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劳动教育具有引导学生内修德性、外砺品行、专业成长、自由创造这一由内而外、螺旋累进的价值指向。较之中小学劳动教育,大学劳动教育具有独特性,其核心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思想,以融合学科专业教育为内容主轴,以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为价值追求,以形塑合法劳动意识为基本尺度。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包括:系统开展“关于劳动的教育”,建构劳动知识学习的课程框架;多元实施“通过劳动的教育”,统整劳动实践锻炼的资源平台;有机融通“为了劳动的教育”,拓宽劳动思想教育的实施渠道;守正创新“反思劳动的教育”,指导劳动科学理论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新时代的劳动者。学校可从实际出发,用好“五个一”:搭一台“导航仪”,明晰劳动教育的方向;循一条“时间轴”,梳理劳动教育的脉络;铺一张“资源图”,寻找劳动教育的素材;织一张“教学网”,夯实劳动教育的实践;建一个“作品集”,讲好劳动教育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正>河南省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自2011年建校初,即开启劳动教育探索实践,突破碎片化、作秀化、表面化的“盆景式”劳动教育局限,发挥“田野式”劳动优势,以校园、家园、社园(社区)、田园为主要场域,初步形成了真劳动、全时空、日常化的劳动教育新样态,从而让劳动教育更生动,让学校教育更主动。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中小学校构建了课程研发、实践服务、实施保障三位一体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服务体系,形成了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通过统筹资源,成立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共建共享机制;明确劳动教育的学段目标和能力描述,构建“食、礼、传、耕、创、数”劳动六艺课程;通过“基地上课”“送课到校”“职业主题研学”“线上劳动教育”等途径,满足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劳育”体系。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课程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当前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面临多重挑战:宏观层面,劳动教育与社会环境相龃龉;中观层面,劳动教育与传统智育相冲突;微观层面,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相脱节。新时代劳动教育既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也是“通过劳动的教育”,还是“为了劳动的教育”。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把劳动作为教育内容,要坚持体力、智力、精神相结合;把劳动作为教育手段,要坚持新兴劳动形态与经典劳动形态相辉映;把劳动作为教育目标,要坚持社会发展需要与自我发展需要相统一。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体系架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全程坚持问题导向与价值引领。课程性质方面,必修与选修相辅相成;课程样态方面,显性与隐性相得益彰;课程形式方面,理论与实践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6.
为破解职业院校实验室在劳动教育中参与度不足的问题,对职业院校实验室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要求进行分析,提出职业院校实验室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即:转观念,在劳动教育中主动作为;建课程,在劳动教育中打造“抓手”;抓管理,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帮手”;强合作,在劳动教育中对外“牵手”,为职业院校实验室开展劳动教育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中思政课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劳动教育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本质要求,是高中生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要从教师、教材、教法和实践四个“点”上寻找有效路径:激励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积极性,培养“渗透”关键点;深挖教材中劳动教育元素,寻找“渗透”切入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找准“渗透”切入点;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夯实“渗透”落脚点。同时,思政课教学要结合教材正文、“探究与分享”及“综合探究”要求渗透劳动教育,从而为劳动教育打好底色、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表达“通过劳动来教育”的方法论劳动教育,二是“为了劳动来教育”的目的论劳动教育。方法论劳动教育往往指向一系列有关教育的综合性原则,强调劳动发挥教育性功能及其限定条件;目的论劳动教育将劳动放在基础性地位,点明教育服务劳动的中介性,致力于唤醒受教育者的劳动意识。方法论劳动教育与目的论劳动教育相分离,根源在劳动与教育的分离,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就是方法与目的的辩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9.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蕴含了系统的幼儿劳动教育思想。当前,我国幼儿劳动教育存在意蕴失衡、意识窄化、形式异化、体验表浅等现实误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回归劳动本体价值观,树立全人教育目的;为幼儿创设劳动机会,深化幼儿劳动经验;重塑幼儿主体地位,发挥自主能动性;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联动家、园、社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0.
张慧 《教育与职业》2023,(14):65-70
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剧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呈现出“劳动+职业”“劳动+数字”“劳动+创造”的时代特征。基于数字技术融通创生高职劳动教育新生态,通过数字劳动牵引带动高职劳动教育新模式,强化数字素养保障高职劳动教育新成效,是有效推进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实施与专业教育融合不紧密、劳动教育理念与数字劳动需求不匹配、劳动教育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不充分等问题,需构建“嵌入—融合—创造”的目标发展机制“,手段—资源—模式”的支持保障机制以及“共识—共研—共建”的协同治理机制,以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1.
