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界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要素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主要包括刺激性公共事件、网民共同经验、活跃的关键人物、大众传播媒介和相对隔离的网络空间五个方面.它们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和发展,并且简要分析各要素所扮演的角色,探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中的媒体报道的存在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数量增多、规模上升、范围扩大的态势。随着环境与社会的变迁,近几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已开始有所报道,但是在面对手机与互联网等新媒介挑战,媒体的报道结果并不理想。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存在早期报道反应迟钝,后期报道戛然而止,报道质量上缺乏客观、公正,甚至出现假新闻等问题。群体性事件的风险性,政府、媒体、公众的博弈和法律制度三方面是目前群体性事件下的媒体报道的制约因素。群体性事件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不仅具有负面功能,还具有正面功能。媒体需要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为此,我国需要扩展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报道空间,及增加媒体报道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量和度。  相似文献   

3.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时,集体行动的组织策划者擅长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煽动和宣传,对其行动口号和纲领进行准确性、针对性的传播,各级网信主管部门要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传播受众特点,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实施有效管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运用。探究了政府、媒体、公民、NGO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治理模式,并剖析了这些主体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针对困境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作用,健全网络法制体系和信息公开体系、加强舆论监督管理和官员素养建设;重视媒体的引导作用,引导健康舆论,监督政府行为;正确认识网民的基础治理角色,培养其数位素养和自律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和监督意识;积极引入NGO参与治理,NGO扮演着政府机构的合作者和协助者角色,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民间性。  相似文献   

5.
范哲  朱艳虹 《现代情报》2016,36(3):61-67
社交媒体在高校学生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这一形势下, 围绕校园生活开发的高校校园社交媒体也逐渐在学生中得到应用。研究学生对于该类平台的功能需求, 对推动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PU平台为例, 在参考有关社交媒体及其功能需求文献的基础上, 以KNAO模型为理论基础, 借助访谈、问卷调查对高校学生的PU平台各功能项的质量属性进行归纳, 根据各类质量属性分析其功能需求, 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对平台改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界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以系统的方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包括网络认同机制、网络扩散机制、网络动员机制和网络疏导机制.研究指出这些机制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决定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7.
近来我国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常被看作是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变项,甚至是突发事件期间的社会大众情绪动员者,而成为突发事件研究的重要一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调下,媒体该如何应对给社会正常秩序带来冲击的灾难事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赵玲  张静  王欢 《情报杂志》2013,(8):50-56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它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一定的助燃作用。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助燃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的知识,建立了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图,全面分析群体性事件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政府、网民、网络媒体和事件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影响关系;将该模型简化,从微博关注度和微博信息数量两个方面,分析微博对群体性事件的助燃作用。以"昆明PX事件"为例,对模型进行仿真,了解微博关注度的变化和微博信息数量的变化对于群体性事件关注度变化的影响,认为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广泛性和平台的冗杂性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群体性事件关注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一个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分析了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作用,并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分类、特点、原因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与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王丹 《科教文汇》2008,(7):207-207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充当了人们主要的信息源,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闻媒体如何报道危机事件,如何在危机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展现媒体智慧,是一个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媒体与各方面关系分析入手,对媒体如何在关乎公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突发性大型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王欢  祝阳 《现代情报》2013,33(4):78-82
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冲击,而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着"放大镜"的角色,造成信息失真,误导信息甄别能力弱的网民,增加应对群体事件的管理成本和难度。探求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的运行规律,并思考规律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从社会背景、参与者、传播渠道、事件影响4个维度,剖析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发挥的放大效应,深入挖掘网络在群体事件中产生的放大效应的根源。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探索上述规律和效应。  相似文献   

12.
高速发展的网络使群体性事件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网络上散播开来,其中一些负面或虚假的信息给事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严重阻碍政府部门对事件的处理工作.鉴于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19起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为例,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为政府应对同类事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突发型群体性事件网络影响力演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超 《情报杂志》2012,31(4):58-63,75
选取典型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网民发帖、回帖数量等随时间的变化,得出突发型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中的空间放大效应及形成机理;得出突发型群体性事件网络影响力随时间呈波浪形递减的规律及机理.认为突发型群体性事件网络影响力演进有以下五个阶段:窗口期、高峰期、低谷期、衰退期、潜伏期,并对各阶段的网络信息管理策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在典型互联网新媒体—微博中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微博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网民群体、 事件指向群体和微博自媒体组织,研究了各主体的特点以及彼此的关系.结合强弱联系理论,发现了舆情传播的关键者和两个阶段.最后通过真实事件验证了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5.
聂鹏  赵丽 《情报探索》2023,(9):7-15
[目的/意义]对微博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微博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行为特征,对用户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内容提供商及政府部门应对公共事件有重要实践意义。[方法/过程]基于S-O-R(刺激-机体-反应)模型,以微博平台上的公共事件信息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和情感角度分析了社交媒体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行为的发生机制,探究了涉入度在模型中的调节效应,采用结构方程进行了假设验证。[结果/结论]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信息因素(信息质量、信息交互、信息过载)通过用户情感因素(社交媒体疲劳)来导致用户的公共事件信息回避行为,同时涉入度对部分信息因素对用户情感因素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复杂的消息、众多的渠道以及多样的设备,虽然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不得不承认过去十年分享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科技和社交媒体超出了我们所能理解的范畴,消费者越来越痴迷、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因此,了解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展示自己才能吸引消费者对品牌来说至关重要。品牌要想树立透明、诚实的网络声誉,首先需要了解: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对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深入理解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挖掘群体性事件治理困境并形成学理逻辑,对于提高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优化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以81例邻避型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建立事件学习网络,进行网络关键事件识别和网络学习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已发生事件的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中的信息网络复杂性与信息生命周期交错致使用户会频繁采取信息再现行为对已浏览或已利用过的信息进行再次搜索。然而已有信息再现行为研究并未对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再现过程进行系统讨论。[方法/过程]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关键事件法收集数据,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数据,探索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综合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由动机、重新查找和结果三个阶段构成。行为同时受到用户、信息、平台、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与传统的信息再现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交媒体平台应该改进相应的功能设置来提升用户的信息再现行为效率。[创新/价值]该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以识别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再现过程及影响因素。不仅为理解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再现的全过程提供理论阐释,同时为社交媒体的信息关联设置、用户再搜索功能等相关设计做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在网络舆情传播的过程中,网民、媒体、政府等主体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方法/过程】本文 将舆情信息质量看作二阶反映式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受众的舆情传播行为影响因素双路径模型,利用PLS结构 方程建模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作为中枢路径的舆情信息质量及作为边缘路径的媒体干预和政府引 导如何影响受众的态度,以及受众的态度如何进一步影响受众的舆情传播行为,并结合舆情传播过程中主要影响 因素的研究结果,分析了社交网络上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干预加速网络舆情的 扩散,政府引导则能起到平息舆情或引导舆情良性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普及,网络已成为公众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重要媒介和渠道。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由众多网民参与的一种聚众意见表达的群体行为,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会造成公共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目前中国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以往的研究主要以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成因等方面为主,停留在初期的理论探索阶段,且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支持。试图基于集体行为理论和理性行动理论,通过构建“解构一析因”式研究路径,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个体行为进行建模分析,从而探索以个体实证调查研究入手探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引导及防控对策的崭新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