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般说来,记者是吃消息饭的,偶尔写写通讯、特写,也就算是尽职尽责。你要再叫他去写言论,他就有些勉为其难,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我是记者,不会写言论。再说,言论也太难写了!  相似文献   

2.
写人。事件通讯以写事为主,并不是说不要写人;相反,不但要写人,而且要把人写好,写出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品格。这是优秀的事件通讯必备的条件之一。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人干的,每一件具体事情都是和具体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人就没有事,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社会了。“事因人而生,人以事而显”。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新闻报道,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物在社会大舞台上所展现的形形色色的活动的反映。做为新闻报道主要体裁之一的通讯,不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都要真实地再现人的活动和灵魂,而不能只见事不见人,只见物不见人。这就是我们所主张的新闻报道中的“以人为本”。 这样说,都要写人,是不是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就没有区别了呢?区别仍然有,而且是明显的。人物通讯中的“人”,一般一篇(或连续报道中的若干篇)只写一个主要人物,以这个主要人物为主线,贯彻始终,统领全文。人物通讯中当然也要写  相似文献   

3.
我在卫辉市人民银行任副行长,每天看报纸时,总感到自己身边也有许多事需要写出来,尽管工作繁忙,还是挤时间写点东西,慢慢就成了一名新闻爱好者,每年在报纸、电台发表六七十篇通讯报道、小评论等。我订有四份报纸,每天收到后都要浏览一遍。一看当前报纸宣传的重点是什么;二看哪些文章与自己的业务有关;三看哪篇文章标的题目有艺术性:四看报上都有哪些栏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5.
下连队采访,熟悉的战友总爱问,怎么见你光登些“豆腐块”,什么时候读读你的“大块头”?对此,我总是报之以笑说,不要小瞧“豆腐块”,文贵在精不在长,写好“豆腐块”也能成“大器。”其实,我也有过不把“豆腐块”放在眼里,只盯着那千字的通讯,结果半年没上一篇稿的经历。随着稿件屡见报端,就觉得写作水平提高了,该写写千字的通讯了,就不把那三五百字的“豆腐块”放在眼里,于是洋洋洒洒千言的通讯、特写不断出手。然而,寄出后却杳无音信,整整半年没上一篇稿。正在我苦闷之际,一位写作经验丰富的老新闻干事看了我的底稿说:“…  相似文献   

6.
我是医院的一名专职宣传干事,平时要给新闻媒体写写通讯报道,每年总有几十篇文章见报。同事们问我:“你怎么天天都有写的呢?”是啊,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是如何发现新闻,如何动笔的呢?我细细想来有以下三点: 一、换个角度有新意 在采访中我发现,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平常不过的小事,但认真思考一下,从一件小事也可以反映出一种新闻,关键是要多琢磨、多分析。1996年上半年,《襄樊晚报》刊登了我的一篇“车祸猛于虎,医院救人急——医务人员呼吁:市民要掌握自救互救常识”的文稿。不少熟人见了我就说:“你可真细心”,编辑也说我:“新闻嗅觉灵敏”。这是一篇小稿,但它的产生却使我悟出了文稿以外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记者是吃消息饭的,偶尔写写通讯、特写,也就算是尽职尽责。你要再叫他去写言论,他就有些勉为其难,连连摇头说不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地市报的普通编辑,编稿之余也写写稿件,但不觉间,从1999年到2003年5年中,自己采写的稿件竟然有二十多篇获得了省级以上新闻奖。其实,仔细想想,很多同志的功夫比我深,采写的稿件比我好,我之所以能获奖,只是自己采写稿件格外用心罢了。所以,我常说用心就有回报,干什么事都要尽心,有多大的劲就用多大的劲,老天不会辜负有心人的。扑下身子,多研究些问题。新闻关键是新,没有新意,就没有新闻。写新闻如何写得有新意,这是能否写出好新闻的关键,而要写得有新意,就要多观察、多学习,多研究些问题。我获奖的稿件多数是问题新闻。这些问题,或是…  相似文献   

9.
我是作秘书工作的,平常也喜欢向新闻单位投稿。去年以来,被当地报刊、广播电台(站)采用一百多篇稿件。在写稿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新闻稿一定要强调真实性. 新闻稿要真实,这是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曾因为没有认真调查,有几篇稿件严重失实,在群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从去年十月份,我听到这么一事:有个牧场场长不谋私利,自己造房,不到牧场上买便宜货,受到群众好评.我认为这是一个好题材,只找一个人核实了一下,就写了一篇通讯《秉公办事的好  相似文献   

10.
还是在六十年代中期,我和一位出版社的老编辑合作写一篇通讯。他在修改通讯的时候,似乎漫不经心地说:写通讯要学会“换镜头”;现在有些新闻通讯写得呆板,一个重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1.
我们《陕柴报》创刊迄今,曾发表了许多人物通讯。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编釆人员和通讯员把笔触伸向身边的先进人物,把焦点对准时代精神这个闪光点,写出了大量质量较高的人物通讯。我自己就曾在编辑之余,釆写了50多篇人物通讯,人物专访和人物特写。我有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一篇人物通讯要抓住读者,从写作上得把握好标题,开头、正文、结尾几个环节。人物通讯,标题是点睛之笔。我们《陕柴报》发表的人物通讯,标题比较有特色,象《且看‘哥儿们’重抖擞》、《划线行当无名草》、《‘大胡子’轶事》、《劳模行列新面孔》、《放飞小天鹅的  相似文献   

