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红人"呛口小辣椒"——重庆一对双胞胎姐妹(Viviandan和Miumiu)开博267天,总访问量就达到11,859,669,她们以漂亮、时尚红透网络吸引众多人的关注。她们随手拈来的网络博客成了无数白领丽人的穿衣宝典,只要她们买过的东西,很快就会被人跟风买断货;她们每发一个帖,都会吸引上百万人点击跟帖。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博客普及条件下"小世界传播模型",说明何以出现这种快速的传播,以及这种快速传播后产生的"私人生活公开化"的原因,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上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  相似文献   

3.
时下,“网络红人”炙手可热,从2003年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二月丫头、天仙妹妹、芙蓉姐组、小胖等,至少也有数十人:事实上,现在这些“网络红人”已不是单纯的“网络红人”了,他们开始涉足传统媒体,尤其是越来越多地在电视上抛头露面。他们从最初的“网络红人”慢慢发展到了“传媒红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可以称为“名人”,即吸引了一定数量人群的注意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有些普通人能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从麻雀到凤凰”的蜕变,传媒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下面我们就从传播学的角度作一解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虽然“网络红人”现象前两年就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中,但是直到最近它才闹得沸沸扬扬,芙蓉姐姐的出现更是将这种现象推向赤热化。一时间,大大小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网络红人扰得网络不得安宁。  相似文献   

5.
符聪 《东南传播》2011,(9):131-132
网络红人“犀利哥”被走红、被出名到成为大众消费符号的对象,历时仅仅60天,网络这一“符号工厂”为网络红人的生产、传播、消费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博客及博客文化正成为互联网的热点,被称为是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甚至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2.0版应用”或“新闻媒体3.0”。但在这种对网络的乌托邦式想象中,博客的功能和意义被无限制地扩大,尤其是在资本力量的推动和一批网络/技术狂热主义者的吹捧下,使得博客似乎具有了改变世界和社会结构的力量。但这种倡导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理想的型构过程,加之少数网络技术精英的垄断式诱导,使得众多论者和博客写手都在理想中沉浸,而忘记了博客背后的技术社会因素,也忽略了人自身,而将所有的想象寄托于并不可靠的技术之上。博客…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红人的大量兴起已成为网络中不可小觑的现象。这些网络红人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通过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关系开始走向现实生活,在吸引了一大批受众的关注的同时,网络红人也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网络红人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琦 《新闻通讯》2010,(11):12-14
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红人”如雨后春笋般蔚为壮观。无论是早期以文字备受关注的痞子蔡、慕容雪村、木子美,还是后来以图片或视频引人注目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凤姐,他们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而“网络红人”亦由一个网络新词演变为媒体高频词。这其中,“网络红人”如何得以兴起,这一现象对青少年群体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晓捷 《东南传播》2011,(12):53-54
网络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正在无所不在地改变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模式,这其中对传统意义上偶像的生存模式和偶像的消费群体的消费模式产生影响。在网络语境中,“网络红人”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红人”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传统意义上偶像的特质不尽相同。其某些特质被放大,某些特质则被缩小或抑制。本文将以网络红人“凤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图书馆人博客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首先介绍网络上的新兴事物“博客”,接着对我国目前图书馆人建立的典型的“博客”进行简要介绍并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对“博客”发展提出必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最后对图书馆人的“博客”进行展望,认为其发展规模、内容和形式都会进一步的发展提高。  相似文献   

11.
《报刊之友》2013,(9):27-27
主持人语:2013年8月21日,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的话题热点被一位网名为“秦火火”的网络红人引爆,与此同时还有一位网名为“立二拆四”的网络红人。令人诧异的是两位网络红人的“出名”却是因为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网络舆论一片哗然。在我国网络法律制度日益健全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网上蓄意造谣传谣、扰乱网络秩序、非法获取经济利益等行为已经成为法律严厉打击的对象,在公安部门的重拳出击之下,网络犯罪将无所遁形。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言论较自由,则网络舆论监督就愈显重要,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开展正确的网络舆论监督,具体来说,作为网民,  相似文献   

12.
王晓骏 《新闻传播》2010,(5):143-143
所谓博客现象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利用博客工具创建博客网站、写网络日志的现象。作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博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较早。有“博客教父”之称的丹·吉尔默(Dan.Gillmor)针对博客这一现象提出了“草根新闻学”,并推出了个人新作《个人媒体》。而国内自从“木子美现象”以来,博客也进入了广大网民的视野,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那么,这种媒介技术的发展究竟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13.
时下,“网络红人”炙手可热,从2003年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二月丫头、天仙妹妹、芙蓉姐组、小胖等,至少也有数十人。事实上,现在这些“网络红人”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来档案学博客开始陆续出现.国内的有“中国档案学研究”、“丁氏花园”嘲、“兰台家园”、“任大叔的博客”等,国外的有如“伦敦大学计算机中心数字档案馆博客(ULCC Digital Archives blog,da blog)”、“档案的下一步”博客(ArchivesNext)、档案里的悲剧(Archives Tragic)等.这种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现代网络技术给档案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时代特点,为档案学界的学术交流、理论研究、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5.
“博客”(Blog)是“网络博客”(Webblog)的简称.意思是网络日志.这种日志使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拥有电子出版物的作家.就任何问题展开实时的、在线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网络红人"的界定与类型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卜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相似文献   

17.
罗攀 《网络传播》2006,(6):57-57
当前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QQ,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回眸2005年的博客世界可谓异彩纷呈:专业博客网站如“博客网”的并购及融资;各大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等纷纷举行的各种博客大赛;以及学术理论界在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上专门开设研究专题对博客进行研讨等等。这些都表明:“博客”,这种以网络日志和超文本链接作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个人网页,正在成为一种以燎原之势发展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8.
从某教授状告博客网一案的尘埃落定到博客写手状告网民的“博客告博客”案和某公司状告前员工博客案,再到前一阶段国内媒体关于“博客实名制”的争论,博客给人的印象总是纠纷不断、各执一词的乱象。然而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些纷争的缘起,其实都是博客写作“公”与“私”的纠缠不清,而这种纠缠不清恰恰是博客特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19.
最近,“博客第一案”的开庭重新引起人们对博客在网络上言论自由的质疑。一个名校的大学生在考试之前心里烦躁,在博客上发发牢骚。这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在短短300多字的文字里,他指名道姓地骂自己的老师为“烂人”、“猥琐人”、“流氓”、最后再带上了一句国骂。结果被老师看到了。老师生气了,便把他发表文字的博客网告上了法庭。  相似文献   

20.
博客时代谁做主——浅析博客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文华 《记者摇篮》2006,(10):37-38
2003年6月19日,木子美的个人性爱日记《遗情书》通过“博客中国”网站广泛流传后,成为全国各地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木子美性爱日记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源的现状,让人们获得了在传统媒体无论如何都得不到的信息,不仅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而且人们开始对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理论提出质疑。本文将从博客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时代博客传播如何进行把关。博客传播中仍然有“把关人”的存在,只不过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网络传播的特征而存在“把关人”弱化和缺失的现象。一、博客,一种新锐的传播力量(1)什么是博客?“博客”一词源自英文Blo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