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西方女性主义传入中国,女性学课程被陆续推上我国高校讲台。女性学课程自开设以来,课程名称和内涵由以女性研究为主渐变成女性研究、性别研究并存,反映了女性学研究立场和视角正在发生变化。高校最初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基本上属于各学科中的女性分支学科,这个阶段开课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向传统学科中的性别歧视宣战,以改变男女学生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定型。90年代后期,学术界中使用“社会性别”来替代“女性”成为一种潮流,一些十分明确的女性学课程被冠以社会性别、性别诸类标签。“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对社…  相似文献   

2.
毕婚族是高校中的一个新的族群。毕婚族中女大学生占多数的现象反映着我国社会性别制度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开始了从传统的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制度的转变,但市场经济改革使这一转变面临着新的障碍。毕婚族的出现正是女大学生面对社会性别制度倒退的一种反应。解决毕婚族等现象的根本措施在于推进两性平等的社会性别制度的建立:发挥政府在社会性别制度建立中的决定性作用,普遍开展高校社会性别教育、培养大众媒体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3.
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角色定位和性别角色期待是妇女解放进程中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着男女两性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的性别角色扮演,而且左右着人们对“好男人”和“好女人”的价值评判标准。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男女平等的意识虽早已成为主流,女性的自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仍根深蒂固,即使是在高校知识分子群体中也不例外。因此,要缓释女教职工双重的角色紧张压力,性别意识的确立和传统性别观念的改变是至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近代民办报刊出版,较之于中国旧式邸抄京报,乃是一种新式媒体。它们在加快媒体自身变革的同时,也在中国知识分子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一重大转型,既是知识分子思想史意义上的一次价值转变,也是其社会史层面上身份、地位和角色的一次转换。报刊书籍日益成为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彰显社会文化关怀的重要职业场域。  相似文献   

5.
孙卓 《文教资料》2011,(2):222-223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话题。除了社会环境、用人单位的区别对待等客观原因,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本文从社会性别观的视角入手,辨析了社会性别的概念,探讨了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观念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影响性别观念的因素,并从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近代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伴随着近代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历史跃进,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一个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也就是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近代中国法律教育文化观念的变革经历了由浅到深、由片面走向全面,逐步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管理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当前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现代化管理成为了社会各领域比较关注的焦点。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目标,然后分析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后。才在西方列强的欺压和凌辱下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辛亥革命的爆发终于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在国体上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广大民众仍旧处于封建蒙昧主义状态。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动荡演变及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和宣传。民众的政治觉悟逐渐提高,五四运动时民众的政治心理带有了强烈的民主主义色彩。这种“民主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轨迹。最终导向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民主革命。”因此探索民众政治心理的这一变动过程,有利于我们总结中国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不是简单地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外在表现样态模仿和变革。中国社会传统结构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传统结构的根本特点,即乡土性。这种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而不是西方以团体为中心的社会。因此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事实,显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不是由一个“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革命性转变进程。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在实现差序格局现代表达过程中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互动;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突出地体现为市民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文明现代化等视域中差序格局现代表达方式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高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由传统的管理理念向信息化管理理念的转变。本文分析了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观念、素质、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从观念更新、人员素质、基础硬件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为高校女性管理者在职场中展现性别优势提供了可能。但由于面临来自传统观念和制度上的束缚,目前高校女性管理者的状况可概括为:比例少、职位低、职权小。通过从家庭、个人和制度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提高女性管理者在高校中的影响力,促进高校积极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致力于传统文化近代转换的新型知识者,以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和男女平等理念为理论基础,从性别秩序理念的重构、女性社会价值的重估、女子才德关系的重释、女性角色形象的重塑四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宗法农业社会中以男权主义、家族主义、伦理主义为价值准则的传统社会性别理念进行了除旧布新的重释与改造。这一传统社会性别理念近代转换的工程,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妇女的经济地位在原则上与男子平等。但在现实生活中 ,我国妇女的经济参与程度仍较低于男子。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刻原因是制度之外的观念因素 ,即对女性劳动价值的偏颇认识。要改变女性经济参与的现状 ,即提高女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首先必须改变女性劳动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透视这一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困扰、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以及经济因素的制约是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三大障碍。运用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为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搭建平台需要重构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修正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和利用经济的杠杆作用进行调节。简而言之,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改变我国目前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WTO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公正、开放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入世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充分认识入世对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冲击,主动运用WTO规则促进中国法律观念的变革,有助于实现法治现代化,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必须创新。因为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严重脱离实际,并失去指导功能。立足于中国现实,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是中国经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传统社会观念误区、市场调节失灵、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劣势以及女大学生自身能力缺陷等因素均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改变传统性别观念,塑造现代性别意识;健全女性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女大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其素质;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是减少和避免就业中性别歧视,为女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概述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劣势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主客观原因,提出应当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重树社会性别观念,健全社会支持保障系统,提高自身素质,倡导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建构有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化象征反映了性别文化作用于社会生活以及性别制度作用于时代文化的一些典型特征,它们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ims to open up the rationales that are used to argue for an increase in male participation in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 workforce. Two theoretical concepts are highlighted and compared: gender balance and gender flexibility. An ethnographic study was conducted in one unusual nursery that has five male workers, using focus groups, one-to-one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with male and female practitioners, managers and parents. Some practitioners used a discourse of gender balance to justify the value of the male contribution to the workforce, based on heteronormative ideas about the division of gendered labour within the traditional family. Others emphasis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highly versatile ECEC practitioner and linked a value for identity versatility with gender flexibility. Our findings lead to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 need to recruit, train and retain practitioners who are gender conscious and can respond to young children in gender-flexible w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