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归园田居(其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第一首。陶渊明诗歌的语言比较平白。教师们怕教这样的课文,认为那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实在很难看出课前导语所说的"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作用来,也不容易如单元导语所说"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据了解,大部分教师是将《归园田居(其三)》与其后的《使至塞上》合用一个课时上的,还有少部分教师只是疏通性地过一遍,让学生背起来,能对付考试就完事了。这样处理教材,是对教材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归隐后所作的一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流露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坚守自我、不违本心的人格魅力。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格调清新,细细咀嚼,颇耐人寻味。【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诗歌作品,能够在较浅层次上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背景】《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第一首《短歌行》,一扫两汉时期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以新的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对高一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价值取向的引导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第二首《归园田居(其一)》满载着东晋陶渊明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喜悦之情。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诗《归园田居五首》,是中国五七言诗田园诗的开山与典范.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彭泽县(今江西彭泽西南)令最终归田,时年四十一岁.义熙二年(406)春夏间,作《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家,在浔阳(今江西九江)柴桑.  相似文献   

5.
<正>【专题任务】运用以意逆志的读诗方法,立体读取曹操、陶渊明两位诗人的人生取向。【预习任务】1.阅读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理解诗句内涵,找出诗中能够体现两位诗人人生状态的诗句。2.阅读曹操《却东门行》、陶渊明《杂诗(其二)》,感知诗人不同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6.
<正>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隐逸精神也正是通过他的诗歌作品来充分体现的,其《归园田居》组诗更是被视为研究其精神内核的经典之作。随着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对于《归园田居(其三)》的解读视频的走红,学界兴起了一股研究《归园田居》组诗的热潮。本文以《归园田居(其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以及他的其他诗作,对作者的隐逸之志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对《归园田居》组诗中精神层面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用了陶渊明的三篇(首)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之五)、《桃花源记》。这三篇(首)诗文都表现了陶渊明归园农耕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陶渊明的人淡如菊、味浓如酒、气傲似松、志廉似竹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归园田居》第一首是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相似文献   

9.
<正>《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全诗以"归"字为着眼点,抒写了作者告别官场,回归田园的欢乐之情。如果说"归"字是外显诗眼的话,那么"乐"字便是回萦其中、耐人品味的情感基调。它充盈于每一个诗行,浸润着每一个词语。具体说来,这种欢乐之情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即发现之乐、自由之乐、清新之乐,堪称陶渊明人生中的"第一乐诗"。一、发现之乐发现是一种异于常态认知的新体悟、新认识,有第  相似文献   

10.
正【学习内容】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上第四册:《动物的伪装自卫术》《冬虫夏草是如何长成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等五篇文章,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2.积累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把书"读薄"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七课《诗三首》,选了《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歌。从情感的角度看,三首诗都写了忧。但是,忧的原因却很不相同。释迦牟尼35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沉思默想七天七夜,总结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盛。除都受到生老病死的压迫之外,三首诗歌忧的原因分别为:《涉江采芙蓉》是爱别离,即"同心而离居。"《短歌行》是求不得,即"明明如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其思想回归于自我满足,建造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作融合着田园风情,开启了田园诗歌盛行的时代,从陶渊明创作的《归园田居》五首中,可以窥见诗人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特点,这也是我们解读陶渊明创作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围绕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分别进行分析,探讨诗人的内心情感发展及变化,可以从中总结诗人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朝鲜诗人申钦的《归园田居》六首是其"和陶诗"的代表作,体现了他对陶渊明人格和诗风的仰慕,艺术水平较高。其中,第一、三、五首深得陶诗精髓,与陶渊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第六首受苏轼和陶诗的影响,具有苏诗的旷达豪情;第二、四首则因归隐期间潜心学《易》,而以理语写归情。申钦的和陶诗也是朝鲜诗坛和陶诗的典范,是朝鲜士人追慕陶渊明精神以及中朝文学交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作为一个诗人而著称的 ,其中又以田园诗的成就最大。几千年来 ,他笔下所展示的那平和、静穆的世界和他那光辉伟大的人格 ,曾诱惑多少人去追求一种田园理想和牧歌式的生存环境啊。《归园田居》五首写于晋义熙 2年 ,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陶渊明一生三仕三隐 ,而每一次出仕都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我们可以把《归园田居》五首看作是其告别旧环境和投入新环境的“开场白”。《归园田居》中作者始终沉浸在一种“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的昂扬而欣喜的愉悦之中 ,归田后他几乎一直生活在这种宁静、轻松、自由的心境中。他强调…  相似文献   

15.
《归园田居》(其三)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全诗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本诗中"道狭草木长"一句中"长"的字读音,有两种说法:一说读chang,一说读zhang。习惯上读chang。而编者在八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大量表达隐居生活的内容,《归园田居》组诗往往也被这样解读。但陶渊明既是一位隐士,也是一个"斗士",《归园田居》其三就表达了作者平和无争的外表下的愤激的斗志,不宜因其为田园诗就放弃了对它的思想内涵的全面挖掘。  相似文献   

17.
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他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归园田居》第一首,即《少无适俗韵》。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相似文献   

18.
《归园田居》和《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后的作品.前者写于辞去彭泽令第二年(公元四○五年),抒发归隐初期的欢愉之情,并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后者大约写于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抒发的是作者的人生哲理.自学这两首诗,第一要理清每首诗的结构.第二要明白每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三要体会各自的特色,也就是说学会初步欣赏这两首诗.一、理清结构。《归园田居》二十句可分为四层.开头四句为第一层,作者抒发自己的怀抱: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性情,厌恶官场生活,希望归隐山林,但却误  相似文献   

19.
王娟 《儿童音乐》2012,(6):76-78,63
【教学内容】1.学唱海南民歌《跳柴歌》。2.学习简单的跳柴动作,参与表演。3.欣赏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教学年级】四年级【教材分析】《跳柴歌》是一首旋律流畅、节奏规整的海南民歌。歌曲中"五指山""万泉河"的演唱,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歌运用叠字的很多,《诗经》的首篇第一句"关关雎鸠"就用了叠字。历代文人诗歌也有很多用叠字的,如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