12.
压力与动力     
我是春节期间回广西探亲时,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参加报社组织的新铁路工地巡礼系列报道,并决定让我参加南昆铁路的报道。这是报社组织的重点报道。说实在的,当时我深感意外,也很激动。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已快9年了,可以说没有写过一篇通讯或者稍微说得过去的东西。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记者,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内心  相似文献   

13.
我搞业余报道一年多,发表的稿件有50多篇,它们大多都是些“豆腐块”,长的不足1000字,短的仅有100来字。因此,身边的战友常取笑我“长不大”。但我却认为,万丈高楼平地起“豆腐块”就好比是基石,没有它,就不可能耸起摩天大楼。 “豆腐块”虽小,但要把它真正写得短小精悍、活泼有趣,也并不容易。因为一篇好的“豆腐块”所起的作用有时并不比一篇长篇通讯差。记得去年11月份,我把驻地一位初二学生不幸父母双亡而不得不辍学回家捡垃圾谋生的事写成92个字的小消息,发表在驻地市报上后,引起了社会共鸣,数百名读者纷纷…  相似文献   

14.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5.
新华日报改版,我奉调从工商处到二版编辑室工作。那是1989年初。到编辑室头一件事就是清理存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仅人物通讯就有数十篇、近百万字。这些人物通讯,绝大多数2000字左右,有新闻性,但往往被冗长的叙述、过多的描写所淹没。如果“排排坐,吃果果”,一天用一篇,需两三个月才能登完,岂不新闻变旧闻,“鲜鱼”变“死鱼”了吗? 怎么办?我思索了一两个星期。后来想起了《人民日报》的“凡人新事”。它一人一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很受欢迎,以至后来应读者要求,汇集成册,出书发行。我又想起前几年工商处开辟“四化闯将录”专栏的经验:新闻要写  相似文献   

16.
看报与写稿     
许多通讯员常常为身边没有写作参考资料而埋怨,为没有老师指导而苦恼。殊不知,他们只要学会了阅读报纸、学习报纸,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报纸是一本最好的新闻教科书。你不会写消息么?请看报纸。报纸上消息、通讯、评论……无一没有。每天认真看几篇消息,看上几个月,你就会顿然领悟:原来写消息要有导语、背景、主体、结尾,要快,要用事实说话,等等。笔者刚搞报道  相似文献   

17.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8.
刘成杰 《军事记者》2005,(11):69-69
我是在今年3月31日报名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学习的,赶上了第15期的末班车。报名时,我思虑再三。当了近十年干事,主要是写党委材料和领导发言稿,没从事过报道工作,是个缺憾。为此,3年前我向一名有知名度的老同志请教,能否写新闻和内部材料兼得时,得到的回答是:“不能,它们不是一个路子,连语言都不一样,根本不是一个风格。”因此,我打消了学新闻的念头。年初,政委聊天时,他说我写的材料思路敏捷和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不妨试着写写身边的事。能行吗?我自己又害怕起来。“试过才知道”,政委的话,给了我动力。怎么起步呢?我想到了解放军报新闻函授。这时已是三月三十一日,我试着拨通函授中心电话,负责的一位女同志礼貌地对我说,今天是最后一天,您要抓紧,都开学好长时间了。  相似文献   

19.
把语言锤炼得更生动一些一篇通讯能不能写成功,除了主题要鲜明,事例要过硬,结构要巧妙外,还要看语言是否有特色。笔者十多年前曾经采写过一篇题为《邙山脚下稻谷香》的通讯,这篇通讯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后,几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他们说这篇通讯语言比较有特色,读起来能让人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回想当年采写这篇通讯时,第一稿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因为事例缺少情节,语言没有感情色彩,写完后读给几位同志听,大家都觉得太“平”了,感动不了人。这样的稿件若发回报社,当然只有挨“枪毙”的份。咋办…  相似文献   

20.
在平时写稿中,有不少好心人在劝我,要多栽花少栽刺,他们说,你毕竟是个农民业余通迅员,采写批评稿子,不仅调查工作量大,花精力多,而且弄得不好就得罪人。这些我全然不顾,我想,通迅员坚持为报刊、电台写稿,是革命事业的需要,只要是新闻单位需要,我们身边又有内容可写,就应该写,不写就是失职。因此在去年,我仍然连续写了《撕毁合同被撤职的队长》、《被撤职的村长》、《为了一只鸡,处罚六百元》、《为了一棵树,两家吵破天》、《县政府下达的红头文件也兑不了现》等10多篇批评稿子,都被县台、《淮阴信息》等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