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于阗国使刘再■的国籍及出使过程探微钱伯泉五代时期,因为陇右和河西民族纷争,战乱不息,内地的中央王朝与西域的地方政权联系较少.只有于阗国,与中央王朝一直保持着正常的交往,其原因在于它与立足瓜州(今甘肃安西县)和沙州(令甘肃敦煌市)的曹氏归义军地方政权关...  相似文献   

2.
归义军政权在张氏和曹氏统治时期 ,始终谋求中原王朝对其的承认和支持。敦煌书仪中保存着大量归义军官员迎接、参见、谢贺、宴请唐朝和五代中原王朝来使的仪目和口头用语 ,并有不少反映当时具体事件的真实信函。但是学者们对一些书仪或信件本身的年代、主属看法不一 ,由此影响到归义军与中原王朝来往的事实。本文试图通过P 2 945书仪形式和内容的再辨析 ,重新探讨这件书仪所反映的曹氏归义军遣使中原的年代史实以及灵武节度使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文献中出现了大量"太子"称号,所指既有于阗太子,也有曹氏太子。敦煌文书关于"太子"的记载中,部分有明确的"于阗太子"称号;部分我们根据文书中的人名、于阗"天子窟"、于阗使者、于阗僧人等信息,可以推断相关"太子"称号为于阗太子。受到于阗"太子"称号影响,归义军政权也称节度使的儿子为"太子"。敦煌文书中,曹元忠应该有三个儿子被称为"太子",曹延禄至少有两个儿子被称为"太子"。  相似文献   

4.
于阗作为西域佛教文化的中心在中外文化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常为周边诸国政治势力所控制,但公元3世纪至10世纪期间仍与中原王朝在佛教美术上存在着密切的交流。文章考察了9-10世纪为沙州归义军政权统治时期于阗与归义军政权及中原王朝的交往情况。笔者主要梳理了前人对于阗国王供养人像、新样文殊和瑞像图的研究,并将其置于两地佛教思想交流和政治交往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发现这类图像既是两地文化互动过程的产物,同时作为一种推进力推动并巩固着于阗与归义军政权及中原王朝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5.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画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阗国王供养人画像等形象作为一类独特的图像出现于敦煌石窟中,文章首先简略交代此类图像出现于敦煌石窟的社会历史背景,即是与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沙州与于阗的特殊关系密不可分。接着从图像学角度对该类图像进行了解读,分别探讨了于阗画像的宗教象征意义和邈真写真特性。最后又分别从供养人画像与洞窟窟主关系、洞窟新题材的出现及其相互关联两个方面就此类画像在洞窟中的性质与意义表明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陈明 《家教指南》2006,(4):25-31
归义军早期的资料几乎未见有对慕容家族的有关记载,而在五代曹氏归义军时期,以慕容归盈为代表的慕容家族,却是活跃于瓜沙一带的大家族和重要社会政治力量.慕容家族从何处来,该家族与曹氏归义军有何关系,慕容归盈为什么会以瓜州刺史的身份在自己的家窟绘制如归义军节度使一样的出行图,这些问题是研究敦煌出行图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是研究五代瓜沙历史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榆林窟第12窟的慕容氏出行图及该幅出行图题记中涉及到的几个慕容家族的人物关系进行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7.
甘州回鹘政权一直非常注意与周边民族和政权的交往,佛教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曾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史籍及敦煌文献中有关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交往关系的史料及敦煌石窟中相关题记资料的梳理,论述了佛教僧侣在甘州回鹘政权的外交活动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指出佛教在沟通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政权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及周边国家、地区、民族间的宗教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隋唐五代是前后相续的几个不同的朝代,在这几个朝代中,隋代是在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王朝,但它却只存活了38年(581—618)时间。五代又称五代十国,是在大唐王朝灭亡后天下陷入混乱状态下建立起来的几个割据分裂的短命王朝:在中原,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走马灯似地转换更替;在南方,还有吴、南唐、吴  相似文献   

9.
八、五代的都城五代是唐朝以后的一个特殊的时段。我们称五代,是因为它共有五个朝代,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因为这五个王朝的国号在它们之前都曾被用过,所以都加上个“后”字。这是我国史书的正式称号以免与前面同名王朝相混淆。可是,这五个王朝都很短,最长的后梁,不过16年,最短的后汉,仅有4年,5个王朝总共加起来不过53年,平均每个王朝只10年多一点,所以把它们联在一起,称之为五代。这五个王朝持续时间及所选都城地点如下:后梁(公元907年~923年)——东都(大梁),西都(洛阳);后唐(公元92…  相似文献   