<正>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载体,目的在于育人。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与其他育人方式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尤其在强调教学综合性、整体性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更是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然能对德育、智育、体育、  相似文献   

12.
万奕 《上海教育》2023,(1):71-72
<正>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学校理应承担起把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责任,重视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践行“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知”是指学生对劳动知识的认知,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认同;“行”是指学生的劳动实践。知和行内在统一,相互贯通和促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践行“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形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技能、传承劳动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弘扬劳动精神,学生从小应当崇尚和尊重劳动,并参与一定数量的劳动。劳动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成为国家“五育并举”方针之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致力于改造教育、服务民众,建立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做”是基础,“教”和“学”是做的延伸,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在做的过程中去教、去学,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做”换言之就是劳动,劳动教育思想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劳动教育成为国家“五育并举”基本方针的背景下,梳理陶行知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为中学历史乡土史教学提供了诸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对学生品格形成和健康成长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劳动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智慧劳动教育已有兴起之势。为了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立足于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挑战,研究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切入,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从教学环境、立场、功能和形式四个方面对智慧劳动教育进行剖析,揭示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劳动教育环境从传统课堂到探究社区,劳动教育立场从“固本培元”到“融会贯通”,劳动教育功能从“生存工具”到“自我实现”,劳动教育形式从“单一学科”到“教育生态”。研究剖析了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能为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吕保桦 《天津教育》2024,(2):100-102
<正>“四园”劳动教育中的“四园”包含校园、家园、田园、社会实践园四个劳动教育的立体育人空间。多位面劳动空间的设立旨在响应《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政策,进一步丰富学生受教育空间,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平台。在“四园”空间的联动作用下,学生能磨炼意志、积累经验,深化体悟,形成正确、积极的劳动教育观念,逐步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因此,校方需重视“四园”教育空间建设,以实效促发展。一、构建“四园”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一)绵延的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16.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3,(12):24-28
“泛在”(ubiquitous)是一个现代信息技术的词语,在劳动教育中意指综合施教,多主体、各方面综合发力。“泛在”失灵会生发“双重人格”,影响劳动教育育人效果。劳动教育“泛在”包括就劳动教育的时间特性而言的“持续性”、就劳动教育空间而言的“场域性”、就劳动教育目标而言的“设计性”,以及就劳动教育主体而言的“交互性”。“泛在”劳动教育的组织遵循应该做到劳动课程、融合课程、潜在课程相互协同,家庭、学校、社会一体推动,提升教师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以“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为特征,使化学学科成为融合劳动教育的显性课程。在分析劳动教育与化学教学的关系和劳动教育融入化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文章梳理了劳动教育素材分类、劳动教育层次、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化学课程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策略,即:以实验探究任务驱动,珍惜实验过程的“体脑并用”;融入生活生产类应用,体验真实情境的“劳有所获”;挖掘化学史料的价值,感悟科学历程的“涓滴之劳”等。同时,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做到整体规划,顶层设计融合方式;深度建构,提升劳动育人实效;劳育引领,五育协同提升效果;以评促学,发挥评价改进功能。  相似文献   

18.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4,(2):21-25+55
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可以分为连贯性、统一性、协调性,理解“整体性”,要从劳动教育的五育并重、全面发展的“宏观视野”,劳动教育各类活动的“中观视域”,以及劳动教育目标达成的“微观层级”展开。因此,劳动教育设计的系统性、目标的整体性、过程的完整性、体脑结合的综合性和劳动体验的优化等五个方面是全面理解劳动教育“整体性”的着力点。整体推进劳动教育需要兼顾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统筹“劳育课程”和“课程劳育”、尊重学段特点,落实“进阶性”以及“家”“校”“社”协同一体。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以及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标准的框架下,“教劳结合”被赋予了全新意义和内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沿革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教劳结合”相互促进与理论发展的特点,并为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生命力激发与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提供了实践背景与理论支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时期意义要把握劳动教育思想的融合、教育政策的变革以及劳动教育管理实施的统一;面向未来劳动教育,关注“物质劳动”到“非物质劳动”实践意义的突破,提高认识,明确劳动认知;坚持“五育并举”革新指南,坚守劳动教育回归学校教育主体,教师教育做“领头羊”,推动未来人才输送科学实践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总体而言,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空间局促、内容单一、效果不佳等现状是不争的事实。有鉴于此,小学劳动教育应以“五育融合”为指导,丰富劳动教育内涵;以校本资源为依托,构建“三层三维”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实景化”生活场馆为载体,创建立体劳动教育环境;以多元学习为模式,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以多维评价为抓手,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由此体现劳动育人的优势,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