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办好开放大学,即以一个综合性大学实体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平台,在较少限制的公共教育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城乡各种类型及层次的教育需求为目标,既坚持高等教育学历建设,又积极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及公共教育服务支持的开放性高等教育机构,它必将是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自由教育、专业教育和学术教育是三种主要的高等教育传统形式。从高等教育传统的视野出发,依据大学理念的核心价值取向,可以将大学理念分为以自由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理念、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理念和以学术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理念。近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实践的变化,这三种高等教育传统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彼此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与融合,不断为大学理念增添新的内涵。在现代大学向后现代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重新思考高等教育传统对于大学理念的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理念的再次图新。  相似文献   

3.
大学公共性的实现在于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转型之际,大学的公共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大学作为公共教育场所,应该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然而由于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资源的短缺、公共权力滥用、追求规模忽视质量的发展模式、传统公私观中公共理念的缺乏等原因,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质量受到损害,大学公共性形成潜在危机。作为一个资源依赖型的组织,大学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有利于其公共性的实现和提升。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操作设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支配中国现行高等教育制度的理念是英才教育理念,教育控制论,公共产品论。以三论为基础的高教制度理念严重地阻碍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必须用新的制度理念取而代之。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理念应当是平等开放,大学自治和市场化。相应地,建设以大学自治为基础,以政府间接导为辅,以市场配置高教资源为轴心的高等教育制度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治国理念为国家开放大学以“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指明了方向。将对“中国梦”的理解作为宏观战略要求,把开放大学核心办学理念转化为方程式表达的变量作为微观定位要求,在残疾人开放教育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将素质类、创新类与应用类三类课程在横向方面体现,把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拓展四种课程在纵向方面体现,构建科学的课程配置,形成基于“中国梦”理念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大学,其最突出也就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开放式教育,国家教育资源向所有受教育者开放,尽可能地将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到一起,以便于更好地发展教育。作为基层电大,应该积极探索开放教育学分银行、课程超市的理念下,如何整合与利用好教育资源,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正>黄冠、毛雪在《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第6期中撰文,阐述了开放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了开放大学的内涵和功能,并提出了开放大学质量保障的建议。在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风靡之下,高等教育的社会作用与个体作用越发的为国家当局和个体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开放大学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同时,世界各国急速膨胀的学生人数迫使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  相似文献   

8.
开放大学以社会大众尤其是缺少高等教育和其他学习机会的群体为关注对象,不仅为他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教育范式,而且凭借信息技术巨大的潜能,搭建起开放、灵活、突破时空的全新公共学习平台。对于促进教育的地区平衡和教育公平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进程中,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远程教育要在坚持追求开放大学共同价值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战略转型,依据民族区域禀赋打造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培育符合开放大学内在要求的多种能力,探索促进民族远程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研究市场环境中的高等教育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与之相关的有意义命题应该是高等教育在市场力量与教育使命之间的路径选择问题。本文以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大学为载体,对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大学作为社会轴心机构,其服务属基本公共产品性质,在市场环境下必须打破其行政垄断的格局,并应从维护大学使命、张扬大学核心价值出发,加强高校的分类与分层,优化组织边界。  相似文献   

10.
开放大学是致力于大众高等教育的一所创新型大学,未来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目前虽然还没有明确,但笔者认为,它应该立足于开放加包容、传承加创新的新型大学这个基点,立足于全民终身学习这个大环境,故此,它的办学视角应该在"扬弃"广播电视大学办学、开辟开放大学学历教育提升的层面,注重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深度融合、非学历与社会化教育服务宽泛化辐射、拓展国际化教育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将是我国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大学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今天需要以新的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促使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实现实质性的历史新跨越。在广播电视大学向现代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要重视研究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其为教育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条件;重视研究我国教育发展新的趋势、特点及其对开放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建设一流水平的开放大学,需要下大决心改变现有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处理好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为开放大学整合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从教育入手实现三网合一;政府切实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2.
创建河北开放大学,需要分析国内外开放大学建设和运行情况,同时结合我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开放大学的目标。依托河北电大系统创办河北开放大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更全面地符合河北的教育特色,为河北经济产业发展服务;更紧密地与省内其他高校合作,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更高效地处理好国家开放大学与河北开放大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江苏开放大学是以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省内系统资源建立的新型大学,地区学院是其教育服务在省内各区域和行业系统的延伸。通过“大学+平台+体系”的建设,按照大学、学院、学习中心的架构模式进行分级建设和管理。确定地区学院的功能定位和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和运行机制,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和资源建设的优化激励机制,建立学籍和学分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开放大学三级体系既符合高等教育办学系统要求又能灵活适应地方社会需要的整体办学效应。  相似文献   

