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5月5日《乌鲁木齐晚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列出了一则广告:《乌鲁木齐市邮政局开办集邮有奖定期储蓄公告》,无独有偶!同一天,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两相对照,后者只是对前者稍加删改,内容完全一致,我百思不得一解:如果把它看做是广告,电头明明署名通讯员×××,分明是一条新闻;如果把它看成是新闻,又偏偏同广告的内容相同。更  相似文献   

2.
乌里 《新闻三昧》2006,(9):33-33
现在读报,有时真有点搞不懂,所见文字究竟是新闻,还是广告?分不清。比如翻开近日的某晚报,被A12版上有关蟑螂的报道所吸引,因为近来家中厨房间也发现有蟑螂。报道一:“蟑螂祸害写字楼,专家指点迷津”报道二:“警惕,蟑螂粪便能致癌”(摘自新闻晨报)报道三:“吃出蟑螂烦恼食客,老板赔礼又赔钱”报道四:“饮水机里游蟑螂,居民忍无可忍”报道五:“白领MM驱鼠记”报道六:“被鼠咬竟成十年恶梦”我想读者见了以上摘录的标题,一定会认为这是新闻报道,确实我当时是作为报道来看的,而且文字中有人有事,这些事情本身又曲曲折折奇奇怪怪,能够成新闻的…  相似文献   

3.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子”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抬《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  相似文献   

4.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5.
各种名目的“评好新闻”这两年不断涌现,令人眼花。什么水利好新闻、气象好新闻、土地管理好新闻、教育好新闻……要是开列个单子,够您瞧几分钟的。各行各业都搞起好新闻评选,利乎?弊乎?各行各业重视新闻工作,岂不是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问题就来了。什么是“新闻”?什么又是“好新闻”?新闻界对此还终日争论不休,政府其他不从事新闻工作的官员们能担负起评好新闻的重任?难免让人生疑。难道真如那句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吗?有人不客气地注释:什么是“行业好新闻”?就是经常为某部门说说好话,为其扬扬知名度的就是好新闻。你写篇秕评稿试试看,即使批评到“点子”上,你的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评不上好新闻。笔者曾亲耳听到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放话:“我们评×××记者的稿子为×等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报纸上貌似通讯的公关(形象)广告有增长趋势。《人民日报》也开始推出“中国地方形象展示”系列广告。今年9月15日,该报以一个版的篇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抢占制高点,赢取新辉煌”的广东省珠海市。这组系列形象广告将陆续刊载,直到明年12月为止。  相似文献   

7.
《北京晚报》于11月14日第三版发表苏文洋《“忆旧”书多乎哉?》一文,对刊载于《北京青年报》的孙建清《“忆旧”书何其多》一文提出不同意见。孙文本刊第20期也曾转登过。为使大家能听到更多的声音,我们接受一位资深出版家的建议,特将苏文转载于下:  相似文献   

8.
198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四版《讲短话偶感》一文写道:英国现代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我尽可能简单地表达我的思想。”同年11月18日解放日报四版《试试站着开会,如何?》一文写道:美国作家海明威说:“我  相似文献   

9.
正确地使用成语,可以更好地表达思想,增添文采。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在使用一个成语时,必须首先搞清楚它的含义。《新民晚报》1982年2月9日第3版头条大标题是:《第九届亚运会谁执牛耳?》文中写道:“这届比赛谁执牛耳?日本,还是中国?……”文章把中日两国  相似文献   

10.
3月21日《新华日报》一版快讯栏内摘发了新华社电讯稿《专业户聘请专职秘书》一稿,此稿的开头写道:“专业户黄鹤清聘请的私人秘书已经走马上任,协助业主专职处理来信来访及其他事务”。这篇新闻的主人公黄鹤清是哪县哪乡哪村人氏,读完全文不得其解。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查看了同一天的其他报纸,发现凡登有这篇新闻的报纸都写明“专业户黄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31日的《宜兴报》出版后,我们编辑部接到不少来信、来电、来访,赞扬这期《宜兴报》一版版面,有新意,惹人看。为什么这期《宜兴报》一版版面如此受欢迎呢?这是我们进行版面创新的结果。我们认为,新闻改革,不仅新闻内容要更新,而且新闻版面也要创新。版面有新意,惹人看,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相反,版面“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不“抓人”,再好的新闻内容也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因此,我们提出了“不拘一格选要闻,精雕细刻划版样”的要求,鼓励编辑拿出好版面来。  相似文献   

