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新根 《编辑学报》2020,32(4):431-434
作者信息造假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其操作手段隐蔽,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败坏了学术研究的风气,还可能损害“被署名”作者学术声誉,同时也给发文期刊带来不良影响。为了遏制和消除作者信息造假行为,学术期刊应坚持以学术质量为稿件录用标准;学术期刊编辑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甄别虚假作者信息;学术期刊应推行论文发表前“主要信息公示”制度,发挥公示预警功能;学术期刊应建立健全作者信息造假论文撤稿制度,发挥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授横飞与学术乱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授横飞石盛丰著,作家出版社,2008目前关于国内的大学教育与学术圈子有很多议论,比如高校评估的造假与走过场,比如职称评选的恶意竞争,比如项目申报的暗箱操作,比如教授分级的官本位倾向,比如学术成果的量化考核所引发的论文抄袭、著作拼凑,以及学术刊物大肆索要版面费和学术出版机构随意买卖书号等,其丑恶与腐败,已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3.
付中静 《编辑学报》2017,29(4):401-404
分析PubMed数据库中撤销的造假论文的特征及学术净化效果.发现近10年间撤销造假论文433篇,分布在25个国家,日本最多,美国次之,其次是德国、印度和中国.造假论文分布在178种期刊上,主要涉及数据、图片造假.造假论文数量大致是逐年增长.撤销主体主要是作者、主编、编辑.造假论文撤销前后年均被引频次差异显著(P<0.05).揭示了撤销的造假论文的主要分布特征及对学术界的净化效果.造假现象的严峻形势希望能够给研究者以警示,并强调作者、编辑在学术环境净化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简述我国目前科技期刊学术造假的现状,然后主要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在防范学术造假论文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美琴 《编辑学报》2018,30(5):503-505
通过分享笔者工作中遇到的6篇论文的审稿经验,分析学术造假论文产生的可能原因,提出医学编辑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同时给审稿编辑以新的启示:利用但不依赖相似度检测软件;警惕书写规范但存在某些破绽的论文;发现造假论文及时与作者合理沟通,以净化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6.
医学论文中数据占很大的比重,医学论文数据造假违背了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严重影响期刊的质量和作者的声誉。本文从《临床骨科杂志》编辑部近些年的审稿和编校经验出发,在分析临床医学论文数据特点及数据造假危害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医学期刊在打击论文数据造假中的守门人和啄木鸟式正面角色,以及在助长论文数据造假中的鸵鸟式、协助者和共谋者负面角色,以期提高期刊编辑在审稿和编校过程中对医学论文数据造假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刘清海 《编辑学报》2014,26(3):258-261
从作者亲历的学术造假论文一事出发,分析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在防范学术造假过程中大有可为。结合编辑流程的几个阶段,期刊编辑防范造假论文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宣传与教育,发现与控制,认定与处罚,建档与利用。认为防范学术造假不应仅仅是科技期刊编辑的事,而应是政府部门、科技管理部门、科技评价环境、期刊编辑与图书出版等多个系统与部门通力合作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胡德乾 《东南传播》2022,(3):109-111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内容开发、传播方式的深层次再造。学术期刊论文音视频融合出版既适应了数字化时代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更对防止学术造假、学术腐败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先从学术价值实现、用户心理、技术支撑三方面对学术期刊论文音视频融合出版的兴起逻辑进行了分析,继而深入探讨了这一融合出版模式的现状,当前学术论文音视频融合出版主要存在编辑音视频制作经验有限、音视频内容学术价值不足、论文音视频原创性内容较少等突出问题。通过加强用户思维构建、实现编辑专家化、创新内容生产机制等手段,能有效地推动我国全面实现学术期刊论文融合出版。  相似文献   

9.
杨珠 《编辑学报》2018,30(6):600-603
分析中文自然科学类论文发表后被定性为造假论文时,相关责任方的应对情况。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5—2016年查处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涉及的中文造假论文为例,分析其后期处理情况。调查表明:13篇中文自然科学类造假论文中,仅1篇论文被相关期刊撤销,12篇造假论文皆原样保持在数据库中任读者下载阅读和引用。各类科研监督机构、作者单位以及相关期刊应该负起终止造假论文进一步传播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论文买卖是危及中国学术诚信和学术创新的毒瘤,要除掉这个毒瘤,首先要揭示病症所在及其危害程度,引起高度关注,使之成为全社会的众矢之的。对于国内买卖论文这一公开的秘密,此前已有媒体报道披露,但是社会反响不大。而《武大专家:我国买卖  相似文献   

11.
东红 《编辑之友》2011,(1):70-72
买卖论文产业的形成,严重干扰了高校、研究单位正常的学术秩序,造成了虚假、浮躁的科研风气。同时,浪费了社会资源,欺骗了公众。如何消解这一"产业"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作为科技期刊——部分"买卖论文"的可能承载者,有识别"买卖论文"并设立"买卖论文"防火墙的直接责任。本文将探讨科技期刊应构  相似文献   

