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11年11月上旬,媒体"强迫式"采访深圳一起强奸案的受害人及其丈夫,引得社会议论纷纷,被批为"最残忍的采访"。无独有偶。广东"小悦悦"事件中  相似文献   

2.
"小悦悦事件"中媒体的作为 2011年10月21日凌晨,广州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无情车轮碾碎了小悦悦的生命,无良传播碾碎了传媒的良心. 事发后,相关报道评论铺天盖地,甚至"小悦悦"一词竞入选了不知何方人士评出的网络最热词汇.无论平面媒体还是电视、网络,小悦悦的名字被不断提起,标题无非是辱骂国民道德教育缺失,或是要求建立法律机制保护见义勇为等.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4.
“小悦悦事件”中媒体的作为 2011年10月21日凌晨,广州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无情车轮碾碎了小悦悦的生命,无良传播碾碎了传媒的良心。  相似文献   

5.
2011年10月19日,江西南昌发生“余于籍农民工抬车救人”事件,用实际行动证明人心不冷漠,与10月13日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形成鲜明对比.江南都市报持续了半个多月的系列报道反响强烈.在这次系列报道中,我们身沉、脑沉、心沉,全方位沉下去,多角度采访,与报道对象心贴心,挖到了一座新闻富矿,找到了营造都市类媒体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仔细分析今年屡次发生的多宗记者被打事件,有的是因为舆论监督触及利益所引发;有的是记者采访技巧不当所致;还有的是记者行为界限不明使然.因此,记者当务之急应明确与采访对象的关系、调整心态,尊重采访对象、提高采访技巧,增强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7.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全国上下的道德大讨论,日本媒体也对该事件投以关注,矛头直指中国人道德失范,并将“小悦悦事件”与之前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相联系.日本时政节目主持人说:“因为有这样的前例,所以许多中国人都不愿意去救助别人.”  相似文献   

8.
2011年冬天,发生在广东的"小悦悦"事件令人感到"道德寒冬"的冷漠.一个多月后,我们偶然获悉一个见义勇为事件.那是2011年10月23日傍晚,山东烟台南山集团24岁员工刁娜在下班回家路上发现一起刚刚发生的车祸,一位女子被车撞伤,正倒在路中央,刁娜见状,立即与丈夫一起下车施救.因为天黑路滑,过往车辆较多,很容易再次轧到伤者,刁娜站在伤者前方打手势、喊话,指挥车辆避让绕行,但在指挥过程中,自己却被一辆躲避不及的轿车撞断了一条腿.在获知这一线索后,胶东在线网络迅速安排记者赶赴龙口采访.  相似文献   

9.
公共新闻事件是指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引起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普遍讨论的新闻事件。从近年来发生的孙志刚事件、贵州瓮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追尾事件、小悦悦事件等一系列公共新  相似文献   

10.
小悦悦事件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这个惨痛事件引发的道德讨论及对媒体报道的反思,余波未了.但经过时间的沉淀,人们的认识更加理性了.笔者认为,对媒体最初的小悦悦事件报道进行反思是必要的,但是矫枉不能过正,小悦悦事件报道对唤醒社会的道德意识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道德争议事件频发,引起媒体大量报道。如"彭宇案"、"许云鹤案"、"小悦悦事件"等,让人哀叹社会道德滑坡。道德争议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反观媒体在事件  相似文献   

12.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中的、有起因有悬念有结果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 怎样强化"事件意识"? 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的体现、对新闻素材的挖掘都会呈现很大差异.如何强化新闻采访事件意识?  相似文献   

13.
刘婉 《新闻世界》2011,(12):217-218
本文选取今年5月中旬到6月上旬长江流域的旱灾和10月中旬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楚天都市报》对重大自然灾害和重要社会:事件报道的不同之处,为媒体在报道自然灾害与重要社会事件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0年一年中,全国就曾经连续发生过:沈阳“白玫瑰”美容保健公司非法拘禁《焦点访谈》记者事件;济南记者被保安殴打事件;东莞塌楼事故记者采访被群殴相机被抢事件;南方都市报记者被打事件;山西煤矿爆炸记者采访被殴失踪事件;3家媒体记者采访江门事故遭围攻殴打事件;深圳记者被打摄像机被砸事件;上海两记者厦门遭殴打事件;衡南暴力殴打记者事件;广州《羊城晚报》记者被恐吓、追打事件;质量万里行记者西安遭暴力事件;南京围殴记者事件……在以上列举的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采访对象在面对记者时…  相似文献   

15.
我想从新闻伦理角度,对最近媒体对两则热点事件的报道谈点看法.一则是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两岁小女孩被货车碾压,18人先后路过却无一人施以援手,结果被第二次碾压并最终不治身亡.这一事件天人共愤,也引发人们的多重反思.我要说的是,事发现场的一段记载惨剧发生过程的监控录像被各家电视台反复播放,网上更是广泛传播.情形之惨烈、场面之血腥,让人看了心里极其不舒服.  相似文献   

16.
欧漫 《新闻前哨》2012,(8):91-91
回访报道就是对曾经报道过的新闻现象或新闻人物,通过选取新的报道角度,重新进行采访的一种报道方式。如《新闻晨报》2010年1月7日刊登的《周正龙称:又在山上看见老虎》、羊城晚报2012年1月25日刊发的《陈贤妹平凡的良心平凡的春节》等。对重大事件的回访报道是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重要形式之一。纵观近年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公共事件发生的"突发时效"之内,各方媒体利用卫星传输全程追踪、记者现场直播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展现出绝不缺席的本能。无论是"温州动车追尾特大事故",还是广东"小悦悦事件";无论是"拆迁征地补偿"等敏感问题,还是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  相似文献   

17.
陈敏 《东南传播》2012,(2):47-49
近来,报纸新闻标题的评论化趋势愈发明显,尤其体现在报纸的导读版上,新闻标题往往放弃了提炼事实的功能,变为对事实的评论。笔者认为,新闻标题的评论化趋势值得警惕。本文以部分报纸对"小悦悦事件"(即佛山18名路人对两次被碾女童小悦悦见死不救)的新闻报道为例,同时结合其他相关新闻案例(如"郭美美事件"、乔布斯去世等新闻报道),来剖析新闻标题的评论化趋势,以及它可能导致的相关后果。  相似文献   

18.
"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不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空间都再一次掀起了舆论高潮,从最初的"广场效应"到后来的深入思考、反省及建议,这一转变除了受众对于事件认识的逐渐理性外,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及至2011年,"王功权私奔"、"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达芬奇事件"、"卢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等无不显示微博在社会公共议程设置中的主导性地位,加上传统媒体的跟进,更是放大了这一议程发展过程,使新闻事件产生空前的裂变式效应。笔者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闻活动日益丰富和延伸,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无论是负面报道还是正面报道,记者吃“闭门羹”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现状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