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简要梳理了海德格尔存在之思与艺术之思互释的思路历程,指出“转向”时期的重要著作《艺术作品的本源》和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海德格尔从存在去规定艺术和用艺术来阐释存在的尝试,体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艺术本质观和文艺批评观。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最终的答案,但他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和追问,已将艺术哲学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2.
《艺术作品的本源》以"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成其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以"回到事情本身"和"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考察了物、作品、艺术、真理、存在等问题。作为海德格尔思想后期转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与《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道开启了海德格尔"思"与"诗"的对话,并明确表述了对艺术和诗所进行的本质的思考、本真的追问",乃出自一种思的必然性"。在哲学史、美学史上,《艺术作品的本源》有着重大的"事件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运用“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物、作品、艺术、真理等的步步追问,揭示了艺术作品和真理的关系,展现了诗的魅力。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如何诗意地栖居。《艺术作品的本源》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开辟了新的领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思是其哲学、诗学与美学思想中的核心命题,其通过真理的“遮蔽一敞开”涵摄性运演机制彰显诗学的本源性内涵及诗人之诗才等重要思想。梳理“真理之非本质”“存在者之真理”以及“存在之真理”3个层面的蕴义,旨在彰显出海氏真理观内在旨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真理观的“符合论”色彩,赋予真理源初性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的诗学名作,它以“存在在其存在中成其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以“回到事情本身”和“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围绕“存在之真理”,在对“艺术的存在”的追问中,将“艺术的本质”界定为通过“世界与大地的原始争执”的“裂隙”的“构形”所实现的“真理之自行置入作品”。艺术乃“真理之生成与保存”,是真理之创建、发生和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  相似文献   

6.
《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探究观点背后的思想根源,会发现海德格尔之意乃是托借艺术之名,叙述其存在论思想。对《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的讨论,自其发表之日起就从未断绝,或针对文中作品考证,或针对文中观点可能隐含思想进行推断。"百家争鸣"当然好,但是不要忘记,此《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的目的不在于得出一个"完美无瑕"的结论,而在于通过艺术之思帮助人类解除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枷锁,最终栖居于存在本源的近旁,叩问人生真相。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氏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运用"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物、作品、艺术、真理等的步步追问,揭示了艺术作品和真理的关系,展现了诗的魅力。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如何诗意地栖居。《艺术作品的本源》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开辟了新的领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9.
学界普遍认同海德格尔思想与东亚文化的密切关系,然而在海德格尔的名篇《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中,海氏对东西方文化的哲学阐述并不深刻,其目的是通过东西方对话的形式,逐步追问语言的本质、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进而把语言及其本质一并纳入贴有海氏标签的哲学下。  相似文献   

10.
从"创作"和"保存"两个角度来阐述艺术作品的被创作存在,是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创作作为对存在者无蔽状态的生产,将真理固置入形态,具有一种冲力.这种冲力改变人与世界的习惯性关联,使人进入到存在者的敞开领域中.人作为"保存者",投身、逗留于作品的真理发生过程中,通过"站立"到作品之敞开领域中来认识存在者及人自身.结合两者,进行"诗意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赠与、建基和开端的创建性力量.海德格尔这种艺术创作观破除了传统形而上学美学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为我们更"本源"地探讨艺术作品提供了一条极富启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认为艺术作品打开并保持大地与世界的争执,而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真理的开端的创建,是一种"源始争执",而这种争执会产生的一种"冲力",把艺术推入历史之中,让历史开始或又重新开始,这正是艺术的本源之所在。然而不仅艺术本身是历史性的,艺术的本源这一问题也是历史性,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也将不同。但是艺术需要在开放的历史语境,因为艺术本就应是对惯性之存在的颠覆。这或许正是海德格尔所要展现给我们的艺术的本源。  相似文献   