12.
杨珠 《编辑学报》2022,(3):291-294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查处的中文造假论文为例,基于引文内容分析其被其他文献引用的情况。调查表明:11篇中文造假论文共被有效引用34次;在定性为造假论文前被引用26次(占76.47%),在定性为造假论文后被引用8次(占23.53%,其中1次为负面引用);从引用情感来看,15次(占44.12%)为正面引用,18次(占52.94%)为中性引用,1次(占2.94%)为负面引用。建议加强发现造假论文的机构(个人)、作者单位与学术期刊等的沟通交流,督促造假论文尽快被撤销并在撤销声明中阐述具体原因;基于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特点以及学术不端行为长期存在的现状,科研工作者应具备质疑精神,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借鉴和识别;关注造假论文的正面引用,应警惕连环造假行为。  相似文献   

13.
如何阻止学术造假,端正学术风气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机构都开始使用各种文献检测系统应用于论文审核的工作.文章分析了国内主流的两种文献检测系统,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指出因系统的差异性而导致的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回避或处理这些问题,为检测员的论文检测工作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在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查阅“平台”相关建设文件、专家解读“平台”、各家对“平台”的认识等资料,在理解“平台”定义、定位的基础上,对“平台”的定位、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科技期刊的工作流程特点、稿件资源专长、学术资源优势,以及科技期刊层级分类标准等,着重探讨高质量科技期刊在“平台”建设中的角色。文章主要从“高质量与高级别科研论文”“可靠高质科学数据”“学术社区建设”三个方面阐述高质量科技期刊对“平台”建设的作用。【结果】高质量科技期刊具有高水准的审稿专家、编委会、作者群体等人员优势,具有组织学术活动、学术会议、论坛等高端互动平台优势,并在学术前沿科技追踪、学术团体黏附能力上均优于普通期刊。高质量科技期刊是“平台”建设中科研论文、科学数据、学术交流的源泉与保障。【结论】“平台”是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科技情报体系的顶层设计,是在开放科学生态环境下的重要国家科技信息布局。高质量科技期刊是“平台”建设的重要支撑与保障,是平台高品质学术资源构建、高质量科学数据建设、高端学术资源共享的来源与基石,在“平台”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和婷 《编辑之友》2015,(7):43-48
文章对2012年评比的图书馆学优秀期刊的编委会进行多方面的结构分析并作横向比较,介绍了期刊和编委会的基本情况并论及明星编委,提出以“编委年均论文量”“学术氛围系数”和“期刊学术成就值”三个量化指标,对期刊进行内部评价,帮助学术期刊优化编委会结构,进一步提升其学术文章质量.  相似文献   

16.
档案动态     
科技部将为学术造假者建立“污点”档案上海档案信息网:据《北京晨报》报道,针对近期国内外接连出现的学术造假现象,科技部部长徐冠华2006年3月14日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将对学术造假事件逐一调查,调查结果将考虑向社会公布。他还透露,科技部计划为造假者建立"污点"档案。继韩国黄禹锡“造假事件”曝光之后,如何防范学术造假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争相为遏制学术腐败支招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北大校长许智宏表示,今后北大如发现学生造假,导师将承担连带责任,严重者将限制招生。而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在本次人代会记者招…  相似文献   

17.
对某课题组所发表系列论文中“假引”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某课题组所发表系列论文中“假引”现象的分析,阐述以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单篇论文学术质量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及正确认识“假引”现象对单篇论文学术质量评价的意义。认为对于单篇论文应运用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并结合同行评议及论文的社会价值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甚至杜绝“假引”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文献调研法,从引证指标、引文网络、引用内容三方面梳理引文视角下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常见方法,分析各类方法和相关指标的特点和不足,指出从引文视角评价论文学术影响力需要兼顾评价精度、评价成本和实用性,构建多维度评价框架和多元化评价体系,并与替代计量法和同行评议有机融合,辅助“代表作”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讨论论文的“参考文献”问题时,已经涉及到如文中引文处理不当或引文不标明出处会引起失误,严重的可以导致“侵仅”、“抄袭”或“剽窃”等“欺骗”行为。事实上,种种学术欺骗行为在当今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甚至相当普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Science Foundation)和国家健康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的调查报告指出,美国全国对剽窃行为的投诉远远多于对“造假”或“篡改数据”的指控。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1991年1月至3月接受的75宗投诉案中,就有40宗案子涉嫌剽窃行为(山崎…  相似文献   

20.
说它“老”,是因为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屡禁不止。买卖书号现象早在1984年就已经出现,1985年1月1日,当时主管出版工作的化部在这年的第一天就下发通知,严肃指出有的出版社出现“卖书号”“卖牌子”的现象,并明令禁止,这是国家政府部门件中首次使用“卖书号”的字眼,从那时到现在的十几年来,买卖书号现象一直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管理部门也一直在三令五申地禁止,很难统计十几年来有多少书是通过买卖书号出版的,也很难统计管理部门为此发了多少个通知,多少个件,多少条规定,人们说到买卖书号,过去常用的字眼是“怪胎”“毒瘤”“幽灵”之类,后来经常用的是“顽症”。“顽症”就是难治或久治不俞的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