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科举之人才观、考试观及其现实影响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的人才观和考试观是支配其考试活动的灵魂,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构成了当今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制度建设的传统文化资源。公选考试对科举的人才观和考试观既有借取和继承,亦有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立国之本,考试是选才之制,而有效、针对性强的法律则是保证考试公平、有效选才的准绳和保障。从科举法学的视野,以科举立法和高考立法为分析对象,通过借鉴科举立法的经验教训来探讨高考立法问题,可以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考试法》提供必要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立法依据。  相似文献   

3.
科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早已在百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依然存在,科举学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借鉴。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建设的启发借鉴上,还可延展到教育乃至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从科举的公平性、社会流动、考试立法等角度谈古论今,仅是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之一。科举制不等于专制制度。考试选官方式与专制统治制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既可以为帝制时代所采用,也可以为共和体制所采用,还可以为当代中国所采用。我们不应以西化后的现代的尺子,去度量中国古代的民族的历史,科举是传统社会相时最公平的一种选才制度。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的考试观取决于人才观、质量观与教学观,而人才观、质量观与教学观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高职教育考试观体现为三个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导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向学生的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6.
考试文化是指将考试作为甄别个体差异的主要方式及围绕考试活动而产生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约等要素的复合文化体系。从历史的视角审视科举考试文化,其发展轨迹呈现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公平性的特征。科举考试文化对当今考试文化建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立足社会发展大局、构筑中国特色的考试核心价值观、推动分类分级考试实施、育才与选才相结合、强化考试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以考试选才,考试在当今中国也被广泛使用,尤其是高考制度,具有广泛而重大的社会影响.古代科举与当今高考的考试后效都十分明显——在做出巨大社会贡献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具有重大消极影响的弊端.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古代科举与当今高考为例,尝试对大规模高利害考试的利害分布及其产生的负面后效做初步研究.科举与高考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负面后效,其根源在于利害与风险的高集中性,承载着过重的责任与重负.根治负面后效的最有效措施莫过于分散其利害的高集中性,将其评价功能和利益分配机制予以疏散,对人才实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业考试作弊现象的社会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生、学校、社会以及文化传统四个层面探微,认为高校学业考试作弊是学校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以追求分数为表象,以追逐位置和争夺资本为目的的主动“求生”策略,他们用异常的方式表达了对教育教学公平的渴望。而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及僵化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超越”和偏离学校规章制度负有责任,反映了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等方面的迷失。当然,学历社会、考试社会中考试功能的畸变以及文化传统中重视考试的教育价值取向也隐含了高校教育逐渐由知识到标签的异化之路。对其防治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和长期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特大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回答的新时代课题。以科举为代表的考试制度是国家抡才大典,其投牒自进、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的传统考试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考试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考试理念标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界定科举制度、科举文化、科举文化遗产等核心概念基础上,系统论述科举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科举文化的正能量与负效应,凝练科举文化的现代价值,提出建构新型考试文化体系、夯实考试学科文化基础、创新考试内容和形式、坚定中国特色考试道路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源于文化考试机制保障了文化知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确立了考试选才方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所以未来的高考改革,是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上的多样化选才机制改革。改革的目标需要健全考试选才为主、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需要健全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为主、自主招生为辅的招生渠道。  相似文献   

11.
科举术语作为科举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在长期的考试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来的。科举术语丰富多样,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反映了传统考试文化、吉祥文化、儒学文化的鲜明特色。了解科举名词术语及其含义的演变,可以加深对科举文化传承与变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科举是我国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历时一千多年。本文通过苏洵、陆游、李时珍、蒲松龄等有才之士屡屡科举不第情境的阐述,说明科举制选才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目前计算机网络化迅速的推进,用人部门对人才观和考试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对考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考试方法和组织管理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可能,从而使考试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由传统的经验性考试发展为现代的科学化考试。  相似文献   

14.
韩愈基于对国家动乱、吏治腐败的现实思考,结合自身"坎坷而艰难"的仕途经历,提出治国"在得人"的论断,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从成才、选才和用才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状况的担忧,进一步指出了成才之途、选才之方和用才之策,形成了韩愈独特的人才观。理解与应用韩愈的人才观。韩愈的人才观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举取士制度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也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批判的结果,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科举制的勃兴。科举一经产生即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对科举制与教育关系审视的同时,今天应注意改变功利的教育观和考试观,树立科学的学校评价观。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视角解读一代枭雄曹操的人才观.通过剖析曹操的人才观与时代文化特征间的关系,把握曹操人才观与时代观、发展观、功业观的内在统一,探究曹操人才观的独到与人才经营的成功,并依据现代人才管理理念揭示曹操人才观内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科举制消逝了百余年后的今天,仍能够时刻感受到科举时代沉淀下来的文化。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两者在考试形式、考试程序、作用影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1994年至2017年在CNKI上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梳理后,按照研究主题将文献分成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科举变革与高考改革、科举与高考的公平性、科举户籍与异地高考、科举与高考的作用以及其他六类,并在对各主题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对未来"科举与高考"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科举考试文体是在古代文学体裁基础之上的为选士服务的特殊文体,包括“策”、“论”、“杂文”、“诗”、“赋”、“判”、“经义”、“八股文”等类别。它受客观文学潮流变化、考试主办者的选才要求以及选拔性考试的演化规律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学和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考察和分析科举文体的演变轨迹,有助于加深对科举考试性质、特征的认识,对当今各类考试活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晚清八旗绿营将领的状况和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认为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包括三点: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军事人才观的缺陷是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纪律松弛,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考试作为甄别人的知识与能力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考试文化。中国是考试的故乡,考试文化一脉相承。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弘扬考试文化优良传统,变革和创新考试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专题下的四篇论文,历史跨度虽长,但具有内在联系,均围绕考试文化的核心问题——选才与考试展开论析。这既印证了我国考试文化之源远流长,也凸显考试文化的重要性与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