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钝 《科学文化评论》2011,8(1):6-28,129
1923年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以《代达罗斯》为题发表了一篇演讲,对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未来发展作了许多大胆预言,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如合成食物、生态灾难、优生控制与体外胚胎,在当时显得耸人听闻而遭致责难,他的多数预测后来都成为现实。本文是第一篇以中文写成的有关霍尔丹的较为详细的评传,涉及他的生平、家世、时代、思想背景、政治立场与科学成就。作者也对《代达罗斯》的内容、意义和影响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唤起公众对科学与社会及伦理关系的注意;又根据一些新近收集到的资料,对中国人所认识的霍尔丹这一题材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此文发表于1924年,距今整好90年。它是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对遗传学家霍尔丹(John B.S.Haldane,1892-1964)前一年发表的《代达罗斯,或科学与未来》(Daedalus,or Science andthe Future,中译本参见本刊2011年第8卷第1期29-50页)的回应。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都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传说米诺斯王为了保守迷宫的秘密,将其建造者代达罗斯囚禁在克里特岛,代达罗斯用鸟羽和蜂蜡为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制造了飞翔的翅膀,出逃中的伊卡洛斯忘记了父亲的嘱托,在空中越飞越高,激怒了太阳神阿波罗,最终蜂蜡熔化羽毛凋落而坠入大海。两位英国学者为他们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霍尔丹预言未来的科学家将越来越像代达罗斯,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可怕使命并为之自豪,高唱弑神之歌驱车前进;罗素则通过伊卡洛斯的例子表达了科学将刺激人类放纵激情而遭致文明毁灭的担心。就在罗素与霍尔丹就"科学与人类的未来"这一议题交锋的同时,"科玄论战"在中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代达罗斯"对"伊卡洛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90年前发生在英国的一场"科玄论战"。霍、罗各执一说,两造的立论基础与是是非非,今日看来应该比90年前更加清晰,但愿如此。本文译自Bertrand Russell,Icarus,or the Future of Science(Spokesman,2005),戴开元、刘钝翻译并补充注释。  相似文献   

3.
1923年,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一篇题为《代达罗斯,或科学与未来》的演讲,畅想科学应用的未来,提出科学将造福人类并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翌年,著名哲学家罗素发表《伊卡洛斯,或科学的未来》予以回应,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本文介绍论辩双方的主要观点,并在一战前后西方社会文化的背景和"两种文化"论题的语境中分析这一争论的意义,最后回到同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科玄论战",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梦隐 《科学文化评论》2014,11(4):126-128
<正>技艺超群的雅典工匠代达罗斯因罪逃匿,在克里特岛上建造了囚禁怪兽的迷宫并娶妻生子。为了摆脱弥诺斯王的控制,他为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制造了帮助飞翔的翅膀。父子俩成功地飞离海岛,得意忘形的伊卡洛斯忘记了父亲的嘱咐,在途中越飞越高,被激怒的太阳神阿波罗发出灼热的光熔化了翅膀,少年坠海身亡,无奈的父亲只身逃往西西里。这一源于古希腊的传说经过罗马作家奥维德加工,通过长诗《变形记》(Metamorphoses)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在西方语境中,代达罗斯被视为人类最早的飞行  相似文献   

5.
人力飞机     
一则著名的寓言告诫人们让兴奋冲昏头脑是危险的。故事描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希腊工匠代达罗斯为自己和他鲁莽的儿子伊卡洛斯用羽毛和蜻精巧地制作了两对华丽的翅膀。起飞以后,由于飞行刺激所带来的狂喜.伊卡洛斯忽视了父亲要他在靠近海的地方飞行的忠告。由于飞得太高.太阳融化了他的翅膀.伊卡洛斯坠地而死,这则寓言已经流传了3000年.可能是因为我们有着同伊卡洛斯一样的冲动,归根结底,准不想能像小鸟一样飞翔呢?  相似文献   

6.
植丹华 《科教文汇》2008,(21):213-213
《文心雕龙·时序》中探讨了文学与社会、政治以及时代的关系,涉及了文学史若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说明了刘勰有一定的文学发展观。他在《时序》篇中还谈到“质文代变”,文质的曲折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正>满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大量特色的风俗文化,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满族文化。满族的民俗习惯,带给人们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源自于由满族所统治的封建王朝清朝。由赵佐贤、张佳生编著,白山出版社出版的《满族文化资源与开发》一书全面描绘了满族的文化习俗,其中包括婚嫁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民间文学、音乐文化、舞蹈文化、游艺文化、祭祀文化以及旅游文化方面,并针对这些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深度的探讨。笔者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族伦理思想研究》(16B2X083)以及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翻译视域下吉林省满族文化旅游外宣英译研究》(JJKH20211393SK)的研究结合该书对满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以及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电影、大众文化和批评理论的教学与研完。著有《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论著多种,主编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等多种。近年来在全球化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浮生六记》中的沈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角色,他的悲剧是由外部环境以及本身处处充满矛盾所造成的。他钟情于儿女世界,诗词山水,背离了儒家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在爱情上舍富贵而求同心,这与封建的婚姻观念和三纲五常也格格不入。如此种种,都是当时新兴的资本主义思想与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激烈碰撞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在中国电影百年的日子,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世界》与《青红》在国际的获奖和国内的公映,无疑是一道亮丽的影坛风景线。《世界》是第六代导演的重要代表贾璋柯迄今为止拍摄的五部故事片中,首部在国内影院与观众见面的作品。他用一贯的底层视角关注了城市中一群边缘人的生命状态,从而延续了他一贯的美学标识。  相似文献   

