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有必要从课程论的视域,采用课程论的话语与范式进行探讨。在课程论的语境下,学生的主体性超越了传统教学论语境下的认识、价值与意义,其特征与结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体性的一般内容、基本特征及其嵌入体——学校层级的课程运行环节这三个维度构成了学生课程主体性的立体模型。  相似文献   

2.
阮丽萍 《考试周刊》2010,(24):217-218
主体性教学是教师、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双重双向对象化活动。这种双重的双向对象化活动过程,是构建教学和学生主体性的机制。本文对主体性教学这一问题,从“学生主体性观念、学生主体性地位、创造和谐氛围建立师生合作关系、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道德教育即谓主体性道德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满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是新课程概念的基本特征,对语文新课程中“主体性”概念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我们用新的课程观指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课程改革实施到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也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直接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完善主体性的适应指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是教育的主题和实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学生在教育中主要是通过课程获得培养。从这种意义上说,课程是学生精神建构、主体性发展的主要途径。首先对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其次,提出高校课程体系应是发展大学生主体性的主渠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高校课程体系构想。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又叫主动性,也就是自觉能动性。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与学习效果的提高。笔者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实践,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谈谈一得之见。一、转变教育观念,达成学生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对主体性的培养既是普通大学的教育目标,也是远程教育的教育目标。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应当是教育的开放性,即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主体性培养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在远程教育中应当是互动的;远程教育的开放性与远程教育对主体性的培养在目标上比普通大学更具有共同指向性。主体性培养应渗透在教学管理、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等多层面上。远程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担负重要的引导责任。  相似文献   

8.
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就必须明确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关系。从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两个方面出发,对概念进行深刻分析,理解其辩证统一的关系。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力,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收获成就感,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个人主体性与类主体性作为两种不同的主体性,其基本特点分别是占有与生产。具有个人主体性的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客观性知识观、以机械学习为主、丧失与他人交往,最终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而具有类主体性的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建构性知识观、以意义学习为主、建立与他人合作的关系,最终实现自主全面的发展。要实现学生学习活动中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的转变,就要关注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对人际互动的参与以及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10.
曹永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5):120-122
在高校伦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既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又是践行伦理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的主体或者说是践行道德的主体,这就要求伦理学课程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主动探究的方式理解、认同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并将其内化为主导自己行动的内在的道德律令。因此,主体性教学模式与伦理学课程教学之间便有着较为紧密的契合度。就建构伦理学课程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即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营造课堂气氛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和调控课堂的动态生成,促进师生双方主体的有效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2.
本科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教材越编越厚,课时越改越少,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教师能力评价机制失范等问题越来越阻碍了这门课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而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留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等的本科现代文学互主体性教学模式改革,则是行之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对历史上已有的和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学生观进行系统的梳理、理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性学生观,进而提出课程变革的相关建议与思考。文章主要论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课程文化几个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张君 《学周刊C版》2019,(16):35-35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有效创新和改革,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也在进行有效的改革。在中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学主体性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中职法律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下面对中职法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方略进行主要研究和讨论,旨在通过尊重和培养学生们主体性地位,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中职法律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界,学生的主体性备受关注,但人们不敢或不愿多谈及教师主体性,似乎一谈教师主体性,就会削弱学生主体性。我认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体性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其主体性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我国当前教育中教师主体性缺失的状况,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和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肖建忠 《文教资料》2007,(2):159-161
体育新课标中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对体育教学的主体性提高了新的要求.本文对学生主体性教学的科学理解,主体性教学特征进行论述,提出了实现学生主体性教学的途径,为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服务.  相似文献   

17.
虽然课程改革已是多年,但当前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由教师编好一个樊笼,赶着学生往里钻,还生怕学生钻错了方向。长期千篇一律套子式的教学,完全磨灭了学生的个性。究其原因,与教育者混淆师生的主客关系,学生当山谷里的野百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密切相关。学生的主体性要关注哪些方面呢?我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在主体教育思想下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最终完善学生主体人格的教学活动程序。围绕这三个方面,对高师教育类课程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展开了系统探究,以期促进主体性教育思想在高师院校的实施,并进一步丰富高师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决定了学生与各种教学因素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与学生、教材与学生、教学手段方法与学生、教学评价与学生等等。教师正是通过调整教学中的各方面关系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因此,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和处理好上述各方面关系,使学生发展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现就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彭忠信 《时代教育》2012,(17):11-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的重要原因则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对本课程开展主体性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强烈要求,是学生主体的迫切愿望,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推进本课程的主体性教学改革,必须根据自身课程特点及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和成才需要,合理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