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Sonstroem的训练与自我价值感模型,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会导致身体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在这当中,对身体能力的评估以及活动的兴趣导向会激发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本文依据中央七号文件精神,从完善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出发,提出通过加校体育活动来完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进而通过提高了的身体自我概念又促进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最终达到完善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梁坤  庄弼 《体育学刊》2024,(2):112-118
以具身认知为根基的身体素养理论,从身体、认知、情感、行为4个维度揭示幼儿身体活动参与的整体性循环,指出幼儿体育活动应是具身性、体验性、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并针对性提出要转变教育理念,增进“具身性”理解;聚焦身体体验,推动幼儿体育回归“身体”本源;强化动作教育,夯实身体活动促动幼儿健全人格之根基;创设具身情境,构建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的可供性环境等建议,以期为幼儿体育教育变革提供理论框架及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3.
体育是一种人类的身体运动文化。身体动作是体育的基本构成单元,承载并表达着千百年来不同文化赋予体育的不同价值和观念。体育活动中身体动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体育人类学首要研究对象。回顾和梳理文化人类学的身体动作研究成果,一方面将显示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研究的立基之地,也将有助于明确其在体育研究和身体研究中的位序和独特价值。在分别阐述了马塞尔·莫斯、伯德惠斯特尔、康纳顿三位人类学家对身体动作的经典研究后,得出两点启示:(1)文化塑造了身体动作,应秉持文化整体观全面理解体育及其身体动作;(2)体育人类学对身体动作与文化关系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开发,也将丰富和完善身体人类学和民俗学身体研究的学术版图。  相似文献   

4.
西方身体社会学对体育现象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强调的是身体与心理经验在个体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育是身体的展演,身体社会学对于体育现象有一定的解释性,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身体社会学的理论梳理以及西方身体社会学对体育现象的解析,使我国体育学者对身体社会学有完整的了解,为解释体育现象提供一种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女性身体观是对女性身体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女性体育是以身体为作用对象,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身体改造并进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女性体育的发生、发展受思想观念的制约性影响.由于两者都作用于身体,所以女性体育受女性身体观的直接影响.研究认为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起着导向、规范和动力的作用.女性体育在女性身体观规定的框架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与女性身体观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6.
一切体育运动、一切艺术创造活动皆始于身体,也必然要还原和服务于身体的根本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体育与艺术尽管属于人类不同性质的活动,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某种联系,体育离开艺术必然走向苍白和野蛮,艺术离开体育同样缺少意义的充盈和敞现.因此,立足身体谈艺术与体育的远近亲疏给体育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展现体育与艺术关系之流变的一条主线,同时,也是考察身体之于体育与艺术重要性和从身体的维度来阐释体育与艺术关系的指导意义--对人之存在乃至人之生存的关切.  相似文献   

7.
体育隐蔽课程对大学生身体自我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实验法对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阶段的体育隐蔽课程学习,通过PSDQ问卷测试发现: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提高男生身体自我概念、身体自尊、身体活动、身体运动能力、身体力量和身体耐力;有助于提高女生身体健康、身体自我概念、身体自尊、身体肥胖、身体外表、身体活动和身体运动能力。说明体育隐蔽课程对大学生身体自我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身体活动的异化和分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运用生物进化理论,通过对人类本能的身体活动现象的研究,论证了身体活动随社会发展不断异化、分离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并提出了体育源于劳动异化的新观点。又运用异化理论,论证了非劳动属性身体活动的社会化发展,进而提出体育概念动态发展学说,并通过对体育发展历史的研究,找出了娱乐竞技从体育中异化、分离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9.
使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对296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描述有积极的影响,每周参加三次以上和累计达到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就能够提高大学生对自己身体描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身体锻炼的目的性作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有限度的活动没有一个是目的,全都是相对于一个目的的活动”只有当目的存在于其中的运动才是完全的活动。也就是说日常随意的身体运动不都能增强体质,因此,身体运动要作为体育手段一定要有条件,不是任何人从事什么身体运动都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必须是选择地进行加工、整理后才能称其为体育手段。那么要使身体运动成为体育手段服务于增强体质的目的,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相似文献   

