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12,(22):13-14
"天价烟事件"引发的反思 今年6月份陕西的"天价烟事件"①,在被网民强力围观后,事件主角一度奇迹般地由官员变成了报道该事件的记者.报道见报后的第3天,也就是6月29日,《西安晚报》记者石俊荣被停职,西安晚报社的一位领导在实名认证微博上透露了上级领导对此次事件的基本态度,核心在于"传播效果负面,影响陕西形象".说句实话,"天价烟"报道后来引爆互联网,对陕西形象,特别是陕西各级政府的形象的确没有加分因素.但这里需要思考的是,记者本人和媒体是否应该为这一后果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各媒体"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记者手记"这一新闻写作样式"火"了起来.在"走转改"活动中,各类媒体都开办了"记者手记"这一专栏.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电视台,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到省、地市报. 那么,如何认识"记者手记"和写作"记者手记"呢? 一、"手记"与"记者手记" 手记这一文体最初应该来源于笔记文体和日记文体.相关解释为,亲笔写的书信、日记、笔记等.  相似文献   

3.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4.
听,是广播的特点,也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本质属性。那么,什么最能体现广播这一特点呢?是音响。音响体现了广播的本质属性,广播精品常常产生于带有典型音响的录音报道中。那么,怎样捕捉,挖掘典型音响呢?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记者在采访对象面前要树立平易近人、谦虚和谒、真诚可亲的形象,营造出与对方融洽、合谐的交谈采录氛围录音报道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记者能否采录到生动、活泼、自然的人物谈话音响(这是报道的主体)。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记者在采访对象心目中的形象至关重要。我们的体会是:记者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5.
在山雨欲来的报业"危机论","拐点论","调整论"中,中国报业忽然找到了一把金钥匙--上市!一时之间,"上市"、"资本运作"成了报业集团老总经常挂在嘴边的时髦词汇,并且被列为报业发展规划之头等大事.据悉,目前排队等待主管部门批准其上市申请的国内新闻出版企业已经有10多家.更有甚者,西部某省一再要求辖区内媒体上市,原因是该省的文化产业中目前还没有上市的公司.可是,在这一波"上市热"中,需要冷静地问这样一些问题:报业为什么要上市?中国的报业集团是否已经具备了上市的条件?上市之后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出版业危机管理及化解对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山 《出版经济》2003,(11):8-10
SARS病毒的肆虐,打破了整个中国人平稳的生活,相关行业(如旅游、交通、餐饮等)面临了巨大冲击,这无疑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领略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真谛,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等古训的深深思索.透过SARS危机本身,我们如何有效地面对各种危机,如何建立企业的危机预防体系,如何减少各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将是现代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议题之一,当然,出版业管理者也不例外,如何树立出版业的危机意识、如何直面本行业的突发事件、如何建立出版业危机管理机制和处理危机事件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如何宣传特定的形象呢?如何将特定形象写得"美"呢?第1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5日)一稿,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8.
日本核辐射危机发生后,因为人们轻信"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引发了席卷国内多个省市的抢盐风潮.这是检验大众媒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传播力、引导力与公信力的一次实战演练."抢盐"风波让我们反思,媒体为什么在突发事件中的引导力那么微弱?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为什么在民众的口口传播面前那么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9.
事实上,近期发生的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因报道上市公司内幕交易遭到通缉、郭德纲弟子殴打记者、郭德纲诽谤媒体等事件,反映出一个现实尴尬:传统媒体在媒介危机中未必占据有利地位,应当在复杂环境中正视并提升自身的危机公关应对方法.危机公关,主要指机构、团体、企业或个人因遭遇重大突发事件导致形象受损而开展的一系列公关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专业化的危机应对行为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谅解或者支持,维护或重塑形象,挽回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记者直接参与口播新闻,把自己的声音直接传达给听众,已成为广播改革中的一种喜人景象。 但是,记者口播形象如何?我们需要怎样的记者口播形象?这些问题已经到了我们应该关注的时候了。 从广播、电视的现状看,对记者口播,很多人更多的是把它当作实现创意和节目招徕的一种形式,甚至仅仅作为手段,认为“口播不就是一种播法嘛,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口播就一定有人爱听”,因此忽视了记者口播的内在规律的研究。常此以往,手段、工具的开掘必然乏力,江郎才尽,行之弗远。 当我们队发挥广播特长、调动记者潜能的更高层面去关照、揣摩时就会发现,记者口播不仅是传播事实、阐发(稿件)主题、影响受众的一个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展示记者魅力的一种手段,它甚至有着堪与采写媲美的无穷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记者口播的声音形象代表着记者从业的媒体形象,反映出记者的德才学识。因此,广播、电视从业者,应当多去探究记者口播的内在规律。 记者口播依循的是广播听知规律,它的本质、特色、形象  相似文献   

