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统教师教育实践是单一的线性范式,呈现出目标旨向应试化、内容框架抽象化、过程标准技艺化和考核评价同质化等发展羁绊。循证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重构着其实践样态。循证理念的勃兴推动教师教育实践转向循环递进的环形范式,力求实现专业智慧与最佳且可利用的经验之间的融通。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价值体现在彰显师生主体性价值、达成教育规范性价值和推进实践创新性价值等三个方面。循证教师教育实践要基于问题,选择最佳证据,建构包括问题提出、方案论证、实践推进、反思评估等过程的“双层循环”实践框架,同时要重视“二阶反思”,打造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合力发展生态圈。  相似文献   

2.
基于循证实践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范式。循证实践从理论与实践、证据与决策、个体与社会等维度,引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式创新;从突破拿来主义困境、构建本土心理健康理论框架、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等层面,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创新;从构建本土心理健康数据库、建立本土心理健康教育模型、强化科学实践依据、打造专业高效工作队伍等方面,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3.
课例教研是我国校本教研的一种主要形式。采取循证实践取向对课例教研的审思如下:教师的消极与游离呼唤各教研主体的价值澄清,组织的随意和无序亟须教研回归初心与使命,形成问题探讨中“顶天立地”之态的关键在赋能教师。循证实践的基本理念既突出科学精神又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和医学行善的人文逻辑,核心要义是基于“最佳证据”的有效干预可达成良好的实践成效。采取循证实践取向的课例教研有利于其突破现有瓶颈。循证实践取向下课例教研的发展样态:要素构成上采取“5A范式”且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多元主体缺一不可,行动原则上寻证、用证与制证相结合,精神内核上秉持赋能教师的人文性与以学为本的教育性,价值指向为基于最佳证据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小学一线教师听评课实践中存在过于依赖个人经验、对高质量研究证据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进而影响听评课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实际效果。本研究基于循证实践理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提出循证式听评课,并进一步对听评课为何须走向循证、循何证、如何循证进行论述。循证式听评课能为优化中小学教师听评课实践提供新思路,并有助于推动我国循证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教育“政策制定”研究关注抽象政策理念转化为情境化实践的动态过程,着力对行动者阐释、转译、再建构政策行为加以解释。通过对SSCI数据库中136篇文献的内容综述,发现该类研究进展迅速,已得到多个国家学者、期刊平台的关注。研究内容聚焦多种教育政策与行动者,诠释行动者意义建构政策的阶段表征与嵌入于阶段过程中的“制定”实践,并指明影响“制定”的情境因素。同时,学者基于研究发现建构理论模型指引后续研究者。此类研究启示我国学者,应融合多学科理论,剖析教育政策执行的微观复杂样态,并立足于本土情境,提炼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早期,医学领域兴起循证实践运动,激发了英国学术界深入思考循证实践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时,循证实践得到了英国政府的重视,并以此推动教育等公共部门进行改革,循证教育在英国由此产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为推动循证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各种探索,成立推进循证教育的组织,提供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关注教育从业者循证教育能力建设,并将之列入政府发展教育的重要战略.尽管英国循证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循证实践的各个环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如何提升研究证据的质量与有效性,研究证据如何转化为有用的执行,学校和教师如何有效使用外部证据等.  相似文献   

7.
法学和医学专业教育从方法学的角度对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索,创立了案例分析和循证方法。循证方法即将最佳的研究证据与教师教学经验以及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境况进行整合。由此从方法学的角度阐述教师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循证方法的引入,促进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实践是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传统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实践亟需革新,需要在循证实践理念指导之下,围绕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利用相关证据形成解决方案并干预决策,引导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实践科学化,完善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理论体系。面向循证的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实践主要由追求“实践理性”的研究者、主张“交往理性”的实践者、认同“反思实践”的学习者、构建“行动网络”的管理者等主体构成,按照“依实提问”“依法获证”“依证应用”“依效反馈”等步骤开展实践。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以技术驱动显著地重塑了传统教育情境,也给教师身份镜像的映射及建构带来了困境,从自我镜像、环境生态、自我实现等角度挑战着教师的身份认同。为破解这一困局,促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身份的建构,基于自我镜像及教师身份镜像的内涵,采用理论分析法分析了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教育变革及影响,创新性地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身份应建构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者、积极探索生态建构的研究者和能动推进专业发展的学习者。最后从教师个体、教育生态等角度提出应对之策:教师要能动参与人机协同,创新自我实现路径,在变化发展中动态建构身份镜像,同时教育部门、各级学校及社会各界应合力重塑教育生态,赋权增能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0.
建构数字化教育生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STEAM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支撑。文章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STEAM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在于,如何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智能技术与STEAM教师在学习环境、教学平台、教研体系、学习共同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践中,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STEAM教学平台建设,打造“智能化、数字化”STEAM校园环境,建构STEAM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教研体系”,形成以“数字化支撑”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教育数字化赋能STEAM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循证教师教育实践肇始于循证医学,是循证医学向教师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渗透与教师培养的基于证据导向的需求及实践,是推动大数据时代循证教师教育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因。然而,当前循证教师教育实践面临着循证意识不到位,循证机制不健全,循证库尚未建立,循证氛围淡薄等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于提升循证意识,建立健全循证机制及循证库,营造“知、循、施、监”一体化循证氛围。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迭代,教育应用AI的发展态势更为显著,包括智能辅导、机器人教师、自适应学习等一系列创新应用,有力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但同时引发一系列有关教育领域使用AI的伦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学术诚信、信息误导、可靠性和公平性等。在2023年全球教师教育改革话语中,实践导向和证据本位成为重要的关键词。实践导向教师教育强调教师培养要强化与实践一线联系,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隔阂,而证据本位教师教育(即循证教师教育)改革则强调以更多的教师教育实证研究证据来支持教师培养实践的改善与提升,从而突破传统经验本位的窠臼。  相似文献   

