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破解农业结构调整“怪圈”的新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高了跟着种,种多了价就跌;价跌了少人种,种少了价又高”。这个结构调整“怪圈”,经济学上称之为“市场同步性震荡”,既让农民头痛,也让媒体困惑。此文分析了当前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报道,探讨了造成市场同步性震荡的7大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通过简要的理论阐述和经验总结,提出了媒体帮农民避免市场同步性震荡的11项对策,包括宏观上设置引导主题的7个方向和微观上采写单篇内容的4个重点。  相似文献   

2.
许多爱好写稿的朋友都说言论难写。其实不然,笔者在写稿时一是细听。去年秋天,笔者回老家农村探亲,听到乡亲们议论,今年菜价不错,明年准备扩大大白菜种植面积。菜价高就多种,反过来,种多了,菜价还会高吗?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村里的干部群众,写成了《发财、运气、科学》小言论,就农民种田的品种、价格、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议论,并且提醒农民种地一定要依靠科学、依靠信息,千万不能啥价格高就多种啥,最后种多卖不掉,吃亏的还是自己,这篇言论稿被《山西日报》采用。  相似文献   

3.
我的领导是个普通人。首先名字很普通。大街上随便可以找到个把叫“李兵”的,他就叫李兵。其次,长得也很普通,一副眼镜底下,鼻子、耳朵、嘴巴,啥都不缺,啥都不多,而且都长得规规矩矩,没什么出格的地方。但是他又有很多出格的地方,明明是北京城里长大的高干子弟却心甘情愿做了湖南电视台农村节目“乡村发现”专栏的制片人、主持人,而且一做五年有余颇有成就。就是因为做“乡村发现”他获得了中国金话筒金奖、范长江新闻奖,还有观众青睐奖和农民信赖奖等等,后二项奖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最为珍爱的奖。农民叫他“兵哥”,一声兵哥…  相似文献   

4.
曹玉林 《新闻界》2001,(5):70-70
我十分热爱新闻事业,走出校门就当了乡里的新闻干事。1985年至1988年,我曾在县广播电台当过专职记者,去年6月份,我又从农业部门调进报社工作,这当中虽然间隔12年,但由于我对新闻事业一往情深,且又在农业部门从事文字工作,因此,从未间断过新闻写作,并有大量“农村稿”见诸各级新闻媒体。我的体会是,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应该心系农民,想着农民,多为农民鼓与呼,只要时刻牢记,就有写不完的“农村稿”。归纳起来有三点做法:一、勤学农村政策。这是写好“农村稿”的根本。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各地正在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这是继当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深刻革命,只有切实搞好了这场革命,才能真正解决广大农民增产增收,进而实现奔小康。为这场大革命鼓与呼,无疑是各级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但如何正确宣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以引导广大农民朋友积极稳妥地调整产业结构以及种植业内部结构,这里面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一、不能过于强调抓钱的重要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至形成轻粮重钱的误导。党中央之所以号召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是因为从总体上讲,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6.
20年后还有人种粮吗? "过几年,村里死了老人,恐怕连抬棺材的都不好找了."尽管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把国家的直补政策全部落实,但是仍然没有留住年轻人出外打工的步伐.谈起村巷人口萧条的境况,新绛县农民兰正娃不无担忧地说.而一些村民表示: "种那么多粮食干啥?又卖不上好价,种点口粮够自己吃就行了."  相似文献   

