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俗物入诗词     
可入诗的未必都是雅物、美物,俗物、丑物同样可以入诗,这要看作诗的人心境是否高雅,感觉是否灵动,情绪是否饱满,学养是否渊深。唐代有种赌博用的骨头骰子,将有“相思子”之称的红豆嵌在上面作“点”,这大概是写过“红豆生南国”的大诗人王维,万万没有料到的。这骨头骰子乃大丑大俗,谁能拿它作诗?且慢,晚唐诗人温庭筠却有新的发现,用它来表现男女间刻骨铭心的爱情,真  相似文献   

2.
刘西平 《安徽教育》2012,(12):42-42
<正>鲁迅先生曾这样评诗:"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诗词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语文课堂作为营造诗馨氛围、享受诗味情趣、提升诗化境界的主要阵地,其作用是  相似文献   

3.
陈汉文 《现代语文》2004,(11):43-43
唐朝诗人王维留下了传诵一时,卓绝千古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的红豆究竟为何物,不少人见仁见智,对此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4.
唐代"代言体"诗歌通常以诗题中直接出现"代""代……作""代……答"等为主要标志,题材广泛,旨趣各异。《全唐诗》有此类诗歌约一百余首,大致分为三类:诗人代主人公言,确为代他人作诗,多有书信意味,诗人情感与诗中主人公情感不易区别;所代之人模糊不清,诗人情感在主观上隐藏起来却在客观上被暴露;主人公代诗人言,虽是诗人代古人作诗,实则借古人之口表自身之意。  相似文献   

5.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11,(Z2):24
【闲言碎语】唐代诗人孟郊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有"诗囚"之称。他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对于这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这首对母爱的颂歌由心而生,千百年来  相似文献   

7.
<正>一首诗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作者的"感动"决定着一首诗有没有"感发"力,使阅读诗歌的人受到心灵的震撼。《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内心之中首先有一种感发,情动于中,然后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既然要"情动于中",然后"形于言",这"情动于中"是诗歌孕育出来的一个重要质素。李商隐的《锦瑟》历来被人们称道,这首诗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人生所做的一次追忆。诗写得惆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诗眼"?"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提神的一个字"(魏庆之<诗人玉屑>).历代诗人在作诗填词时,都要反复锤炼,推敲字词的生动、形象、贴切、华丽.所以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写道:"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贾岛的"推敲"故事,更是成为诗人铸字炼句的佳话.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文人墨客有把花卉入诗的习惯,这在唐诗中尤其显得普遍。唐代不少诗人都写过桃花诗。"我以桃花写我心",诗人的情感通过桃花得以尽情地坦露。  相似文献   

10.
<正>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带小燕子、紫薇出巡江南,在江边见一群儒生摇头晃脑作诗赠别朋友"老铁"。乾隆见诗后便说:"我家丫头也会作这样的诗。"于是叫紫薇露一手,紫薇便吟道:"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众人一听,哈哈大笑:"这能叫诗吗?"谁知紫  相似文献   