10.
后晋的一个节度使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杂传·安重荣》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人教版)第10课五代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动乱时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小王朝在中原一带相继交替.这些王朝统治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后梁也不过16年,最短的后汉只有3年的时间.这个时期,许多藩镇和禁军将帅一旦重兵在握.就开始觊觎皇帝的宝座,教材中引用的节度使安重荣的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这些人的野心,同时也为其在实现野心过程中的残暴行径作了很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1.
赵贞 《家教指南》2003,(4):52-57
本文概要介绍了沙州归义军交通中原的数十件敦煌文书,从中揭示灵州道对于维系中西交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文中关注朔方韩氏的相关活动,进而强调朔方节度使在中西交通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静杰 《家教指南》2023,(4):99-125
经变画系敦煌唐宋时期洞窟的基本内容,现存二十余种、九百余铺,具有完整发展序列。经变画在初盛唐时期初步发展,吐蕃、张氏归义军、曹氏归义军五代时期大发展,曹氏归义军北宋期、西夏走向衰落。经变画大体可以分为净土类、上求菩提类、下化众生类、其他类,约占总量2/5的净土类经变为洞窟首选内容。主室两侧壁经变画在初盛唐时期流行通壁式布局,吐蕃时期增加二列式、三列式布局,张氏归义军、曹氏归义军时期又增加四列式、五列式布局,通壁式布局占有半数以上。敦煌石窟经变画现存四十余种对应组合关系,合计二百数十对,大体可以分为净土类经变之间对应组合、非净土类经变之间对应组合以及净土类经变与非净土类经变对应组合三种情况。在通壁式布局洞窟中净土类经变占绝对多数,在多列式布局洞窟中往往兼顾净土类与非净土类经变。总体而言,敦煌石窟经变画反映了以净土信仰为主,上求菩提思想为辅,将下化众生思想作为必要补充的设计逻辑。石窟成为教化、救济众生,使之将来往生净土世界的说法道场。  相似文献   

13.
公元5世纪后期,勿吉逐渐强大,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日渐出现和增多。北魏孝文帝时遣使入贡,此后与中原各政权逐渐形成了长期的朝贡关系,直至北齐末年。其间勿吉向中原王朝朝贡多达31次,来贡较为频繁,但其朝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未形成稳定的制度化的朝贡关系。中原王朝的民族政策和政治军事影响力,加上边境贸易的吸引,是勿吉与中原王朝保持这种朝贡关系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4.
辽朝与后唐的定州之战发生于辽太宗即位之后,是辽太宗践行武力入主中原政策的一次试探。定州之战的导火索是后唐王都的反叛,辽朝出兵援助王都进而引发了辽朝与后唐的武装冲突,最终以辽朝兵败而结束。辽朝兵败的原因有出兵非时、军队补给不稳定、中原人民的反抗、地形限制等多种因素。定州之战对辽朝与后唐政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后的辽朝与后唐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S.P.172白描稿经诸家认为可能为“坛样图”或“曼茶罗”而作者认为,该画稿在归义军。曹氏画院”早期被改造用作设计绘制莫高窟第98、108、100等窟窟顶壁画的底稿。特别是第98窟,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窟,影响了莫高窟五代末曹氏归义军时期所建其他大窟的窟顶壁画设计绘制,因而使这一时期洞窟壁画的绘制具有明显的程式化表现。文中并探讨了S.P.172作为敦煌壁画底稿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归义军时期敦煌各类文书中所记"太子"或与之相关人物事件的考察,指出太子一部分是于阗太子从德等人,另一部分是归义军曹氏府主太子.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归义军时期敦煌各类文书中所记“太子”或与之相关人物事件的考察,指出太子一部分是于阗太子从德等人,另一部分是归义军曹氏府主太子。  相似文献   

18.
唐朝灭亡以后,出现了后粱、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话说五代时期的后周,有一个大官叫周行逢。他一生做官奉公守法,廉洁正直,从来不以权谋私。他有个女婿,名字叫唐德。这个唐德与他岳父可大不一样,整天好吃懒做,无所事事。  相似文献   

19.
唐朝时期,于阗回归中原王朝怀抱之后,政治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在促进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唐代于阗的农牧水利和特色产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唐朝时期,于阗回归中原王朝怀抱之后,政治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在促进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唐代于阗的农牧水利和特色产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