14.
开放大学定位有别于普通高校,应树立新型的教育质量观,以特色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质量,最终以特色取胜。针对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进程中影响质量的要素,提出开放大学教育质量的现实旨归,即着眼于差异化、特色化,将教育质量观落到实处,发展多元质量保障主体,建立一套适合开放大学自身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云计算作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各领域发展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看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和业务应用模式变革的核心。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在国内外都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分析云计算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应用可知,应充分利用建设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的契机,将云计算技术全面推广和运用于教育领域,统合优秀的资源,形成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教育共享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我国“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面对教育市场的新形势、开放大学的新理念、媒体环境的新变化,需要开放大学的形象宣传工作有新突破。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将体现为品牌与教育质量的竞争,只有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学校品牌,树立崭新的社会形象,学校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形象宣传并不仅仅是针对开放大学系统外的宣传,系统内部、学校内部的宣传同样重要,如果能及时将开放大学试点中的新举措和进展告知系统内、学校内的师生员工,能培养师生员工的形象意识,引导他们在与各种类型受众的接触中,主动传播有利于学校形象的信息,在打造开放大学整体形象的同时有助于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从终身教育的立法到各项政策的推广实施,韩国终身教育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007年修正的韩国《终身教育法》的公布不仅明确了终身教育的范围,而且也使中央与地方的职责与权限更加明确,并通过重组力图建构更加完善且有效率的终身教育行政与财政支援体制。为了振兴终身教育,韩国大力开展了相应的支援计划:终身学习城市支援计划;终身学习账户制度;终身学习中心大学培育计划;终身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及其能力提升计划等。呈现的特点:一是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引导是推进终身教育的根本动力.足够的经费和人力资源支撑是必要条件。二是注重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特别是在建立多样的终身教育机构和设施等平台的同时,也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三是实施面向全员并开展全程的终身教育,特别注重增加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这次修正不仅促进了各自治团体终身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了社区网络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建立了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地方的循环体系,促进了国民对终身教育的理解及参与,推动了韩国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开放大学构建中西部电大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开放大学不应该只是现有电大改块牌子,开放大学既要坚持电大主动适应社会和学习者需求,面向地方、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办学方向,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办学方针,充分整合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系统整体运作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又要解决好影响电大持续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西部电大应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机遇,将开放大学的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切实完善自身系统功能的建设,增强办学实力,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为西部社会经济建设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will offer some insights into possible ways to optimise the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experience with this modality of teaching at Arab Open University/Jordan branch and also by reflecting upon the results of several meta-analytical studies, which have shown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their face to face and online only counterparts. Three key elements will be presented as important ways for improving the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ging genuine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 between institutions in terms of the team-writing of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ODL) material, adopting a more theoretically based instructional approach, such as the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CA) model, which emphasises making thinking visible and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blended education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achieve their educational goals.  相似文献   

20.
Like the spring wind causing ripples on the surface of a pool of water,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having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oin together to promote and run educ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diverse types of experimentation in reform, such as having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being built in cooperation with one another, or the affairs of more than one institution being run and administered jointly by a common system—this latter phenomenon being one that has developed most rapidly in these last few years—has brought a new vitality and hope to the reform of the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Therefore it has also captured the attention not only of educators but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 People anticipate that it will be from this very poin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will be launch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