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数字博物馆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博物馆,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实体博物馆功能的有效延展方式。文章重点讨论了数字博物馆的架构设计和层次模型、项目管理等问题,也简要介绍了建设数字博物馆的一些相关数字技术。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法人制度是文博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学理论与实定法相结合的视角探究博物馆法人制度的概貌,应该对博物馆实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博物馆法人的设立原则、构成要件、类型划分、治理结构和责任形态五个方面对我国博物馆法人制度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法层面上的分析,在适当参考国内外相关理论观点和立法实践的同时,指出我国博物馆法人制度需要在相关部门法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同步构建和实施。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概念属于博物馆学研究中的元问题之一,关涉博物馆现象发生发展、博物馆形态以及社会文化认知水平等诸多议题。近代国人博物馆概念的探讨,是在西方博物馆观念与中国收藏文化传统汇流、碰撞,在救亡图存的特殊时代主题下进行的。中西古今观念的杂糅在近代中国博物馆领域的表现就是博物馆形态的多样化。返回近代中国博物馆发生的历史语境,对多样化博物馆形态进行具体梳理,可以发现当时的博物馆概念具有复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演变史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历史地、辩证地陈述了廿多个世纪以来博物馆现象演变的史略。阐述了博物馆在嬗变演进的历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条件。从多角度研究博物馆演变。从文化史角度看,博物馆文化现象经历了收藏珍品的原始形态阶段,收藏珍品、科学研究的复合形态阶段,收藏、科研、教育的三职能复合形态阶段以及当代多职能复合形态。从社会史角度看,博物馆现象经历了私人秘藏阶段,社会上层开放阶段,社会公众开放阶段和博物馆发展外化阶段。伴随三职能的出现博物馆内部机制经历了两次大分工。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西方博物馆建筑的古代形态、近代形态和现代形态作了历史的回顾。考察了博物馆建筑随着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而变化、演进的过程。对二十世纪后的现代博物馆作了分阶段的叙述。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云展览已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回顾国内外云展览发展历程,梳理出萌芽期、技术融合期与形态多元期三阶段,界定了云展览可脱离实体展览而存在、包含虚拟交互和人际交互的概念要点,并提出以构建逻辑为顶层分类指标,以技术方法为二级分类指标,以功能应用为二级分类的附加指标的云展览分类标准,区分“复制型云展览”和“重构型云展览”两大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展览区别于线下展览的“无限关联”“虚拟交互”“用户自主创造”与“网络社群广泛对话”四大核心特征。最后,从理念层面的思维转型、研究层面的体系构建与机制层面的革新重塑等角度给出我国博物馆云展览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文化交往和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现代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日益发展为以传播.交往.审美为中心,特别是以陈列展示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形态,这不仅标志着现代博物馆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博物馆理念的酝酿和构建.意味着传统博物馆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转换。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提出,更加拓展和强化了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开始时,1905年中国引进西方博物馆化,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中国又从西方引进生态博物馆思想,1995年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博物馆是一种进步的化形态,它总是为社会的进步所需要。  相似文献   

9.
美无处不在,美学就是要发掘整理出美蕴,使人们得到理性的认识,并使之作用于实践。  一、建立博物馆美学体系,按照美的原则建造组合,是博物馆理论建设与突破的需要。  博物馆不仅是社会学的,也是美学的。多年来,中国博物馆学对博物馆作为社会学范畴现象,从古代萌芽到产生发展、从性质功能到目的宗旨、从结构到形态、从经费条件到经营体制、从自身规律到社会需求、从传统模式到新的探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是,对博物馆美学却缺乏一定的认识和探讨,除了零星文章外,几乎是空白,这…  相似文献   

