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塞所致脑疝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方法对大面积脑梗塞所致早期天幕疝5例采用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同时剪开硬脑膜。结果 5例全部存活,随访3-6个月,患肢肌力Ⅱ-Ⅲ级2例,Ⅳ-Ⅴ级3例,不全运动性失语1例,无1例发生癫痫。结论大面积脑梗塞经积极内科治疗后发生早期天幕疝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是救治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总结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间采取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救治的38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探讨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方法与临床意义等问题。指出早期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能明显改善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大骨瓣减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额颞顶部去大骨瓣加压手术,术后均给与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神经,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高压氧等治疗措施.结果:去大骨瓣组存活38例(79.2%),其中恢复良好22例(45.8%),中度残疾9例(18.8),重度残疾5例(10.4%),植物生存2例(4.2%),死亡10例(20.8%)(其中3~5分11例中死亡6例,6~8分37例中死亡4例).结论: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去大骨瓣减压,能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次出血的可能原因及预防再出血的措施;方法:3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2例行小骨窗神经内镜血肿清除,1例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外减压;3例患者术前均行血管调查,CTA或者DSA均未见明显血管异常,其中一例术后6月临近部位再出血患者,术前再次行血管调查,DSA未见异常,再次行小骨窗内镜血肿清除手术.结果:1例接受再手术患者恢复良好,其他2例未再手术,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脑血管调查结果阴性的脑出血患者,手术后仍有再出血的可能,再次出血后者预后差,无论患者有无高血压,术后均需控制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5.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标准组选择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56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常规组选择前期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75例,采用常规颞顶部去骨瓣减压术。两组间疗效评分采用伤后半年时GOS评定。结果表明,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6~18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标准(GCS)评估:良好36例(45%),中残10例(12.5%),重残6例(7.5%),植物生存2例(2.5%),死亡26例(31.25%)。结论:标准大骨瓣术式清除血肿彻底,减压充分,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在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0年7月~2012年10月以来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单侧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的预后及其并发症.结果:术后恢复良好者19例,中残11例,重残5例,植物人生存4例,死亡13例,总预后不良率42.31%.结论: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具有骨窗范围大。脑挫裂伤灶显露好,更有利于清除颅内血肿及损伤的大脑半球、侧裂血管的减压,能有效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从而达到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目的.在临床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地研究了接受去骨瓣减压术的52名患者在去骨瓣减压前后颅内压、CT表现(中线移位,脑室的大小,基底池受压)和预后的变化。结果:38名患者(73.1%)在伤后5.1±3.2个小时进行了迅速外科减压;14名患者(26.9%)在伤后49.2±50.1个小时延迟外科减压,去骨瓣减压明显降低了颅内压,减少了中线移位,改善了基底池的受压,进行迅速外科减压的患者比延迟外科减压的患者预后更好。结论:去骨瓣减压术使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降低,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受压明显改善,死亡率下降,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9.
股骨颈骨折愈合率低,股骨头坏死率高。治疗方法较多,效果各不相同。我院应用缝匠肌骨瓣加双端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20例,效果较好,治疗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0~48岁,平均34岁;20~32岁6例。32~48岁16例。骨折至手术时间2~21d,平均6.6d。骨折类型按骨折部位分类:头颈型5例,经颈型12例,头下型3例。 1.2 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即作胫骨结节骨牵引,复位满意后一次完成内固定和肌蒂骨瓣植骨术。手术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行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内置入补片疝修补术(ATPP)的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斜疝16例(双斜疝2例),直疝4例,复合疝1例.结果:2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60-240Min,平均90Min,术后3-7天出院,随访1-24个月无一例复发.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选择和应用较为可靠的脑血管病动物模型对其预防和治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常见的各种动物全脑缺血和局部脑缺血及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种类、制作方法和特点作了详细分类及介绍,特别详述了改良Himori法(暂时性阻断两侧颈总动脉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及该模型制作的关键步骤。通过对现有动物模型应用特点的评价,为选择合适的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研究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 SpecificEnolase,NSE)水平和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线栓法将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制成大脑中动脉堵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2h再灌注模型来探讨血清NSE和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的关系.将90只SD大鼠分成脑缺血 2 h再灌注后 1、 2、3、 4、 5天 5个实验组(每组10只),每个时间点备配一个假手术组(每组6只).观测各组血清NSE、脑梗塞灶体积及脑组织病理形态(脑组织大体标本、光镜和电镜的病理变化).结果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塞灶体积逐渐增大,第3天达高峰(p<0.05);②血清NSE水平在脑缺血再灌注后逐渐升高,第3天达高峰(p<0.05),然后逐渐下降;③血清NSE水平与脑梗塞灶体积呈正相关(r=0.92,p<0.001);④脑组织病理形态大体、光镜及电镜脑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神经组织缺血坏死改变于第3天最明显,并且在第3天时缺血脑组织中中性粒细胞PMN(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PMN)浸润最明显.结论血清N?  相似文献   

13.
