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特早期哲学中内含的美学是一种虚无论美学。萨特认为,人的存在作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虚无与自由,虚无与自由构成了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规定。美与艺术的存在同样以虚无和自由的本体论为其依据。不仅如此,人的存在作为虚无的存在就是欠缺,欠缺构成了价值的本性和起源。美作为自为的欠缺的所欠缺者就是一种作为超越性价值的存在,它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双重特征。因此,审美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才能实现。想象的本质特征是虚无化,而美对对象的审美提升实际上就是想象性意识对对象的虚无化。想象构成了虚无论美学的审美方法论,它把萨特的虚无论美学贯穿为一个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与审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整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人的情感是多方面的,而诗人的情感更是丰富而复杂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无不有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人丰厚的感情世界里,去寻觅和体味他们的"愁绪"吧!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他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将个性予以诗化的表现,以及作品中丰富奇特的想象与审美超越精神,是一种全面丰富、本真自然、极致酣畅、艺术美感的展示.李白对本真生命无比自由的表达,启发我们把个性的培养看做教育的本质特征,把想象理解为人的自由创造,并把审美理解为人对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4.
开放性和超越性深刻地体现出实践的文化特性.正是由于文化,实践才成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在唯物史观中,人是文化的存在物.超越性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本质特征.守望文化家园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或职责:一是对于社会而言,文化创适应该成为文化发展的基本样式;二是就个人来说,文化地生存、优雅地生活应该成为基本的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的缘起与主要观点 1.审美人生教育是自由人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性的最高境界,即自由的实现.著名美学家高尔泰有言:"美是自由的象征."席勒也早就定论道:"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到自由."黑格尔则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可见,审美人生教育是自由人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于儿童而言,审美活动正是其不可缺少的一种最为原初、最为本真的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是儿童的一种存在方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当给孩子一个审美的童年,让他们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摆脱功利,超越异化,最终走向自由人性的完美实现.  相似文献   

6.
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建构是人类存在与作为的产物,它诞生的前提就是人的主体意识开始由自觉思维走向自由思维,由此,在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建构中,就出现了知识习得假设论、交际能力锻炼论、教学交往情感论、教育沟通渗透论、教学互动诱发论、教育水平相长论等观点。这说明,人类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自由建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建立在"自由存在论"基础上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能够将来自"虚无自然"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这个"理论科学",转化成"自由存在"的"实践科学",从而将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从"虚无"的此岸世界中赎救出来,使其达到"存在"的彼岸。  相似文献   

7.
胡适曾经对徐志摩有一个评价:"他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对自己爱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此诗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对母校康桥深深的依恋以及离别愁绪,更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8.
佟娟 《语文天地》2015,(7):61-62
"诗词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谢冕《论诗》)诗歌词曲的寥寥数语,简约而不简单,语言的不连贯性、跳跃性,给读者更多想象的思维空间,能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正是想象思维  相似文献   

9.
诗歌教学,教师首先要走进诗歌,无限接近诗的丰富本体,只有当我们最接近作者时,最近距离地触摸诗歌时,感受它依然存在的温度,把脉情感的律动,我们才能更本质地了解诗,才能传达给学生更丰富、更真实的诗的意蕴,这才是我们教学诗歌的本真.  相似文献   

10.
萨特追溯了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存在的"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这两种存在方式。"自在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它是其所是。"自为的存在"是人的时间性的自我在场,意向意识的存在方式是自为的,它和对象的关系是否定关系。意识的内在否定和虚无化结构使得"自为的存在"是自由的,并通过选择的自由赋予了这个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