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瓶七大势是汤瓶七势拳的内容核心,七大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及其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身”、“辗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式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的,故汤瓶七势拳又称汤瓶拳式七势拳。  相似文献   

2.
汤瓶七势是汤瓶七势拳的重要七大势子,七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势"、"碾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势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的。  相似文献   

3.
汤瓶七势拳     
七势拳又名汤瓶拳,它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的汤瓶壶为标记。汤瓶七势拳在回族中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阿訇都练习此拳。汤瓶七势拳练习前先口诵“台斯迷”,这是伊斯兰教的阿文,意思是奉普慈太慈安拉之命起。奉真主的命令行事。起势和收势皆为汤瓶式。开始和结尾均冠以“接嘟哇”,意为真心真意接受真主的恩赏之意。  相似文献   

4.
第三势——开合开合势之劲在于身劲催动背劲,左右开合之劲达于肩、肘、腕上三节劲的贯穿;身带动腰的左右开合之劲达于胯、膝、足下三节劲的贯穿。恩师水普慈曾讲:"开合在于拉开脊柱上下劲,带动肩胯的开合左右劲,催动手足前后劲,此六劲合一的整体内劲为汤瓶七势拳所独有的贯劲之法。如果把开合劲理解成外形拳架手足的开合,那么就失去汤瓶七势拳的‘开合’贯劲法的真谛了。"  相似文献   

5.
汤瓶七势拳     
中国穆斯林三大宝(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势拳)之一的汤瓶七势拳又名汤瓶拳,它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的汤瓶壶为标记。汤瓶七势拳在回民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是回民独有的拳术,既能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又可应用于实战,防身自卫。由于七势拳历来秘不外传,只在少数阿訇中秘传,外人很少见到。  相似文献   

6.
马雷石 《精武》2007,(12):44-45
作为清真教门名拳——汤瓶七势拳从问世到现在一直为武术界所珍视。穆斯林习武者对此拳尤为推崇,有"七势打六合(指心意六合拳),箅子抓窝窝"之誉。汤瓶七势拳的得艺者在过去极为保守,周口袁凤仪尝言:"大教(汉族)之人大多欲观之而不得",今邓州马雷石先生独家披露其拳,价值如何?尚请行家里手细心把玩。  相似文献   

7.
马雷石 《武当》2004,(1):19-21
心拳十二大势为心意六合门重要的十二把劲力的盘法。必须在六艺的基础上方可盘习,每一大势内必含六艺内涵。现据南阳张志诚一脉谱传心拳七世陈合龙、水氏家传心意拳水普慈、唐百仪一脉丁正喜等恩师所传及本人练功浅见,整理出十二势的定法盘法,望习者在定法中盘出随心所欲之内劲,方不失其真谛。不到之处,望心意(形意)同门及武林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人之生命在气血,拳之灵魂在劲捷。劲力越丰富,拳法越有生命力。劲力越艺术,生命力越强盛。太极拳以劲力上的缠连绵柔,潇洒飘逸,风靡全球。少林拳以劲刚势猛,气势磅礴,风行大江南北。心意拳则以劲力富涵科学原理,能将精气神贯注于拳法变化之中,既富技击又可强身健体,故而为中青年所厚爱。 劲向六说 劲力即内劲之力,是精气神聚合为一的抽象“衍化物”,  相似文献   

9.
李真 《武当》2014,(2):21-21
“拥”劲是太极拳的四正推手技法之一,是太极拳中特有的一种劲别,是群劲之首。拥字的含义是拥架、挡阻,用来防御对方的进攻,动作主要是向前,方向为正。其劲力的接触点在手腕到肘之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因此说“拥在两臂”,其主要拳式有起式和左右拥等等。  相似文献   

10.
周口七式拳     
时晓武 《精武》2009,(7):60-62
一、七式拳脉络杂说 七式拳,原本叫七式捶,心意拳巨匠袁凤仪依回族习惯,扩充补足了七式拳体系后,叫汤瓶七式拳,或汤瓶拳。  相似文献   

11.
凌召 《武当》2009,(6):21-23
以五行拳运动之法来完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在明、暗、化三劲的练法上完成的。初练拳时,用力以刚猛之劲为主,拳势要舒展,不可拘谨,为的是使劲力发于体外而抻筋拔骨,劲力调和顺畅,开出体劲,渐渐达到体动随心动,炼精化气,以退后天返先天,这是练明刚之劲。练功久而久之,内三合程度逐渐提高,行拳作势舒畅自如而无喘意,自身也就松了。经过这样的一段时间练习,力量外放,用尽了,拳不打乏力,练拳者自己都乏了,身体自然能松软,促使体的柔化。基础打好了,又使精足气壮,骨质坚韧.洎军六合严整.内劲自生。  相似文献   

