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任远 《职大学报》2012,(4):125-126
“节逢端午赛龙船.万古流传为屈原”。在2012年端午节来临的前夕。来自台湾、美国、北京、内蒙、安徽、陕西、广西、湖北等地的10余名屈学专家与湖南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汨罗江畔,于屈子祠内同祭屈原,并参加了由湖南省屈原学会、中共汨罗市委、汨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为期三天的“屈原与汨罗”高峰文化论坛暨湖南省屈原学会第三届年会。  相似文献   

2.
谷口   《职大学报》2007,(1):40-45
朱熹注意到<九歌>既是屈原作品又是楚国祭祀歌谣的双重性格,企图摆脱汉儒经学的约束.汪瑗比较注重其作为祭祀歌的侧面,但是明代大多数注家只认为<九歌>是屈原所作的抒情诗,忽略其宗教文化背景.清代注家十分重视<九歌>与祭祀的关系,考证日趋严密,但又带来了"比兴"、"寄托"等经学旧概念.闻一多认识到<九歌>的叙事性与抒情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宗教在产生之初,其最大功用就是为人类脆弱的精神提供庇护。本文从人类学以及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宗教在解救人类心灵方面的两大作用:第一,宗教将个人融入了群体,不仅在形式上融合,而且从心理上实现了融合;第二,宗教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在此基础上,从宗教功能性的角度分析了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始心理动因:生命的苦难滋长了屈原的悲剧意识与孤独情节,诗人承袭了荆楚文化中的宗教神话意识,将内心的苦闷以宗教祭祀的形式发泄出来,从而创作了《九歌》这等千古佳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屈原作品中有关羿的材料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从屈原对河伯、羿对河伯的态度来分析屈原对羿的态度,从语法角度来分析屈原的感情倾向,从神话传说的角度判定作品中羿的时代,从而确定屈原对羿的批判态度。同时,通过分析,指出屈原在《天问》里将尧时羿与有穷后羿混淆在一起,并给予客观分析,解决了一桩悬案。  相似文献   

5.
贾谊步屈原后尘而成为屈原在汉初的后继者,首先表现在其对屈原思想的继承、与屈原情志的通合。不过,因世移时异和出身、经历、所受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贾谊在继承屈原的基本思想、通合屈原的根本情志的基础上,也有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6.
论《楚辞》的形成及秦楚文化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是楚国巫文化下的产物,包括巫史、巫医,无不与巫有渊源关系。《九歌》是祭祀上帝诸神的巫剧。屈原是以贵族而兼巫史的人物,他的《离骚》充分反映他对善、爱、美人性的追求。秦楚赵代都是帝颛顼的后裔,所以成为一共同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地区的部分动物与植物、地域名称、方言俚语、民间风俗及传说故事,可以在屈原作品中得到检索和对照,屈赋的部分素材可能源于三峡区域。因屈原诞生于长江巫峡与西陵峡交界一带的湖北秭归,屈原与三峡文化有较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女性研究者以自我的独特感悟和深刻体认,与男性研究者一道推动着屈原与楚辞研究向前发展。在屈原与楚辞研究中,女性研究者作为一个刚刚崛起的研究群体,在研究的独立性、自觉性、创新性、专注性方面虽然有自身的不足和缺憾,但确是屈原与楚辞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阎尔梅追慕屈原,读《离骚》、品屈子是其人生的一部分。他将屈原和《离骚》引入自己的诗文中,借鉴并发展了比兴手法,以“雄奇豪放”为主调的诗风既是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继承,又与其自身的性格和经历相关。在人格精神上,阎尔梅关心国事、关心百姓的疾苦,明亡之后积极投身反清复明的斗争中,这与屈原忠君爱国、以民为本、“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否定“恋君情结”论,说明在屈原作品中,爱国高于忠君;理想圣王与现实昏君的矛盾使屈原作品中的感情经历了忠诚—忠怨—忠愤的过程;屈原用独立人格对待国君是时代精神的代表;并分析了屈原忠君爱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树胜  刘泽 《职大学报》2012,(1):20-27,19
屈原的知识结构是庞大的、有序的,其形成因素是多元的,这一知识结构对屈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多方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屈原的知识结构及其形成因素,对当今的人才培养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屈原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高洁的人格,成为后代文人士大夫学习的典范。辛弃疾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展着屈原精神及其创作上的艺术手法,屈原及其骚赋已深入到辛词内部,成为辛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切都源于辛弃疾对屈原更深层意义上的相承关系,即辛弃疾身上浓厚的屈原情结:两人都有着执迷求索的悲剧人生,有着功名与诗名之间的理想困惑,都有依附与独立的矛盾人格。  相似文献   

13.
九华山,古时称为陵阳山、帻峰、九子山。千年古镇"陵阳",就在九华山脚下。作者认为,楚顷襄王在位的时候,屈原流放陵阳,走的是以水路为主的流放路径,"当陵阳之焉至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创作了《哀郢》、《远游》、《招魂》等诗篇,对陵阳山的道家思想的形成、贵池傩文化的发展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一位光耀千古、影响久远的伟人,屈原思想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家世给屈原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莫敖子华、昭阳、淖滑等人的爱国思想和政治主张也深深影响了屈原的政治革新。屈原是联齐抗秦路线的坚定践行者,他曾三使齐国,到过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作为当时思想文化交流的中心,学术争鸣和思想交流的良机屈原不会与之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与屈原均以宏文名垂千古,但屈原之“志”为“存君兴国”,即通过君王来实现其“美政”理想,把楚国的事情办好;司马迁之“志”是撰著《史记》,以期名垂后世。屈原“无我”,司马迁“为我”;屈原无心插柳柳成荫,司马迁则是有意栽花花盛开。  相似文献   

16.
屈原是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的我国第一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反腐倡廉思想是屈原生命的叙述轨迹,其核心是依法治国,实现公正公平的美好社会。屈原反腐倡廉的思想除了坚决、修身、内省、端操、求索、无悔之外,还提出了既遵道而得路的路径和现实相结合的反腐强国途径。屈原对腐败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坚决反对和批判现实的历史的和所有的腐败,因此具有现代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把握屈原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应该注意以下十大关系,即:①屈原和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圣贤的关系,②战国时代与春秋及春秋前社会以及秦以后社会的关系,③楚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④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⑤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关系,⑥屈原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能的关系,⑦湖北湖南与战国时期楚国其他地方的关系,⑧真实的屈原和文化传承中屈原形象的关系,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⑩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游国恩是中国楚辞学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的关键性人物。他奠定了现代楚辞学的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屈原作品篇数、次序自汉代以后就无定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游国恩对屈赋作品篇数的认定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早期认为屈原作品总共十二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后最终确定屈原作品二十四篇。游国恩根据史实和作品文本详细考证了屈原作品的先后次序,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屈原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并占统治地位的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在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我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是由汉族统治者掌握政权,对以蒙古族为统治者的元朝,史学界曾出现种种非议和责难是应该认真分析研究的。元朝发展农业等一系列措施,对元朝社会乃至后来历史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其建立是历史的一个发展和进步,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的一个大融合。  相似文献   

20.
谭家斌 《职大学报》2012,(1):28-31,112
屈原作品善用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古今学人多有认知,但对屈原具体的自喻系统及其蕴含的人格心理特征却鲜有论及。屈原自喻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爱国、立德、修身、讽世。通过自喻系统,能透视出屈原高贵的人格心理和无穷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