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2.
邓洪  石林 《军事记者》2001,(3):22-22
本刊讯 邓洪、石林报道: 2月 20日下午,解放军报通联部《军事记者》编辑部邀请解放军报社部分编辑记者召开评刊会,研评年初更名后出版的《军事记者》,并为进一步办好该刊集思广益。   与会的编辑记者充分肯定了《军事记者》的新变化和编辑部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他们认为,无论是装帧版式,还是栏目设计、文章质量,《军事记者》都上了一个台阶——立意高了,视野宽了,可读性强了。高级记者陈贤德概括道:更名后的《军事记者》实现了政治和业务、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广度和深度等的较好统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与会者的发…  相似文献   

3.
记者当自律     
记者的职业是神圣的、崇高的,所以才有“无冕之王”的称谓。一位名人曾这样描述记者职业的重要,他说,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由此可见,记者是一些虽没有权威的名义而影响作用极大的人。   现实生活中,一大批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不辱使命,乐于奉献,深入生活,深入实际,采写了大量的鲜活新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然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少数新闻工作者却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作了金钱的俘虏,干起了与记者职业道德相…  相似文献   

4.
很多不熟悉记者职业的人,总以为当个记者风光得很,走到哪里都有人笑脸相迎,大小宴请不断,摇摇笔杆子,许多常人办不到的事记者都能办到。上述看法并非一点儿没根据。确实有那么些“路路通”记者,进新闻单位没几年,就能为自己编结起一张“关系网”,吃吃喝喝、吹吹拍拍,哥们儿义气。渐渐地嘴巴吃油了,身体吃懒了,灵气、锐气也无迹可求了。他们并不代表记者队伍的主流。在我看来,一个称职的记者,出色的记者,必须有坚强的人格,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绝不流俗的价值标准。而所有这些品质的形成,首先要求记者耐得住…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军事记者》2001,(6):24-25
●军事记者编辑部 ●总第138期● 刊头题字 黄建峰 ●2001年第6期不是记者说记者马勇我不是记者,但从当顾问、到离休后撰写革命回忆录和经常写点小稿件,见报豆腐块后,就有不少同志送我个美称:马记者。我不是记者,但对记者的艰辛和不怕流血牺牲,从抗日战争年代的晋察冀边区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冀晋日报记者们报道的八路军和抗日群众,开展游击战、打击敌人的英雄事迹,我就对战地记者产生了崇敬,特别对新华社战绩报道的署名记者,尤为敬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社会上对记者有不少评说:记者不为民说话,不如回家抱娃娃。记者不为民作…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报》的专职记者最初有三十多人,以后逐渐发展到七十多人,我是最早的记者之一。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对这支年轻的记者队伍非常关心,曾多次给我们讲话、开座谈会,谈如何当好一名记者。有时还让报社的领导同志把他对记者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传达给我们,使我们这批年轻的记者在他的关怀和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1955年1月,报社召开记者会,请耀邦同志来给大家讲话,原以为他工作忙,不一定能来,谁知他满口答应,并且讲了一个上午。对于记者的任务、记者的作风、记者的品德、记者…  相似文献   

7.
赵志立 《网络传播》2006,(10):42-43
如今已经很难有传统媒体记者不上网了,但这不等于说传统媒体记者都具备了网络素质或者成为了网络时代的合格的记者。正巧笔者最近在某个平面媒体开办关于网络新闻业务的讲座时,顺便作了个调查;每星期上网平均一小时以上(普通网民的标准)的记者不到80%,能够利用网络在线采访的记者不到50%,在网上开有个人网站或博客、播客的记者不到10%,还有个别的老同志认为,自己的工作基本上与网络无关。可见目前传统媒体记者的网络素质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8.
何志武 《新闻界》2003,(1):14-15
新闻依记者而兴,记者因新闻而名。记者塑造了新闻,新闻又塑造了记者。如何利用新闻岗位加速记者成才并延长优秀记者在一线采访的新闻寿命,一直是新闻媒体苦苦探求的课题———一个涉及在新闻队伍内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的新课题。这一课题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新闻竞争的质量及成功与否,因为新闻竞争说到底是新闻人才的竞争。一个严峻的现实:成熟记者纷纷“淡出”采访一线刚办了才几年的新兴报纸绝大多数记者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自不待言,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机关报记者队伍年轻化速度也越来越惊人。据笔者调查,在许多报社,…  相似文献   