12.
刘文波 《精武》2004,(1):8-9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势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入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势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势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势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势则是“母拳”之“母”,  相似文献   

13.
“内劲”是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常见的重要概念。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因此,也相应出现了“内劲”和“外劲”的概念。什么是“内劲”?什么是“外劲”?太极拳界的许多拳家从不同角度多有阐述。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练内功而激发出的一种潜能”;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群收缩与伸展、紧张与放松的变化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弹性力”;有的说“太极内劲的实质是意气结合、神气合一”……  相似文献   

14.
车星辰  杨树藩 《武当》2005,(6):27-29
"练势行拳"是九宫八卦拳的核心功夫、本源之所在。此功其实就是走圈转掌的功夫,也叫"盘技"。与别派八卦掌不同的是,本门的转掌功只有"青龙探爪"和"二龙盘飞"两势,并且招式极少,显得较为质朴简洁,但内蕴丰富,变化万千,涵盖本门拳技之精华。另外,九宫八卦拳在起势收势与变掌换势时,都从中宫开始,在实践技击时也不离中宫之变化,充分体现了"土生万物"、拳理通于易理的道家拳术特色。一、青龙探爪此式为九宫八卦拳诸功之母,九宫八卦拳的各种拳功兵刃,都是通过练习此式而提高的,习者万勿  相似文献   

15.
南拳套路中影响运动员“发劲”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拳势刚烈的拳种,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运动特点是动作紧俏,刚劲有力,步法稳固,手法多变,身居中央,八面进退,常以发声吐气助发力,助拳势。“发劲”是南拳套路运动的“支柱”,没有劲力的南拳就体现不出南拳的风格特点,所以南拳中的多种拳法、腿法要求刚劲有力,气势雄伟。  相似文献   

16.
(一)心意六合劲 心意六合拳要求身成“六式”:鸡腿、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鸡、龙、熊、鹰、虎、雷,为心意六合拳之身法,拳技运行六形合为一体。强调内、外三合,六百一致。盘拳练艺,使刚柔之劲相济,内外之力合一。 (二)心意之阴阳劲 心意六合拳在发力劲道上其理深奥,融道学、阴阳学、生理学、力学为一体。盘拳练艺,刚柔相济,发招技击,内外合一。心为技艺之体、技艺为心之用。心欲动周身俱动,意欲发视谁谁惊。其劲力的产生和击发之道,概略为蓄之中节、固之根节、达之梢节。集蹲、涮、摇、拧、插、  相似文献   

17.
宋学玉 《武当》2009,(8):36-36
武当内家拳派,在发力技术方面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所谓“牵手即跌,拂袖钻心”,绝非虚喻。抛开浮于唇齿之间的虚高理论,总体归纳起来,内家拳发力大致可分为长劲、短劲、单劲、混劲、阳劲及阴劲,以及直吐、柔吐、明吐、暗吐、含吐与合吐等。其中每种劲力又可变化和细分为多个单劲与复合劲,最终熟于混化而能应机随心。本文仅以内家拳短劲中“袖劲”(即寸劲)的“含吐法”为例,与民间拳系中共有的招术拆出来作以比较,试解“同是一技,技分三层”之理。  相似文献   

18.
李亭全 《武当》2009,(12):18-18
沾连随粘是习练内家拳,特别是习练太极拳者最基本,也最讲究的一种劲力和招法。这种劲力,人们称之为“沾连劲”或“随劲”;这种招法,人们称之为“粘随法”或“随法”。沾连随粘是太极推手中特有的方法和形式,也是习练太极拳者在较手对抗中应该采用的重要技术手法。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第2期《中华武术》发表了我的一篇《杨澄甫太极拳斜飞势演练探究》,意在改变拳友们错误的练法。当今拳友们演练“斜飞势”时,大多按照“野马分鬃右式”来演练。杨澄甫的弟子郑曼青、董英杰等多按如此练法,且《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三张拳照(第20页,第二十三节“斜飞势”;第42页,第五十六节“野马分鬃右式”;第49页,第七十一节“斜飞势”)是为完全相同的同一张拳照误导所致。这是历史“成书误操作”形成的。杨澄甫前一本书《太极拳使用法》是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的。“斜飞势”拳照与“野马分鬃右式”拳照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劲力 在传统太极拳理论中关于劲力的阐述:(1)王宗岳《太极拳沦》“由著熟悉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阴阳相济疗为懂劲。、”(2)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要腰,形于手指。”《太极拳解》“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