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话·互动”一词越来越多地跃入人的视野,引起老师的高度关注。于是,许多课堂出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对话的精彩场景,课堂成了儿童开放、丰富的学习世界。然而,在摆脱传统课堂观后,亦有一些课堂出现了“为动而动、表面热闹”的现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 创设情境 实现课堂教学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强调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但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 (至少在贫困山区 )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然后问谁来回答 ,结果学生的头低低的 ,教室里静静的 ,没人应答 ;即使有学生举手 ,老师十分欣喜 ,学生却是语无伦次 ,词不达意 ,着实让老师难以引导 ;而争论更是在课堂上难得一见。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对话的场所 ,学生不说话 ,说不好话 ,师生之间怎么交往、互动 ?没有了交往、互动 ,学生的主体地位何以充分体现 ?“没有交往 ,没…  相似文献   

3.
有效性是教学的理想要求,对话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师生交往方式。如今,越来越多的课堂出现了学生的声音,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个人演讲,互动、对话在课堂上频频出现,但是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高效的。文章针对课堂上存在的种种师生之间的低效对话现象,分析了引起低效对话的原因,并从对话预设、话题营造、提问、激励、对话规则等方面切入,就如何提升师生课堂对话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开放、真实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教案的精确复演。在课堂讲授中,随时会出现教学“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境;在与学生对话中,也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境;不考虑“生成”问题,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就成了一句空话和形式。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长期不写作文,只是下达“写作”任务,作文课堂难以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本期刊登《老师“下水作文”走进心灵共同创造》一文或许能解答我们心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对话。何为师生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遵循教学对话的原则,并采用师生、生生之间双向或多向的接触、会谈,从而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的教学形式。但在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表扬泛滥”、“满堂问”、“简单、低效的课堂评价”等现象仍然存在,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师生在教学对话时所采用的策略不恰当。那么,  相似文献   

7.
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称为“新课堂现象”。这些“新课堂现象”很值得教师反思、研究并逐步消除。一、“新课堂现象”现象之一:把“对话”当作“问答”。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答”,无论有无道理或正确与否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任凭学生遐想与信口开河,还美其名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象之二:有“活动”…  相似文献   

8.
有效对话要求教学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互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在实际的政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泛对话空对话假对话现象,使得课堂看起来在对话,气氛也很热闹,可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由此笔者禁不住想追问——  相似文献   

9.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随着对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有了民主和开放,但一些老师对“活”的课堂出现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现象.本文就《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堂课教学中遇到的此类问题做了进一步分析,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一、营造开放互动教学氛圈,让学生与教师自主“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可作为对话主体——学生, 在师道尊严影响下,甚少或不敢在课堂上讲真话,使师生之间无法建立起真正的沟通关系。其实,我们教师只要抛开传统权威意识,“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就能让学生感到我们是他们课堂上的学习伙伴。这样,课堂上师生是朋友,师生没有距  相似文献   

11.
史金霞 《师道》2014,(11):23-26
一、“对话”不等于“对着说话” 的确有不少教师,以为只要课堂上不是老师一言堂、一讲到底,而是师生互动,有问有答,对答如流,这便是对话了。 其实,是否有“对话”,与师生是否“对着说话”,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便会出现诸如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言堂”等现象;如果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又会出现诸如课堂自由散漫、学生“无组织”等状态。互动课堂的提出是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课堂教学问题而生发的概念,其目的在于变“教学主导”或“学习主体”的两极走向的单向主体性为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还课堂以高效、鲜活的本色,使课堂中的师生交互行为得以强化、多样而生动起来,从而促进教师、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深度体验。  相似文献   

13.
朱瑛 《辽宁教育》2006,(6):31-34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的“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然而,在不经意间,我们感到在学生的“言说”权得到保证,在学生们善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同时,有的对话变了味,走了形。课堂上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师生问答,生问生答,讨论交流,一片“对话”,热热闹闹。但冷静观察却发现,这种“对话”、“热闹”缺少深度,缺少质量。“对话”成了…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对话”不是人际交往中的言语交流,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有效“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对话”?如何让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自从注入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后,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说已经遍地开花,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几乎成了语文界的口头禅。诚然,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至少这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注入了新鲜的空气。然而,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无意问会发现课堂上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师生问答、生问生答、探究交流,一片“对话”声。但静心一想,这种“对话”、“热闹”是确实“热闹”了,但在这“热闹”的背后,似乎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便会出现诸如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言堂”等现象;如果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又会出现诸如课堂自由散漫、学生“无组织”等状态。互动课堂的提出是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课堂教学问题而生发的概念,其目的在于变“教学主导”或“学习主体”的两极走向的单向主体性为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还课堂以高效、鲜活的本色,使课堂中的师生交互行为得以强化、多样而生动起来,从而促进教师、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深度体验。《直线、射线和角》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在教师的单向主体性活动中,由于…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一种交往、互动,是师生在精神领域的对话。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设计既不是传统方式下的“训诲一驯化”模式,也不是“传授一训练”模式,应该是学生、老师、文本等各种主体之间多重对话的交织,旨在通过对话交流,锻炼并培养语文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对话教学模式的构建意味着主体性的张扬、个性的凸显、心态的开放、思维的创新。对老师来说,语文对话教学模式的构建意味着在课堂之中分享知识远比传授知识更有意义。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活师生的思维,使多重对话交织,彰显语文的活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正逐渐代替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对话正成为新课程教学的显特点。因为有了对话,课堂中洋溢着民主、平等的气氛;因为有了对话,便有了师生、生生间顺畅的沟通,默契的合作;因为有了对话,课堂中出现了互动与交往。对话不断点燃起师生创造的热情,知识在对话中生成,技能在对话中获得,思想在对话中碰撞,人格在对话中完善。  相似文献   

19.
段振 《现代语文》2008,(3):56-56
不少语文教师在一起研讨时,总会谈到教学中一个共性的问题: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配合老师,师生互动少,课堂显得“沉闷”。勿庸置疑,这一现象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对问题不愿回答或不能回答,不参与课堂教学,不与教师形成互动,造成课堂的“沉闷”。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思考:  相似文献   

20.
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益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相长”。而如何在课堂上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文认为其关键在于师生间良好的“对话沟通”。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对话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课堂上构建互动、快乐、和谐的教学情景,以此促进教学有效、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