13.
循证教育理念正在逐渐深入教育各处脉络,对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然而,循证教育理念是不完善的,这主要来源于其实证主义哲学本质所固有的理论困境。从教育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及伦理观四个维度探讨循证教育的局限性可以发现:在本体论维度,循证教育是一种还原性实践,忽视教育的生成性;在认识论维度,循证教育追求“研究—实践”的确定性,忽视教育中的不确定性;在方法论维度,循证教育的“方法—目的”是一种线性关联,忽视教育中的非线性关联;在伦理观维度,循证教育遵循实践的技术命令,忽视教育中的价值维度。从以上四个维度对循证教育进行的批判和厘清,为建构其实践原则提供了理论前提。因此,循证教育完善自身要基于以下原则:引入教育判断力,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注重证据的价值判断,以达致教育问题的本质;厘清“目的—方法”的主客位置,重视“目的—方法”的内在关联性;构建复杂性和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体系,对教育进行整体性把握。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进学校、编程教育进课堂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型提升人工智能教学效果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使命。文章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核心,以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为两翼,以项目学习为主线,对知识建构、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三者的特征和关系进行梳理,将知识建构理论与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了“知识建构、STEM、创客”三位一体教学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该模型在中小学和高校人工智能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实践,发现其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思维、编程思维和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能促进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推动人工智能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集合,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从内容到实践上的改革是必然趋势.异化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交往实践理论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运用新技术的赋能提供了理论支持.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转换实质是实现了教育客体个性化需求、教育主客体融合互动和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发挥人工智能优势,赋能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智慧网络教育新生态系统,实现网络教育转段升级,是当前网络教育的目标追求。人工智能给网络教育赋能,价值逻辑在于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优势及其与网络教育契合;目标逻辑在于构建“人工智能+网络教育”数字化新生态;实践逻辑在于以智能技术创新驱动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作用于网络教育的机理在于智能技术创建智慧环境和优质资源,实现智能管理,助力个性化学习和科学评价。应着力推进人工智能与网络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基于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智能化综合业务平台,打造智慧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实现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教、学、管、评等方面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在教育学界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热"。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具体可分为教学类、学习类和管理类,运用风险理论对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进行分析,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存在智能教育治理风险、技术风险、伦理风险以及教师职业替代风险等潜在风险。为有效规避这些教育风险,文章提出在未来教育变革中应正确认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精准治理新范式,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建构,以及培养人才适应、驾驭人工智能的关键素养。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者的实践场所,是由处于各种"位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者构建的客观历史关系网络。其建构和优化的基础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重新定位,应从抽象的人转向生成的人;其建构和优化的关键是理顺两种关系,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的主体间性关系和反思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朱亮 《江苏高教》2015,(2):66-68
循证教育学的概念源于循证医学,主张教育者遵循严格的科学证据,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文化及价值观,使个人智慧经验与最佳证据有效整合进行教学决策。文章阐述了循证教育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在创业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具体探讨了循证教育学的实施步骤及其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框架结构,并从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实践体系及师资力量三个方面评价循证教育学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受新自由主义改革绩效不理想和职前教师教育项目认证存在诸多弊端的影响,近年来,新西兰政府积极推进职前教师教育项目认证的改革工作。改革举措主要包括:建立新西兰教学委员会,确立其在认证中的领导地位;重塑认证标准框架体系,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认证标准;构建认证后项目质量监督保障机制,促进项目持续改进;提出规范证据性质、管理的各项要求,破解盲目循证的"迷局"等。有鉴于此,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可进行如下探索:注重各方协同推进,搭建部、省、校三位一体认证组织框架;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动态化管理认证标准应对认证需求变动;落实持续改进理念,建立健全认证后专业质量监督保障机制;推动科学循证认证,孕育多层次证据应用生态应对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