7.
我国13亿人口中大约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适时提出农村改革和科技兴农战略,引导农民走脱贫致富之路。党中央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做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向全党发出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号召。党的十六大又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广大农民实现了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就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因此,“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各行各业都要从“三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山西运城有一张以果业为龙头的果农报 ,每周四开四版。由于它立足于果业发展 ,以为果农提供果业信息、传授务果技术、解决果农疑难为己任 ,又通俗易懂 ,价格便宜 ,办得很是赢人。农民称赞它“为农民说话 ,让农民说话 ,说农民的话” ,是“无围墙的农大 ,不见面的老师” ,“农民看得懂 ,订得起 ,最管用” ,是“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姓农的报纸”。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也评其为“山西省2001年度一级报纸”。果农报之所以那么受欢迎 ,是果农报人心里有农 :他们大部分时间泡在农村 ,多渠道和农民交朋友 ,农民心里想啥 ,地里干啥 ,手里缺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电价高、农民电费负担重的问题非常重视,明确提出了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即"两改一同价"的农电工作三大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0.
早两年我和公安打交道挺多的,常在酒桌上听到这样的劝酒歌谣:人民警察,倒啥喝啥。又云:人民公安,举杯就干。 和警察打交道多了,亲眼目睹他们工作的辛苦,对此的理解是,警察太累,喝点酒解解乏,没啥。  相似文献   

11.
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阶段中,农民围绕城里人餐桌上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也面临一个重大的转变:在过去短缺经济的环境里,农民们种什么,城里人吃什么,如今,城里人想吃什么,农民们生产什么。这个转变既给农民们带来了致富机遇,也带来了过去不曾有过的困难。 从为什么难卖说起 近些年来,各地卖菜难之声不绝于耳,蔬菜难卖,水果价跌,粮食难销,辛辛苦苦的农民增产不能增收,面对着一堆堆滞销溃烂的丰收果实,他们发出了伤心绝望的哭泣。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农民要从整体上走上市场轨道,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面对风云多变的市场,农民还有种种不适应。  相似文献   

12.
钟扬 《中国广播》2004,(9):32-3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初,中央对“三农”问题提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并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又多次强调:加强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关  相似文献   

13.
县级广播电台如何利用媒体的优势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农民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农民增收发挥作用,这对广播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值得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是目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村工作的难点、热点。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种养模式很难使农民增收。所以农业结构要调整,但农民却不知怎么调、调什么?  相似文献   

14.
乡镇图书馆(室)是乡镇精神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是将科技知识延伸到农村的有效载体,是乡镇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图书馆时指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有好学不倦的精神。—个人还是要读点书,知识多了,本领就会增大,精神境界也就高了。  相似文献   

15.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  相似文献   

16.
“紧握手中笔、心中不忘民”,这是《青年学刊》主编冯天海老师在我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多年来.我始终铭记在心,长年跋涉、笔耕不止,写下了上干篇反映农民疾苦、沤歌农民艰苦创业的新闻作品.分别在中央、省、地、县的多家新闻媒体上刊(播).对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大概是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毕业后又长期工作在农村的缘故.对农村和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记得那是1987年5月,我毕业实习的吕河镇境内发生耕牛食青桐树叶中毒事件,眼巴巴地看到山区农民视为命根子的耕牛一群一群地死掉,心如刀绞。那天深夜,…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即“两改一同价”),是国务院统一部署的,具体落实党中央农村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开拓农村市场,繁荣农村经济,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切实巩固农村档案工作成果,推动农村档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日前,由县委督查办、县人民政府督查办和县档案局组成的农村档案工作专项督查组,对全县各乡镇及有关单位开展了为期6天的农村档案工作情况专项督查,这是继该县县委、政府把农村档案工作纳入全年岗位责任制检查内容之后为加强农村档案工作的又一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9.
陈冰冰 《兰台世界》2007,(12S):53-53
在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座谈会上,国家档案局强调,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必须以开发利用为主。这就给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指明了目标,使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以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为基础,积极探索发展方向,调整工作重点,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网络建设。[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稿新发头条     
《农民日报》1999年12月17日一版头条是笔者写的《从一到三十万──河南内黄六村乡种尖椒故事》。该稿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六村乡也一下子成了内黄及周边县调整种植结构的领头雁。 该稿发表之前,关于六村乡种尖椒的不少报道见诸报端,但都没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原因是这些报道大都写的是干巴巴的几串数字,抽象的几个增长比例和雷同化的乡领导如何重视、农民如何积极种植等资料性的介绍,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笔者认为:调整种植结构是当前农村农业的首要工作,要想把六村乡种尖椒的经验推广出来,就必须把文章写活、写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