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曾宝俊 《中国德育》2006,1(10):42-45
21世纪的教育需要人文关怀,现代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十分必要。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环境,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论人文精神在专业教育中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高等学校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分析其专业教育中缺失人文精神的原因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文精神在专业教育中的角色:人文精神是专业教育的生命基因;人文精神是专业教育的方法之本;人文精神是专业教育的信念之魂;人文精神是专业教育的守护之神。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之“根”,是大学教育之核心与灵魂,是大学内涵建设之驱动力,是大学文化发展之重要使命。而当前我国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现状堪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文理分科传统模式造成了人文精神教育的严重滑坡;大学管理泛行政化导致了人文精神教育功能的严重削弱;市场经济物欲主义泛滥严重冲击了人文精神教育的正当性,冲淡了人文精神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重构人文精神、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势在必行。而重构人文精神、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必须注重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塑造人文精神文化内涵,营造师生精神家因,解决师生现实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4.
体育的人文精神与意义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体育界由于长期缺乏体育人文精神的熏陶,引发了众多体育社会问题,触发了人们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探索。文章从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以及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索和探究。认为体育人文精神除秉承了一般人文精神的意义外,还有其独特内涵:体育的人文精神和意义很难完整而全面地归纳: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体育人文精神的解读不同;体育科学体现了人文和科学融通的特征;体育科学是集中体现体育人文精神的特殊学术领域。但其根本来源是对体育社会实践中所潜藏的精神力量的挖掘;体育人是体育的人文精神的集中承载者和发扬者:内化了体育人文精神的体育人是构建和谐体育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为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人文精神与美育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两大亮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人文精神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课堂中寻求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升人文精神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美术课程是一门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和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是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在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主要目的是传承人文精神,因此,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正确把握教材传达出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人文精神。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文章主要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学的具体路径,以期能够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幼儿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种呵护幼儿成长,体现个性关怀的教育。幼儿阶段是人文精神培育的关键时期,对幼儿人文精神的良好培育可以为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才能在幼儿教育中找到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途径。鉴于幼儿阶段人文精神的缺失状况,加强幼儿人文精神的培育应从以下方面展开:在家庭的点滴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育理念;幼儿园应建立全面的人文精神培育系统,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人文教育;社会应为幼儿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结合多方位的培育途径和在幼儿教育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促进幼儿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9.
陈九祥 《成才之路》2011,(30):55-55
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法治等社会目标的支撑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靠教育培育。初中历史教学就要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担负起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任。 《新课程标准》就初中历史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明确了任务。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点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为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人文精神与美育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两大亮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人文精神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课堂中寻求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升人文精神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学校教育是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渠道。本文从基础层次、发展层次、实现层次分析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人文精神培育与地理课程之间的关系,并就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人文精神培育提出了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赵爱民 《华章》2007,(1):87-87
文章通过解析人文与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概念,阐述了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说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需要充分彰显的,而在网络时代下的图书馆员的人文精神则是以科学的人文精神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两者共生互补,任何一种缺失都将造成人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衡。就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来看,我们经历了在大学教育中提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以及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即现代人文精神应该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人类价值和精神的表现。面对目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借助大学英语教学,向大学生传播人文精神。本文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研究走过30年的历程。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国人文精神复苏与启蒙期。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集中的是人性与异化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通过讨论,人们初步认识到人的问题和人性问题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不应成为我们理论上的禁区,马克思主义也重视人、人的价值,应加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论争与重建期。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否失落"、"如何重建人文精神"成为论争的集中话题,形成了80年代"文化热"以来的又一次理论大讨论。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人文精神学理与实践的结合期。中国人文精神研究走出学理桎梏,着重于人文精神与现代化、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四是20世纪末至今,中国人文精神的拓展期。中国人文精神问题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拓展,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建构新论点。21世纪,中国人文精神研究,应具有全球人文意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理念,应追求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19):111-112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的建设。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在当下的高校中,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缺失严重。而公共英语课堂由于其时间跨度大,学生重视程度高等特点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这一重任。本文从当前教育现状,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公共英语课堂在人文精神培养上的优势以及如何在公共英语课堂中培养人文精神四个方面浅析理工科院校公共英语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文精神的争议除了其伦理人文,就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现——民本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人文精神的文明古国,其人文精神经历了远古的自然人文精神到伦理人文精神的发展,其发展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人,在这种发展追求中,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政治文化中最终升华为民本精神。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精华,由于各种传统,使得中国的这种人文精神在运行中往往走向反面。文章就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民本精神作辨证分析,在分析中弘扬民本精神的精华,争取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中国政治文明中的"执政为民"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8.
赵奕 《宁夏教育》2010,(2):79-79
1.德育应贯穿人文精神。德育是建构学校人文精神的最直接途径,学校人文精神的形成又能有效地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这种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感召下形成自主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19.
人文观念、人文理性、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主题。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人不可缺乏科学精神也不可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精神境界的反映,又影响人的精神境界。它追求意趣、和谐、平等、自由、尊严与幸福。因此,我们要倡导人文精神,宏扬人文精神,寻觅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锻造出高尚的人格,培养出会生存、会做事、会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关系的揭示,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对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中的人文精神,提倡科学精神是对人文精神,乃至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