11.
关于体育手段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我国体育手段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认为,传统的体育手段定义混淆了与体育之间的区别,以致出现了以体育手段代替体育的问题。广义体育的核心手段是为实现体育目的的身体运动。体育运动技术则是身体运动的高级形式。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不仅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还是体育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的视角对体育涉及的关键概念野身体冶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中西文化体系对于野身体冶的不同阐述,着重分析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身体观。文章认为,人的身体永远是被嵌于某一文化体系中的身体,不存在有超越文化的身体,现代竞技体育对于身体有过于强调自然性层面而偏离人文精神的倾向,中国古代儒家所谈论的身体是建立在心性修养之上而非自然性本能层面的身体,儒家对身体的理解不是个体性的,而是联系于他人的存在,因此非常重视身体的礼仪实践。儒家身体观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运动的基本精神指向,对我们当今如何看待自我身体以及运动具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从身体的视角对中国体育文化中的身体政治现象进行了研究,身体的伦理化、国家化取向导致体育功能的嬗变与延伸.身体由“国家化”向“去国家化”发展,促使身体个性生命权力的张扬,运动休闲的兴起和发展与身体的个性化发展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运动休闲教育体现了体育的价值由“教化身体”向“解放身体、发展身体”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4.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学生参加"翻龙泉"活动训练前后身体成分的变化,来进一步确认该项目具有增进体质健康的体育的本质属性。结果表明:"翻龙泉"活动对学生的身体形态、骨骼肌量(SMM)、身体脂肪(BF)、基础代谢率(BMR)等各项指标在训练前后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参加该活动训练能改善学生身体形态,促进骨骼肌生长,有效减少体脂肪和肥胖程度,使身体质量指数(BMI)更趋合理,能提高学生的基础代谢率和健康评估水平,因而从运动生理学方面确认了"翻龙泉"活动的民族传统体育属性。  相似文献   

15.
对私人空间的承认与保护,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千差万别的尊重,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结果。当代私人空间的拓展,对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私人空间的拓展优化了体育文化生存空间,使体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工具属性,而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私人空间的拓展又对体育文化本身进行重构,拉近体育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促使新体育观念的形成。最后,私人空间的拓展使身体叙事成为可能,体育文化中身体意象空前丰富,唤起人们被压抑日久的欲望、快感与冲动。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体育的迅速发展中,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体育的研究也就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本文试图从体育行为的角度来研究体育运动对人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以及运动健身与运动竞技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传统养生体育的动静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 ,阐明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核心、特征方法和运动形式。认为动静结合是传统养生体育的重要特征 ,形神兼养为传统养生体育动静观的理论基础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合一是传统养生体育的基本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摔跤运动员血瘦素的分泌特点、与体成分的相关性,分析一次性抗阻运动对摔跤运动员血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以男子摔跤专业运动员(n=12)为实验对象,以运动爱好者(n=14)和非运动爱好者(n=12)为对照,对安静时血瘦素的分泌特点及与体成分的关系进行分析.抗阻训练后,30min,再次测定血瘦素水平,对比研究专业组抗阻训练前后血瘦素的变化.结果:安静时,摔跤运动员血瘦素水平、体脂、体脂%及体重指数显著高于运动爱好组和非运动爱好组(P<0.05).摔跤运动员血瘦素水平与体脂、体脂%正相关(P<0.01),与体重指数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非运动爱好组的血清瘦素与体重指数高度相关(P<0.01).但是各组间单位体脂的血清瘦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摔跤运动员在进行抗阻训练后30min,血瘦素水平下降8.7%(P<0.001).结论:1)摔跤运动员体成分发生了改变;2)体脂是血瘦素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3)一次性抗阻训练能下调男子摔跤运动员血瘦素水平.  相似文献   

19.
体育纠纷与体育仲裁立法的若干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超  范铭超 《体育科研》2010,31(5):27-30
体育仲裁是体育法律法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被证明是解决体育纠纷有效地手段。然而我国引入体育仲裁,尚存在仲裁范围的不确定性和立法权限方面的障碍。从体育纠纷的特性及可仲裁范围入手,对关于体育仲裁立法进行了思考,指出我国要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跨越发展,必须继续完善现有体育法律体系,制定《体育仲裁法》并将其引入体育仲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