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文学,导致了姐妹情谊书写的“空白之页”。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实存在的女性情谊。全文通过对陈染小说所蕴涵的姐妹情谊的论述,高度肯定了陈染为突破男权中心话语和建构女性话语所作出的努力和探索;同时分析了由于文化的禁忌,其姐妹情谊的书写带有拒绝社会认同的边缘人格色彩。  相似文献   

2.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文学文本,长期以来都对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忌讳莫深,它们对女性情谊不是歪曲就是用充满贬义的叙述加以否定,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实存在的女性情谊。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应是有代表性的,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文学文本,长期以来都对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忌讳莫深,它们对女性情谊不是歪曲就是用充满贬义的叙述加以否定,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定存在的女性情谊。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应是有代表性的,有其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洁 《成才之路》2009,(12):26-27
中国文学文本中,女性情谊一直在男权中心主义的压制下被歪曲,抑或以贬义的叙述被加以否定,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实存在的女性情谊。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同性情谊的分析,探讨女性主义对男性的虚化和男权中心主义的突围。  相似文献   

5.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女权主义先驱弗吉尼亚·吴尔夫的代表作,该小说贯穿了她的女性主义主张。《私人生活》是中国新时期的女性主义和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陈染的代表作。文章跨越中西方的文化时空对两部作品中的姐妹情谊进行比较,指出在男权社会下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无法从根本上拯救女性,不能作为一种摆脱女性生存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世纪初女性的初步觉醒,到世纪末女性意识的全面提升,在这一发展之旅上,女性在对异性、婚姻失望之后,都不约而同的以对"姐妹情谊"的书写作为自己最后的精神家园。她们把对"姐妹情谊"的书写作为一种自觉的话语方式来解构、对抗男权话语。  相似文献   

7.
李秀春 《文教资料》2011,(27):11-12
陈染作为一个女作家,创造了女性欲望书写的独特话语文本。她站在女人的角度,将对于男权神话的颠覆和拆解作为一种日常的文本策略,具体表现为“恋父”与“审父”情结;对姐妹情谊的书写。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的代表人物,陈染及其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陈染创作中的女性书写视角、叙事策略、话语方式和两性精神追求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陈染女性写作中对男权话语理性突围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9.
在陈染的文本中,女性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得到了大量的书写,一些批评将此等同于"累斯宾"(lesbian,指女性同性恋)。但这种对女性的深刻认同实际上是出于女性自恋;是女性自我确定、独立自尊的心理需要;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得以强烈表达的形式之一。它的存在表现了作家颠覆男权话语的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男权文化模式里,女性的经验世界被层层的屏障所覆盖,女性的形象被涂改得面目全非。在九十年代的女性创作中,陈染走出男权文化的藩篱,打破男权话语禁忌,用女性话语重塑了女性新形象。然而,这种纯粹的女性私语空间,不免又使女性意识陷入了孤芳自赏的自恋境地。因此,只有开拓更深远的文化视野,提升更高的精神维度,女性主义文学才会更加独立、成熟。  相似文献   

11.
单元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6):38-41,58
陈学昭的杂文是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杂文不仅延续了“五四”所提倡的女性解放、男女平等、人格独立等现代思想意识,而且更为贴近女性生活现实,对男权社会有大胆的反叛和尖锐的揭露,因而更具冲击力,体现出20世纪中国女性觉醒初期反叛黑暗、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是真正的女性言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应该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真实情感”是现代散文个性理论话语中一个重要的但又具有模糊性的审美范畴。在新文学的初期,它主要被用于解除创作主体外在的道统束缚;而在五四落潮以后,则是在开拓散文作家内心世界方面获得理论意义。真情实感论并非是纯粹的,散文家们既意识到了它的先天缺陷,也因特定的时代语境让它走向了“伪真”论。  相似文献   

13.
简析男性词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读男性词时不难发现有很多描写女性各种情态、情怀的“闺语词“及“代言词“,从这些词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们所散发出的女性情调、意象及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苦闷的象征“,是男性“臣妾意识“的表现.男性词人除了借女性角色宣泄苦闷,还将其作为娱乐玩赏的对象,并借女性的身份抒发自己的情爱感受.  相似文献   

14.
分析媒体呈现的女研究生报道的叙事文本后,发现媒体的报道特点是突出女研究生的负面新闻,凸显其婚恋、情感和私领域的活动,遮蔽和忽略其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运用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揭示媒体如何把女研究生客体化、公共角色私人化,建立其心目中的女性形象标准,进而把女性社会角色边缘化。这种对形象的歪曲和重塑事实上是男性话语霸权控制了媒体传播,男性话语形塑着男女两性角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与缺陷感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并分析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缺陷感量表和IPC量表对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是孤独感总分显著高于常模(t=9.86,P〈0.01);缺陷感总分显著高于前人研究结果(t=10.33,P〈0.01);内控性显著低于常模(t=-18.40,P〈0.01),机遇显著高于常模(t=4.09,P〈0.01)。二是对于男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和体能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0.29和-0.23,P〈0.05);对于女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和-0.38.P〈0.01)。三是缺陷感在内控性预测孤独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为47%;而缺陷感在两种外控源(机遇、势力他人)预测孤独感中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心理控制源和缺陷感对孤独感都有显著预测作用,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预测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一直是强调政治道德的男性话语占据中心位置 ,神话与爱情作为弱势话语在李商隐诗歌中呈现出女性特质。这种女性话语具有一种对于世界的重构能力 ,使得传统诗歌中的儒家政治道德景观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王绩众多抒写亲情与友情的诗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其内心情感世界的窗户。他敬爱兄长,呵护妻儿,所交之友亦官亦隐,不因标榜隐居而矫饰.不为博取名头而攀附,至情至性.疏放率真。王绩真挚的情感、率直的性格和淡泊的心态渗透在作品之中,形成了其真率疏淡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吕碧城词展示了近现代之交女性知识分子在进入公共空间之后的复杂人生体验。坚持并表达了由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所形成的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存意义的追寻,含蓄地表现出对于女性命运和心理的自我省视,显示了作为时代主流的男性政治话语之下对于性别及个体意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对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男女主人公的四段典型跨性别话语做实例“语篇描写”,即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对语料(跨性别话语)进行及物性系统分析,能够揭露隐藏在跨性别话语中的男女主人公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同时能为揭示作者劳伦斯的菲勒斯意识和菲勒斯中心主义,即其意识形态和性别观,提供语言学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清初"贰臣"词人多能词.通览"贰臣"词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内心情感.虽然出仕新朝,内心却悼念明朝,他们多选择隐含故国之思内涵的意象来表达故国之思."贰臣"词人由于在新朝并没被真正接纳,所以常有人生如过客的感慨.这种尴尬的处境,使他们悔恨自己的行为选择."贰臣"词人还多有隐逸之想.他们多通过对陶渊明和菊花的吟咏,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贰臣"的心态是丰富而细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