11.
拆字诗趣谈     
一般诗人作诗,多从内容、音韵角度炼字造句,有一些诗人却别出心裁,所作之诗不仅富有艺术性,而且颇具趣味性,拆字诗多属此类。唐代诗人陆龟蒙(字鲁望)的《闲居杂题》(五首)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守岁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诗句,如今品赏起来,仍然十分真切感人。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点起明亮的蜡烛,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守岁,苏轼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歌哗。”将除夕守岁的情景,欢聚守岁的形态刻划得淋漓尽致。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日,少年犹可夸。”这是大诗人苏东坡有名的《守岁》诗,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此强烈哀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今读起来,仍能醒世警人。其中的“恐”字,份量很重,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积极态度。 “今夜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云中改,云颜暗里催,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这是唐代神童诗人史青写的“守岁”诗。诗中两个“催”字,透露了作者自觉时间紧迫,不能苟活的进取精神。 说起这首诗,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史青少年时,上奏唐朝的玄宗皇帝:曹植七步作诗,我要比曹植更强,可以五步作诗。唐玄宗遂以“守岁”为题,令史青作诗,史青果然在五步之内将诗作成,在场的人无不惊讶! “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今夜借年华。”这是唐代诗人徐振起写的“守岁”诗,诗中的“偏从”与苏东坡的“恐”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地风雪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杨柳芳容樨,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这是明朝诗人叶▲的“春节”诗,形象确切地概括了春节欢快的总基调,表现了诗人辞旧迎新、憧憬未来之情。 (《大众卫生报》1996年3月16日转自《资料卡片杂志》)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词poetry源自古希腊语词poiēsis[诗],原意指制作过程。poiēsis和poiētēs[诗人]含义的用法,最早见于希罗多德。然而,只有在柏拉图的作品中,poiētēs和poiēsis才成为重大的哲学问题,而且,这与苏格拉底这个历史人物相关。苏格拉底与"作诗"的关系,表面看是与智术师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智术师的修辞术隐藏了政治的苛刻与严酷,隐藏了超越言辞的政治要素,所以其修辞术等同于欺骗术。苏格拉底区分了poiēsis的双重含义——"制作"和"作诗",只有欲求美的"制作"才是"作诗",即通过抽象的制作模仿宇宙中的美实现自己的永恒。这种抽象的制作不仅指制作合乐的诗(音乐),也指创制法律(立法)。苏格拉底是以作诗的方式(模仿纪事诗人和戏剧诗人)来抵制民主时代的智术,而柏拉图的作品则是对苏格拉底的施教行为的模仿。  相似文献   

14.
记梦诗。非陆游独创,前人李白、李煜均有杰作。然而记梦诗之多,纵览古诗人,却无人超过陆游。他不但深宵做梦,而且白昼也会做梦,不但醒后记梦,而且梦中也在作诗。“梦”是诗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诗人人生理想的载体。据笔者统计,陆游记梦诗有122首,尚不算一个诗题下余出的28首。清赵翼《瓯北诗话》说:“核计全集,共99首。”但作者未存目,可能未包括诗中标明“梦中作”的15首。我们是把它归入记梦诗的,原因是:“梦中作诗”本来就是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由晚唐入后蜀的韦縠选编的《才调集》是唐人选唐诗中现存选诗量最大的诗歌总集。编者和清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此集"各有编次",而纪昀却认为是"随手排成"。其从选诗体例上看,选诗体例各有重点,明显偏向五七言的古律诗;从选诗内容上看,虽出现了数处不可解的地方,但整体诗风还是偏向秾丽收敛,大部分诗也可称之为"韵高词丽";从是否存在"压卷诗人"来看,除三卷没有外,其他卷所出现的诗人均为一时之"大家",所选的诗不仅突出了诗人的风格之长,也符合本集的选诗风格。  相似文献   

16.
浅谈妙悟     
“妙悟”、“以禅喻诗”是严羽在《沦浪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著名论说。诗人通过自身在学诗与品诗、作诗的体悟中,提出了“妙悟”说来阐述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还将禅学引入诗学,使禅理与诗理融会贯通,以禅入诗,由诗意求禅意,以禅理喻诗理,使诗歌理论得到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一生诗不离酒、酒不离诗。酒不但没妨碍其作诗,反而助其诗性。历来诗酒兼擅者大有人在,然而人们对李白的酒诗较感兴趣。关键不在李白酒喝得多,也不在其诗作得好,而在于其酒诗中,体现出诗人"真挚、率真、任侠、高傲、自负、豪饮、狂放、愁"的典型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解读妙悟     
匡晶 《考试周刊》2014,(92):20-20
"妙悟"、"以禅喻诗"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著名论说。诗人结合自身学诗与品诗、作诗的体悟,提出"妙悟"说以阐述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还将禅学引入诗学,使禅理与诗理融会贯通,由诗意求禅意,以禅理喻诗理,使诗歌理论得到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主张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这在南社诗人朱梁任那里也得到了鲜明体现。朱梁任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诗人,为人磊落坦荡,豪爽率真,作诗干净利落,铅华不染,在苏州文学细致绵密、柔软甜润的传统主体诗风之外别开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