复及使用频率过低。概言之,实用与否是行政公文文种得以“递补”或“出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一、民国公文主要种类民国时期,政局多变,各个政权建立后,都颁布了自己的公文程式,公文名称亦时有补充和变化,正式规定的文种有十几种,其他杂体文多达数十种。现结合云南省档案馆民国  相似文献   

3.
郑莉 《兰台世界》2008,(5):51-52
所渭法定公文,它的范围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并同时实施,以下简称《条例》)中所规定的14种正式文种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2001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以下简称《办法》)中所规定的13种正式文种:除去9个相同文种,两大现行公文法规共对18个文种提出规范化要求,南于这18个文种是党和国家在公文管理法规中明确规定的,  相似文献   

4.
一 文种,即为概括表明文书的特性与使用范围而赋予每种文书的统一、规范的名称。正确规范地选用文种对公文处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正确选用文种,公文写作才能实现规范化,文件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公文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才能得到维护。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文种的使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针对这一现象,不少学者提出了很多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的建议和设想,笔者认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观点:分级规范使用文种。 主要见于岳海翔《关于公文文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档案学通讯》2000 年第…  相似文献   

5.
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一次重新修订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规定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历来是我国指导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重要文件,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必不可少的纲领性文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公文及公文处理工作也必然发生变革。新修订的《办法》第二章规定了公文种类,确定公文有13个主要文种,即(一)命令(令)、(二)决定、(三)公告、(四)通告、(五)通知、(六)通报、(七)议案、(八)报告、(九)请示、(十)批复、(十一)意见、(十二〕函、(十三)会议纪要。与修订前的文种相比,取消了“指示”,新增了“意见”,另外还有一些公文文种适用范围作了部分修改。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不少管理规章中,允许规范性文件使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相关文种名称的现象,以厘定《条例》与规范性公文的隶属关系为立论前提,以相关规章中对规范性公文名称使用规定的异见现状为样本,通过分析规范性公文的内容特质、《条例》中相关文种在适用范围和写作实践中的“规范性”属性,甄定《条例》中的规范性公文文种,进而揭示这种甄定在公文学、管理学和法制学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文文种按照其适用范围可分为通用文种和专用文种.通用文种是指可供公方身份作者在各社会活动领域使用的公文文种,一般由政府公布的公文程式加以规定和约束.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交替频繁.而公文是进行政治、权力斗争的重要工具,统治者为加强国家行政管理和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都热衷于对公文程式加以修改和规范.  相似文献   

8.
为了达到精简文件的目的,特殊情况下,复合体公文可以形成三合体。常见一种错误的复合体公文,其剥夺了部分公文文种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梁淑辉 《兰台世界》2023,(1):142-145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又通过“书同文“”车同轨”等举措为统一公文体制在全国的推行扫清了障碍。秦始皇大力推进公文改革,统一公文文种、区分行文方向,制定并完善公文行文规则,形成了崇尚实用的公文文风。由秦始皇主导的秦朝公文改革,推进了我国古代公文的规范化发展,并奠定了我国古代公文的基本体制与形态。  相似文献   

10.
“意见”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且比较重要的公文文种。为充分发挥意见应有的作用 ,本文从意见的写作模式 ,意见的写作特点 ,意见与请示、报告的写作联系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达到精简文件的目的,特殊情况下,复合体公文可以形成三合体.常见一种错误的复合体公文,其剥夺了部分公文文种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科学界定公文文种的行文方向对于实际公文处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公文行文方向的划分应摒弃对于行政级别、权力关系静态认识上的误区。公文文种行文方向多向性,是公务处理活动复杂性的特点决定的。科学界定公文文种的行文方向,应依据公务处理活动的具体时空语境,结合行文隶属关系、职权范围,采用综合的、动态的灵活的方法。文章对现行法定公文文种的行文方向逐一做了界定。  相似文献   

13.
杨霞 《档案学研究》2020,34(2):69-72
我国现行党政机关公文文种设置科学合理,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现行公文文种数量较多、外延交叉、功能重叠、方向失衡,本文建议文种稳中求降、明晰适用范围、厘清文体功用、平衡行文方向,通过提出文种设置及使用建议,继续强化文种功能和发挥公文效用,为现在和将来的公文建设提供必备的专业支撑和具体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意见”不再仅以其本源词义与党政公文挂钩,而且其作为公文文种的存在状态也渐渐明晰化。  相似文献   

15.
质疑“非请示性公文”概念,认为“非请示性公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均较为模糊,且可能引起党政公文处理中不解或误解,提出应当将其改称为“非请求性公文”,其外延包括“请示”、上行“意见”、请批“函”、“议案”等四个公文文种,这样概念清楚,所指明确,便于操作,有利于达到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科学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50多年来行政公文文种的增删变化,明确指出其"增"着眼于公文工作的需要与方便,其"删"源于文种功能重复及使用频率过低.概言之,实用与否是行政公文文种得以"递补"或"出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芹 《中国档案》2006,(4):18-19
“公报”一词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含义的概念。一方面,公报是文种名,是指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在发布有关重大事件、决定事项或会议情况等正式公开报道时,所用的宣告文种。198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规定:“公报,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这是从法规上将公报明确规定为文种的开始。另一方面,公报还是政府定期发行的一种公开出版物,也是国家重要公文的发布形式。如国务院公报。从公报的源流来看,我们今天的政府公报。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广泛使用文书并有完备的文书制度,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书资料.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公文的影响也表现在对文种的改造上.在阅读大量太平天国留世公文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和前代以及同时代清朝公文文种有别的带有宗教性质的文书.所谓宗教性质的公文是以拜上帝教精神领袖天父或天兄为发布者或者收文者的公文.  相似文献   

19.
本期增刊在封3刊载了清朝甘肃省西宁府大通县衙于咸丰、光绪年间颁发的“易知由单”和“门牌”照片各一件。为便读者了解这两种公文,特作简要介绍。一、易知由单,亦名“由帖”、“由单”。系我国古代公文名称。其产生较其他古代公文较晚,始于明朝正德初年,明朝统治者为推行税制改革的“一条鞭法”而创设的一个公文文种。“易知”,就是老百姓最容易知道的事项,也就是必须知道的起码的事情──纳税。“由”,念yu,即于。“易知由单”,就是征收田赋税收时发给粮户的通知单,同时也是粮户照单纳税的凭据,乡间肯吏无可额外征收,从官府…  相似文献   

20.
正公文程式指公文的文种、结构、用语、行款、用纸等各项要素的规程法式。现代化大略可以概括为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是一个理性不断增长(合理化)的发展过程。而公文程式的现代化,就是传统公文程式不断获得科学化、理性化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过渡期,也是中国公文的转型期。随着现代化思潮的启动,传统公文的文种、行款、纸面布局、装叙结构、语体及套语修辞,呈现出一种世俗化、平等化、大众化、效率化、工具化的演进趋势——这诸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