分别采用CT和MR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和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分析两种影像,以判断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显示,超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上呈明显异常高信号,CT未见明显异常显像;急性脑出血CT有明确诊断,MRI信号复杂,需与CT对比分析做出判断.得出结论,CT对急性期脑出血检查可明确诊断,但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诊断并不理想;MRI常规序列检查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均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或不敏感,而建立在MRI基础上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高达100%.因此,一般认为,MR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与急性期脑出血中的诊断率均明显高于CT,尤其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15.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对首次发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缺陷不再进展48小时后,进行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有效降低致残率.方法 选取首次发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加康复训练护理;对照组按照一般常规护理.结果 4周后两组FMA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而实验组FMA、MBI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脑卒中造成的肢体功能瘫痪的恢复,显著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6.
Conclusions Evidence of different syndromes of developmental dyslexia raises the ques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yslexic types and patterns of cerebral dominance. Some of the proposed classifications of dyslexia, and most notably the one proposed by Boder (1971), strongly suggest that dyslexic subtypes, that can be identified clinically by reading-spelling patterns, may possess different or opposite cerebral dominance patterns. Thus, research of cerebral dominance in dyslexia (i.e., Orton’s hypothesis) should involve careful se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ubjects. When this is done it can be shown that electrophysiological measures can identify cerebral-dominance abnormalities in at least one subtype of developmental dyslexia.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in part at the 2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Orton Society, November 1978, in Minneapolis, Minnesota.  相似文献   

17.
18.
对阅读能力的研究是阅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成熟,研究者对阅读能力的脑机制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阅读加工主要由左侧颞枕区、颞顶区、颞叶中部和前额皮层所组成的神经网络协同完成.不同被试组的对照研究表明,左脑外侧裂区及颞枕、颞顶联合区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阅读能力出现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汉语阅读者的阅读能力还与左侧额中回有着独特的关系.此外,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为训练可以引起大脑相应区域发生可塑性的变化并提高阅读能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成为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含水量、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康脑液大剂量组、康脑液中剂量组、康脑液低剂量组,大鼠缺血2h,分别再灌1d(即24h)、3d、7d,于大鼠苏醒后及再灌24h观察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24h后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再灌1d、3d、7d分别测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康脑液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脑含水量明显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并能抑制脑水肿形成,减轻脑水肿程度,减轻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性脑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及与其发生可能有关的因素,探讨SIRS在判断急性脑出血的病情和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且以目前外科、危重病领域公认的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诊断标准为依据,了解急性脑出血后SIRS和MODS的发生情况及相关问题.结果:急性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率为52%;出血量≥30ml、出血破入脑室、随机血糖≥11.1mmol/L的患者,SIRS的发生率分别较出血量<30ml、出血未破入脑室、随机血糖<11.1mmol/L的患者显著增高.脑出血后发生SIRS的患者,其MODS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未发生SIRS的患者.结论:急性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率高,SIRS的发生提示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