12.
日前看到一份四开四版的县报,广告竟占了其中的3个版,遂问该报一位编辑:“广告这么多,不怕读者有意见?”谁知这位仁兄不以为然:“读者有意见?他能拿起石头打天?” 报纸作为新闻纸,新闻、信息、知识、趣味集于一体;就形式而言,则需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令人赏心悦目。广告虽然也是一种信息,但若过多地占据版面,势必淡化“新闻纸”的个性,削弱“新闻纸”的功能。这一道理,恐怕一般报人都会明白,何况新闻主管部门对报纸刊登广告的数量已有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13.
一“描述”是什么? 新闻同行们在分析新闻作品的写作特色时,习惯使用“描述”这个概念。这种例子很多。比如《中国记者》1990年第七期《漫评“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作品》一文中写道: 当我重读这些作品时,我的直感,作者并不只是在说有这么一件事,而是在给我讲故事,要言不烦又不疏枝蔓地向我描述他曾经历的事。(第19页——笔者注) 像个普通人一样去感受一下,观察一下,亲历一下……现场新闻的本质特征就容易抓住了,最能感动普通读者的神来之笔就会一泻而出……比如新华社记者胡泰然对《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城街景》的描述。(同上) 可以看出,“描述”是指新闻写作者运用新闻语言的手段,它既可以  相似文献   

14.
今年第2期的《青年记者》上发表的孙吴先生的《“横题风”:创新,还是乱来?》一文,我拜读之后,再三思量,对孙吴先生文中的一些观点实不敢苟同。虽自忖才疏学浅,觉得也不妨说出与孙先生讨教一二,为报纸组版学研究与探讨增点热闹。一孙吴先生此文也是有感而发的。由头是《新闻出版报》1999年10月28日刊载的《杭州报纸流行横题风》。这一版面变化,引起了孙先生的极大关注。他在文童一开头就忧心忡忡地写道:“当前,中国报纸的传统版式规范面临‘横题风’的  相似文献   

15.
叶程鹏 《新闻记者》2003,(10):25-25
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一文(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后,我不但失去了往日读此《上学》作品时也曾感受过的心灵上的震撼,反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寒意!为什么?请看作者在文中写道: “据《上学》的作者——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讲,他第一次看到这种‘绳桥’时就惊呆了,那感觉只有  相似文献   

16.
雷锋、焦裕禄、蒋筑英、张海迪……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但人们可知,是谁报道了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从而使他们享誉全国的?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十有八九并不知道。不说别人,我夫人和儿子读报,就从来只看“热闹”而不管作者是谁。夫人一次兴致勃勃地对我说到报上刊登的一件事。我一听,那不是我写的吗?遂问作者何人,她道没注意。本人是一个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且小到不能再小的小记者,压根儿就没名,只偶然写一两篇东西,故连自己妻儿都不关心我的什么名不名。这也罢了,但我心中挺有名的那些记者,竟也多不为人所知,不禁使我心  相似文献   

17.
我发现,《燕赵都市报》非常热衷于使用“黑名单”这个词。现举一例如下: 2001年7月26日十八版标题:《一批不合格药品上了“黑名单”》。 每读到“黑名单”我就生疑:“黑名单”是什么玩艺儿?是褒义还是贬义的?文中不见解释。但从报道内容不难看出,上  相似文献   

18.
柏士文 《新闻三昧》2003,(11):37-37
一般情况下,企业报的版面是这样设置的:一版是要闻,二版是综合新闻,三版是经济新闻,四版是副刊。就这四个版面相比较而言,综合新闻版实际上处于不轻不重的位置,内容杂,俗称为“杂货铺”,其他版面上不了的稿件都可以上综合新闻版,是“一块不好耕作的田地”。虽然综合新闻版的位置“不尴不尬”,但报纸又不  相似文献   

19.
198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四版《讲短话偶感》一文写道:英国现代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我尽可能简单地表达我的思想。”同年11月18日解放日报四版《试试站着开会,如何?》一文写道:美国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从“饭票新闻”到“支票新闻”,“钱指挥新闻”犹如毒蛇游徙,吞噬着新闻职业道德的健康机体。 一、悄然出洞扰中华 1983年7月13日,上海《文汇报》在四版开辟了个新栏目《商品广告》,以小半版篇幅刊登商品求购类信息。这个新栏目的发刊说明表示:“本报新辟这个专栏, 作为改革商品广告宣传的一种新尝试。 欢迎各地厂矿企业提供类似的商品介绍 广告稿。”这个栏目,既有商品信息,又有 商品使用知识,宣传形式新鲜可信,被称 为“广告新闻”。在这个专栏刊登消息的 厂家根据版面的面积大小,适量交纳版 面费,而版面费作为编辑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