10.
本回顾了20世纪60-70年代新博物馆运动思想和“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源起,对于我们从国际大背景下深入理解生态博物馆这一新兴博物馆形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倪江毅 《大观周刊》2013,(7):276-276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①长期以来,博物馆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博物馆网站来发布信息,而达到宣传目的,微博的出现,为博物馆宣传提供了新的媒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博物馆藏品置于其产生、存在和利用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置于博物馆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讨论博物馆藏品内涵意义的内容、性质、层次、特点和表现,认识到博物馆藏品意义是由与其相关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所决定的;博物馆藏品意义并不是浑然一体,而是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博物馆藏品意义并不是静止、孤立的事实或知识,而是运动、开放的社会行为过程;博物馆藏品意义并不局限于历史,同时也涵括和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字时代的“文艺复兴”——Google Art Project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数字出版形态的虚拟博物馆,GoogleArtProject将全球各地17家博物馆的众多艺术品呈现于网络,并且运用谷歌街景等新技术将虚拟博物馆延伸到了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也引发了关于交互方式、文化传播以及版权保护等话题的争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基本业务随博物馆行业发展而被确定。具有服从和支撑博物馆定位,受博物馆定位制约,及逻辑关系形态多样的特点。博物馆基本业务逻辑是对基本业务的关系及业务进展方向的认知,影响博物馆业务内涵和业务重点的判定。通过对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传播、陈列等多项业务形态的分析,建议博物馆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构建、管理与体验"的业务逻辑及业务支撑体系,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利用,用知识服务社会和增进民众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博物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文章首先对北京数字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的背景、调研内容与方法进行介绍,然后对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包括对数字博物馆概念的阐释、国外及国内数字博物馆兴起与发展的回顾。之后对数字博物馆(科技馆)的建设模式与分类进行讨论。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历史地、逻辑地阐述了博物馆存在着的文化品格与审美品格。与文化品格相联系,博物馆具有教育功能;与审美品格相关连,博物馆具有愉悦功能。两种功能的实现决定于两种品格的充分揭示。博物馆的本质特征就是实现两种品格的最终结合。达到文化审美的融合形态。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经费不足是困扰博物馆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作为一种特殊性的文物资产,博物馆资产经营是由其资产的属性所决定的。博物馆资产既包括各种财产,也包含财产权利;表现为财产、债权和各种权利以及知识形态的经济资源。如博物馆藏品复制品授权许可使用费、门票收入等财产权利所产生的收益权,就可以用作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博物馆资产证券化在有效地解决博物馆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的同时,依然保留了博物馆资产的所有权;而且,又盘活了博物馆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有利于国有文物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8.
自然史博物馆是公共博物馆初创时的主要形态,其后发展演变出多种形态。本文通过分析国际科技类博物馆发展历程及其背景,指出科技类博物馆的实质是构建和传播理性科学知识,其存在意义是奠定人作为世界主体的现代社会的知识基础;科技类博物馆呈现显著的发展阶段性,其收藏价值、组织目标、社会作用相应调整和改变。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当代科技类博物馆需要坚持构建和传播理性知识的信念,拓展成年观众群体,鼓励观众参与科学研究过程,服务所在地地域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建筑并非是一个没有内在逻辑的静态外设,而是社会对博物馆内部与外部期望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表达。与对传统博物馆建筑研究较多相比,新博物馆学运动兴起后产生的新型博物馆的建筑形态却鲜有涉及。在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历程中,村落博物馆建筑也引发了种种争论。山西省平顺县豆口村认知中心提供了将传统建筑改造成村落博物馆建筑的一个生动实例,该中心成为村民展示乡土文化和开展活动、发展旅游的核心场所。  相似文献   

20.
"非营利性"通常被认为是博物馆的核心特征,是将其与商业娱乐机构加以区分的根本因素。但是近年来,经济环境的变动对博物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促使博物馆开始关注自身的运营状况。同时,一些具备博物馆教育、展示等基本职能的商业机构也开始增加,博物馆的边界趋向于模糊。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的定义是否应该有所延伸?"非营利性"是否还是博物馆身份识别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解析非营利性的内涵,阐明当前博物馆的生存现状以及博物馆与非营利性的关系,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思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