11.
布尼亚科夫斯基的《数学概率论基础》是第一部俄文版概率论著作,曾数十年作为俄罗斯的概率论标准教科书。该书构建了若干条俄文概率专业术语;诠释了某些概率论基本概念;介绍了大数定理理论;给出大量概率论应用实例等,其中不乏作者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因此,布尼亚科夫斯基的相关研究,对圣彼得堡概率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概率论在俄罗斯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悠 《科教文汇》2011,(7):196-197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密勒的代表作,是美国戏剧的经典作品。剧中威利自杀的悲剧很大程度由于儿子的失败造成的。本文将结合家庭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从威利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他本身的道德素质四个方面对威利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旨在揭露其家庭教育的失败之处。  相似文献   

13.
Fara P 《Endeavour》2004,28(1):12-13
J.B.S. Haldane's photographs reveal that this eminent geneticist was also a militant political agitator. Deeply engaged in left-wing British politics, Haldane eventually joined the Communist party, but found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reconcile his scientific beliefs with his Marxist commitments. During the controversy over Stalin's rejection of genetics in favour of Trofim Lysenko's agricultural reforms, Haldane's activities were critically interpreted from variou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14.
孙德春 《科教文汇》2011,(13):61-62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单体现在他的诗词文章中,也体现在他的寓言作品中。在《苏东坡文集》中的《杂著》、《杂说》和《艾子杂说》中,有大量的寓言作品。这些寓言作品按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反映了苏轼对寓言文学创作的用功甚多,对全面考察其文学成就是不可轻忽的。本文简要举例介绍这四类寓言作品,以显其一斑。  相似文献   

15.
钟俊 《科教文汇》2011,(22):146-148
"乐圣"贝多芬除创作32首钢琴奏鸣曲以外,变奏曲便是他创作的另一块丰富的领域了。其中,要数他在中期阶段创作的《c小调32变奏曲》最为著名。贝多芬创作的变奏曲大部分都跟莫扎特一样,以通俗性为内容,主题大都为大家较为熟悉的旋律。而这首变奏曲主题旋律则突破了贝多芬的常规,风格独树一帜,是一首深受大众欢迎的音乐会变奏曲。笔者从曲式结构、音乐理解、技术运用等多个角度对这一作品进行了研究分析,阐述各变奏演奏的具体方法,以便将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有机地结合在钢琴的演奏上,从而将其表现得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6.
王翔 《科教文汇》2013,(26):59-61
美国著名作家伊迪丝·华顿在小说《纯真年代》中,通过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所处的爱情和婚姻困境展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纽约上流社会环境中世俗传统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对抗,以及个人真实情感追求与禁锢的宗族权威之间的一场失败的斗争。本文试图以分析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视角剖析该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对其命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库恩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由他划时代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产生出来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一方面,库恩自认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不可通约性",但这一点遭到多方非议。另一方面,当他被认为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强纲领的思想先驱时,他却拒绝承认SSK的主张;他在学术上的同路人少得可怜,与他在思想界的巨大影响完全不成比例。库恩从登上学术舞台开始,就遭到不同程度的误解,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矛盾的库恩形象,他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影响他的思想形成的几大事件,从"误解"与"被误解"的角度来阐释库恩的心路历程。我们的目的不是"去魅",更不想树立新的偶像,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库恩。  相似文献   

18.
尼耳斯·玻尔关于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在1913—1925年占据原子和分子物理学主流地位。这一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有创新之处,在经验上也十分成功,这一点成为人们在早期接受该理论的主要原因。玻尔本人十分热衷于实验预测和实验检验,从未忘记一个好的物理学理论必须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将概述玻尔原始理论的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相关实验,继而介绍他在1921—1923年提出的修正模型。玻尔雄心勃勃地希望在此模型中能够用元素的电子组态来解释周期系。在本文结尾部分,笔者将简述玻尔轨道原子模型向基于海森伯量子力学的新原子理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在达尔文出生的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接受关于进化和人类起源的自然主义学说,他在那个时代分享了他关于自然、上帝以及历史的观念。在“贝格尔号”航行之后,他提出的“生命始于同一祖先”理论如何能令人信服,是他面临的巨大挑战。自从达尔文开始进化论的研究之后,他对“我的理论”的推广并非一定意在反驳宗教教义,而是作为宗教和科学的进步。达尔文深信的一条教义,就是人类具有共同祖先或者说所有种族皆兄弟——这可作为废除黑奴制度的一个理论根据。英国已于1838年废除了奴隶制,世界的目光于是转向美国——该国奴隶制正如火如荼,并得到一种支持奴隶制、主张人种多元的新特创论的支持。达尔文的跨洋策略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便深深影响着美国反奴隶制的精英博物学家,他们对共同祖先理论的支持将被用来颠覆这一人种多元特创论——比用《圣经》中那不足凭信的人种同一论更为有效。因此,他的理论可作为道德和科学领域的进步而引起美国基督教世界废奴主义者的兴趣。然而,该策略却从未完全发挥自身所有的潜力,这使特创论在20世纪萌生了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邹霞 《科教文汇》2014,(32):74-75
《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对忠诚的朋友哈桑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然而他本身亦是狭隘的民族宗教观和父亲罪恶的替罪羊。碍于主流社会对哈拉扎人的偏见,阿米尔违背自己的本性嘲讽、诋毁哈桑,由于父亲的忽视阿米尔牺牲了友情来成全父亲对自己的认可,外界力量粗暴地撕扯着阿米尔的内心,给他敏感纤细的灵魂背上了沉重的枷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