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空气也像其它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积。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中的实验2—1,有许多学生在操作时,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或不小心(玻璃杯扣入或拿出时倾斜,拿出后又急于翻转,使杯中入水,把纸团弄湿),加之他们不注意观察,而把不小心弄入杯中的水,误以为是倒扣时进入的水,使实验失败;实验2-3,操作时具有一定的难度:①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器材不合要求,操作不规范等,都有可能导致水流入瓶中。②第一步成功而第二步松动瓶塞让水进入瓶中时,由于空气的无色透明性…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教材(人教版)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对比实验是这样编排的:第一个实验将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槽中,纸团不会湿。第二个实验把玻璃杯压入水槽中,将杯子慢慢倾斜,这时有水泡冒出,水进入杯中,纸团被水浸湿。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对比,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玻璃杯不属于配备仪器,分组实验有困难,且实验中杯子倾斜入水,需从角度、速度方面给予指导,会分散学生实验的注意力,由于学生对冒出水泡、水入杯中的现象司空见惯,很难由此产生疑问,也就不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是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做此实验时,常常闪插入瓶子里的吸管太短,接触不到水面或因肺活力不够,使水不能从瓶中被挤出来,导致实验难以成功,既影响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又常常弄得满桌是水、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4.
“在杯底塞纸团,把杯子垂直放入水中(如图1),再垂直拿起来,杯底的纸团不湿。”这是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经典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浪费材料。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总有几个孩子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湿纸团,既浪费材料,又不够卫生;二是此实验方法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明显,但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走的现象不够直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我认为应当改一改。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这个小实验的编者意图是:杯底的纸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实际结果往往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杯底的纸团是湿的。原因是学生在把杯子提出水面时,让空气跑了出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空气在杯子口尚未拿出水面时跑出来,这种情况学生能看到水泡是从杯子中…  相似文献   

6.
《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要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积。教材中的实验难度很大,很难保证水不流进瓶内。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便于观察和操作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7.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和空气"这一单元中的一课,教材有两部分探究内容,一是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对于空气占据空间探究,课本原来是这样设计的: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倒瓶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中挤出来?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通过其他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先在一个塑料瓶的瓶盖上打一个孔,安装上一根吸管,再在瓶中装满水,将瓶口密封好.如果用手挤压瓶子,水就会顺利地从吸管的顶部溢出;如果用手堵住吸管口,再挤压塑料瓶,这时吸管里的水面就不可能被挤压到管口.这是因为水面到管口有一段空间被空气所占据,使得水面不能上升.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义务教育自然第五册第七课实验2,通过两个实验装置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其中做实验2-3时,若漏斗颈不是足够细,则实验不会成功。若恰有足够多的细颈漏斗供学生使用,实验时学生也仅会看到“把水倒进漏斗中,水流不进瓶子;把瓶塞松一松,水便能流进瓶子”这一现象。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瓶塞松一松后,瓶内的空气便从瓶口跑出一部分,为水腾出了空间,因而水便流进去了。”空气是无色透明的,学生又看不到空气往外跑,怎么会相信这一说法呢?为此,我用自己设计制作的实验装置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a.制作材料。输液瓶(250mL),一次…  相似文献   

9.
一.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一课的作业1是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用带漏斗的塞子塞住瓶口,往瓶子里装水,水流不进瓶子里去。用这个实验揭示空气有一定体积,占据一定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曾多次做过这个实验。但每次都有一部分水流入瓶中,实验总是失败.我分析了出现这种现  相似文献   

10.
初中和高中物理教材光学部分都出现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不透明的杯子底,使眼睛或正投的摄像头从杯口刚好看不见硬币.然后向杯中倒入水,便看到了硬币.在实际操作中有这样一些弊病:①向杯中倒水时硬币容易移位.  相似文献   

11.
1 大气压实验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130页图11-3实验能让学生认识到大气压确实存在。人教版教学参考书第148页也对这个实验作了明确说明:如果没有硬纸片,可用牛皮纸或马粪纸、普通白纸、塑料片等代替。实验时,把杯子倒过来的过程中要用手心把盖住的纸片按紧,当杯子倒过来后,让学生观察到水和硬纸不掉下来。这样做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只能证明空气向上有压强,但难以使学生理解空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二是如果实验中所选用纸片表面粗糙,稍不注意(如晃动等)就会造成空气进入杯中,当杯子倒过来后,纸片会掉下,水就洒出来了,实验也…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2008,(3)
"在杯底塞纸团,把杯子垂直放入水中(如图1),再垂直拿起来,杯底的纸团不湿。"这是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经典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浪费材料。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总有几个孩子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  相似文献   

13.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第五册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积。为了更形象地将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的实验:  相似文献   

14.
1.悬浮的乒乓球实验一在一次科学教学中,为了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学生自行实验,想出了如下方法:取一个玻璃杯,把乒乓球放入杯中,从杯口对着乒乓球向下用力吹气,结果乒乓球立即浮上了杯口,且不停地旋转。  相似文献   

15.
“空气占据空间,是小学自然第五册中较重要也较难教的一课。如何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按教材所述的实验,“纸团塞到杯底,倒扣在水中,纸团不湿”,有些学生掌握不好,纸团掉下来落到水里湿了,也有学生认为杯中还有纸,不能精确说明杯子的空...  相似文献   

16.
对于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 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 课,我在经过多次教学后发现, 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应当 改一改。 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 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 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 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我认 为编者的意图是:演示杯底的纸 团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 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 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在 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实验结果并 不像编者想象的那样。班里有近 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实验时,杯底  相似文献   

17.
1"覆杯实验"的改进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162页图11-3介绍了"覆杯实验":把装满水的杯子盖上硬纸片倒置,纸片不会掉,水不会洒.演示实验时,教师必须注意杯中的水要装满,纸片要硬,操作要缓慢等,尽管如此,实验的成功率往往不高.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装罟讲行了改讲.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空气占空间,具有一定的体积。为了增强学生的感知,形象地把空气占据空间演示给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设计并采用了以下演示实验:1 材料准备  玻璃瓶或透明塑料瓶、小烧杯、漏斗、玻璃弯管、气球、软木塞。图12 制作方法  在软木上钻两个孔,分别插入漏斗和玻璃管,在玻璃管另一端拴上气球(实验装置如图1)。3 演示过程31 先用手捏住气球,然后往漏斗里倒水,可以见到水不会流进瓶子里。32 如果把手松开,水就会从漏斗里流进瓶子里,并且可见到气球鼓起来,水越多,气球鼓得…  相似文献   

19.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的教学内容。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因此,对于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学生难以理解。实验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空气的重要方法,它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设计,学生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了解空气,理解空气也和其他物体一样实实在在占据着空间。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实验原型。(1)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是在瓶子里装一些水,  相似文献   

20.
a.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 此实验是把无色的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碳气体,从集气瓶里慢慢倒入立有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把空气排出,使两支蜡烛自下而上先后熄灭.倾倒时,需谨慎小心,让二氧化碳沿器壁流下,若操之过急,会使高位烛火先熄灭,或同时熄灭,导致实验达不到原设计要求,而且也少了实验的趣味性.对此实验略做改动,成功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