9.
洪宪帝制的时候,北京有位记者表现积极,对袁世凯自称“臣记者”,被媒体传为笑谈,帝制还没有结束,臣记者就已经混不下去了,只好夹起皮包走人。后来历史的大势所趋,任谁也做不成皇帝了,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新职业,诸如记者、律师、作家之类,庶几得以幸费.加盖“臣”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记者队伍空前壮大,各地记者撰写了难以计数的新闻作品。为及时总结写作成果,展现记者队伍的强大阵容,为各地记者出版个人专集提供机遇,北京海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北京博闻图书编著中心决定组编《记者文丛》,自即日起面向全国长期征稿,具体内容如下:一、《记者文丛》本着“唯质是取”的原则,要求作品内容健康,思想深刻,艺术上乘。选收达到出版水平的个人新闻作品专集(消息、通讯特写、言论、报告文学、电视解说词等)和文学作品专集(诗歌、散文、小说等)。二、《记者文丛》由国家级出版社正…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记者应该博采众长,从生活、艺术、文学、历史等诸方面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这一点固然重要,但记者的触类旁通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活跃记者思维的兴奋剂,是开发记者思维潜能的有效途径。记者具备了这种能力,或许有一天被一件事、一个人、一件东西、一首诗、一幅画所触动而突发灵感写出好的作品。下面我们想就记者的触类旁通结合实例谈几点看法:一、看漫画借鉴其构思的巧妙漫画是一种思维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精巧的构思可以使漫画幽默诙谐又富于哲理,仔细揣摩一幅漫画的构思,对记者的写作是颇有益处的,它可以触发记者…  相似文献   

12.
警惕记者身份异化所谓记者身份异化,就是指有的记者不务正业,专干那些与记者身份不相干的事情──追逐钱财。比如有的记者缺少下基层搞调查研究的本领,而热衷于搞有偿新闻;有的记者成了广告代理商,靠拉广告发财;有的记者出没于各类交易场所,成了交易所的掮客;有的...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14.
陈文 《新闻界》2001,(6):47-47
状态,即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记者,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职业品种,它的状态的好坏直接地关系到记者的成果与成长。特别在新闻业竞争日益加剧、记者队伍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个记者职业状态的优与劣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基本素质对人的影响作用而成了决定该个体成与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关注记者职业状态,就是对记者成长的直接关怀。记者究竟应该调适成一种什么样的职业状态呢?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下列三种状态对记者职业的积极影响:保持醒智、适度焦虑、充满激情。一、保持醒智在这里,醒智一词即指清醒的头脑。一名记者要保持清醒…  相似文献   

15.
陈文 《新闻知识》2002,(1):19-20
状态,即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记者,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职业品种,它的状态的好坏直接地关系到记者的成果与成长。特别在新闻业竞争日益加剧、记者队伍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个记者职业状态的优与劣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基本素质对人的影响作用而成了决定该个体成与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关注记者职业状态,就是对记者成长的直接关怀。记者究竟应该调适成一种什么样的职业状态呢?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下列三种状态对记者职业的积极影响:保持醒智、适度焦虑、充满激情。一、保持醒智在这里,醒智一词即指清醒的头脑。一名记者要保持清醒…  相似文献   

16.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早成共识;并因此使记者在群众中享有颇高的威望。而记者还有另外一面,则尚少提及———那就是:记者还堪称“无枪之将”。如果记者的这一面得以宣扬,既能加强记者自身的激励,又可进一步光大记者的形象。为“无枪之将”提供佐证的,莫过于最近的阿富汗战争了,因为那里同时进行了一场“新闻战”。阿富汗战争,已经被称为“新型战争”、“反恐怖战争”、“第四代战争”、“灰色战争”、“不对称战争”、“不对等战争”……令世人目眩。而同时进行的“新闻战”,则也不乏激烈壮观,其样式不仅带有自己的特色,而且…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选择     
记者的选择瞿长福最初,记者称为“访员”;后来,称“记者”。称“访员”时,记者的地位还很不行,称“记者”时,就伴随有了“无冕之王”的美称。可见记者对社会的贡献日益为人们所认知,记者的形象也逐渐树立起来了。然而不幸,现在,大街小巷的人们对“无冕之王”又不...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19.
体育记者的工作充满着挑战,而对体育明星的独家采访愈显记者功力。常听到一些记者同行说,体育明星爱耍大牌,对地市级媒体记者的采访不很“感冒”,尤其是要完成独家专访非常困难。笔者从事体育记者工作15年以来,已先后成功独家专访了近百位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亚洲冠军、体育明星。我的体会是:体育明星同普通人一样,  相似文献   

20.
伴着西宁的毛毛细雨,记者如约走进了青海电台党委书记、台长牛海鸣的办公室。眼前的这位青海电台当家人谦逊、亲和。他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几句寒暄之后,牛海鸣拿出一张青海省地图,横铺在记者面前的茶几上,向记者详细介绍起了青海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此举出乎记者的意料,但对于一个并不了解青海省情的人来说,这却是了解青海、了解青海电台的最好的开始。对牛海呜的采访就这样从一张青海地图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