12.
通过死亡的精妙阐述可以窥探哲人思想的玄奥,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突出了能“问”存在的此在,关于死亡的阐释使此在的整体存在和本真能在得以可能,从而保证了关于此在的阐释具有源始性。勒维纳斯则站在海氏生存论的死亡分析所开辟的现象学基地上主要就死亡与时间、死亡的不可能性、死亡与他者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批评,但这些批评不能统摄海氏的后期思想,随着海德格尔追问存在意义的路径发生转变,此在由“向死而在”转变为“作为终有一死者而献身与存在的庇护所”。  相似文献   

13.
作为哲学的核心和人类的本性,本体论是思想对整体和无限的玄学渴慕和形而上学关注的表达。它以Sein的问题为对象。存在是在者的存在,因而它本身不是一个在者。以“知”的逻辑推论方式追问在者之为在者与以“悟”的方式追问“在的意义”,形成传统与当代的“本体论差异”。传统本体论把Sein当作在者来对待,这在本质上是关于实体的理性科学;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以此在于时间境域之展开追问Sein的意义。追问Sein的意义就是去问“为什么此处存在的是各种在者而不是无?”“无”是现实在者之整体和无限。谈论无就是作哲学思考;哲学若真正探讨无,就必然变成非科学的,因为科学拒绝无。哲学地谈论无,是追求一种旷达的智慧和心远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原诗学建构以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判性接受为理论依据,以人与世界的存在性统一为现实根基,融合中西方的一些重要的艺术思想资源,通过构筑显现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存在关联,来澄明存在真理。原诗学的研究虽然涉及到诗歌文本和艺术作品,但其核心却是呈现于一种"世界"与艺术之间的历史性的循环,其所涉及的"原诗"实为作为显现方式的作诗(诗性构境)和构境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思是其哲学、诗学与美学思想中的核心命题,其通过真理的"遮蔽—敞开"涵摄性运演机制彰显诗学的本源性内涵及诗人之诗才等重要思想。梳理"真理之非本质""存在者之真理"以及"存在之真理"3个层面的蕴义,旨在彰显出海氏真理观内在旨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真理观的"符合论"色彩,赋予真理源初性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根基,运用"回到事情本身"和"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从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艺术与真理的关联、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保存这三个方面深入考察了什么是艺术、艺术如何发生、如何才有艺术,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细致研究追寻艺术作品的本源;同时也论及艺术作品的魅力与生命力等问题,其中浸透着海德格尔对现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担忧。本文以上述三个问题为切入点,梳理海德格尔艺术追问的基本思路,探索其新颖独特、立意深远的艺术哲学思想,反思传统艺术观念以及当代艺术与人的关系问题,并对人类如何摆脱生存困境这一难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8,(3):77-83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海德格尔寻找艺术作品的本源,对作品、艺术和本源的概念层层分析之后,最终发现并没有一个外物可以赋予艺术以本源,而艺术就是自身的起源,这一结果恰恰揭示了海德格尔对于存在和存在物的差异性思考。他把一切事物都纳入到其存在论哲学框架中,把人当作世界讲述自己的一个媒介,唯有如此才能以体验的方式接近艺术的本质,这也正是他存在主义艺术论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从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他在其美学思想代表作《艺术作品的本源》一书中探讨了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他反对那种把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互为本源的观点,为此他找到了一个第三者——艺术,并从艺术作品入手,通过对凡高的名画《农鞋》等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艺术史上的"艺术之谜",即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艺术的本质是真理在艺术作品中的自行置入。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与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向本源的溯求、让成其所是以及对“自然”和“神圣”的敬畏三个方面,这是基于两者相反相成、一体两面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求真理想而产生的对话。但面对生存的困境,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对于生命,老子主张“贵身不贵生”,海氏主张“向死而生”;对于技巧,老子主张“绝巧弃利”,海氏主张“泰然任之”;对于时代的困乏,老子主张“复归婴儿”,海氏主张“置身深渊”。从中可以看出,老子与海氏的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互释。  相似文献   

20.
陈小松 《语文知识》2007,(3):85-86,89
“世界”和“大地”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的关键术语。世界是敞开性聚集所形成的整体关联域:大地正好与之相反,是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二者一显一隐,是一种对立的争执关系。艺术创作的真意就是将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安顿在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