11.
《视听界》编辑部发起的关于“记者形象”的讨论,很有现实意义。至于如何重塑新闻记者的形象,特别是廉洁的形象?我觉得是篇大文章,是个系统工程。但是,我们决不能因其大且复杂艰巨便望而却步,应该知难而进,扎实有力地推进记者队伍的廉洁建设。推进这一建设,应着眼于综合整理,方法是抓好“四廉”,即:“上”廉、育廉、自  相似文献   

12.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13.
谈到现代新闻记者的工作,确有不少十分有趣的例子.我想根据这些例子回顾一下以国外生活为题材的苏维埃特写的发展道路.如果对报章杂志上的这些特写作一个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特写发展的两条路线、两种倾向.怎样的两条路线呢?取决于什么呢?有完全不同的例子:塔斯社驻国外的记者,就其任务来说首先应该尽力报道真实、确凿的材料,避免臆测和武断.但遗憾的是,塔斯社有一些记者奉行这条"金科玉律"真可谓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例如,塔斯社记者自巴黎报道:"据晨报消息,巴黎下雪了!"这件奇  相似文献   

14.
一场从美国蔓延开来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中国传媒业.尤其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和金融风暴的双重夹击之下似乎危机不断,而这场危机到底是"危"还是"机"?中国传媒业又该如何应对?业界精英的探讨也许能为我们解疑释惑.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首部形象危机应对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 2)》于2012年9月正式发布,由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牵头编写.报告认为:形象危机是由客观因素导致,并结合主观感受和社会环境而综合产生的危机.形象危机事件爆发后,应采取积极行动,消除形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优化形象.报告对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官员、企业、社会等领域的形象危机开展了专项研究.2012年形象危机应对的主题词是——消除负面影响需要技巧.  相似文献   

16.
危机是指"危及个体或组织利益、形象、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故与事件."[1]因此,处理和化解危机事件历来是组织形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政府的"媒介形象"则是指"政府通过大众传媒所展示和传播的形象.它是由政府的现实形象转化而来的.政府的现实形象是其媒介形象展现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政府的媒介形象展现首先与它自身的现实形象有关,同时也与大众传媒的报道方式、传播方式有关,与社会公众的接受与认同有关."[2]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现实形象是其媒介形象展现的基础和依据.但对社会公众而言,很多时候,政府的"媒介形象"就等同于其"现实形象".  相似文献   

17.
杨敏 《记者摇篮》2008,(3):33-34
有些记者工作多年后,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觉得司空见惯,缺乏新闻敏感性,缺少采访写作的激情,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作记者的职业疲劳。那么如何来医治这一病症呢?练就一双"勤快腿"炼就一双"勤快腿",是记者适应工作的必然要求。记者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动态性的工作。每天要通  相似文献   

18.
郭全中 《传媒》2015,(17):24-25
近日,一则2015年普利策奖的本地报道奖得主之一KuzNIa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转行做公关的新闻引爆了媒体圈,不少记者在感慨"无冕之王"光环不再的同时,又发出虽不愿当公关但又不得不当公关的无奈,但实际上,记者只能转型做公关吗?记者如何才能实现更好地转型呢? 做公关是门槛最低的转型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先红表示,根据国外的一份调查报告,国际上三分之二的新闻从业者选择跳槽时都会到公共关系行业.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让长期以来从事舆论监督的、当惯了"甲方"的记者转型去做"乙方"呢?  相似文献   

19.
掌握少儿语言和习惯 少儿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有独特的语言运行方式,喜欢用一些叠声词汇、拟人化的语言、"嗯"、"啊"等助词,所以,我们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多掌握这类语言.例如,"小蝌蚪在水里面游啊游,它在干什么呢?原来啊,它在找妈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会调动少儿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我们讲得很有趣,从而专注地听我们说话.但是也要避免过于嗲声嗲气,男主持人尤其应该注意,既要把握语言特色又要避免过于幼稚.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董浩就做得很好,语言风趣、幽默,又能结合少儿特点来组织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20.
在了解了危机传播管理的基本流程之后,还有哪些技巧可以帮助发言人更好地掌控危机传播的主动权?这里介绍4个技巧,也是发言人在危机传播中应遵循的几项原则:表态也是行动、握紧"真诚"这张入场券、让大家"看"到你的措施、一种声音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